Category Archives: 啸艺历史与文献

《稽神录》一则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73-175页。

 【介绍】 徐铉(公元917-992年):字鼎臣,广陵人。初仕吴。又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随后主降宋,任太子率更令。后官至直学士院给事中、散骑常侍。《宋史》有传。善属文,与韩熙载齐名。精小学,领衔重校《说文解字》,又参与编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与其弟小徐(徐锴)齐名,称大徐,时号二徐。有《徐文公集》三十卷。 蒯亮:南唐曾任海州录事参军,与徐铉友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杨亿(大年)《谈苑》:“江东布衣……好大言夸诞。铉喜之,馆于门下。《稽神录》中事,多亮所言。” 《稽神录》:《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郡斋读书志》六卷。《直斋书录解题》:“元本十卷。今无卷第,总作一卷,当是自他书中录出者。”明毛晋《津逮秘书》、《清海鹏《学津讨源》皆六卷,附《补遗》一卷。《枫窗小牍》称修《太平广记》时,徐铉证得总编同意,将此书收入。四库馆臣怀疑后人从《太平广记》中录出成书。后陆心源据《太平广记》校异,于原补遗十三条外又得三十四条。1919年商务印书馆又从《类说》中辑得十二条。传宋徐铉撰。《宋史.徐铉传》称其“不喜释氏而好妖怪……所著《稽神录》多出于其客蒯亮。”《郡斋读书志》引原序(已逸)称此书编撰:“自乙未至乙卯,凡二十年,仅得百五十事。”今本不止此数,又有后周和宋代年月,可见后来又有增补。本书记叙五代异闻,讲因果报应,记鬼神灵异,谈怪物变化。为文平实简率,但也有委婉曲折的。开宋小说欲人可信和因果报应的风气。 【原文】 卷六《朱廷禹》 江南内臣朱廷禹……又言:其所亲自江西如广陵,携一十岁儿。行至马当泊舟,登岸晚望。及还船,失其儿。遍寻之,得于茂林中,已如痴矣。翌日乃能言,云:‘为人召去,有所教我。’乃吹指长啸,有山禽数十、百只,应声而至,彩、毛(《古今图书集成》作“毛、彩”)怪异,人莫能识。自尔东下,时时吹啸,众禽必至。至白沙,不敢复入。博访医、巫治之,积久愈。 【注释】 《古今图书集成》89762上(中华书局1996年版97面) 江南:这里指原在江南的旧政权南唐。内臣:内廷侍臣。朱廷禹:无考。诸亲:诸位男方亲属。江西:长江以西的地方。如: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马当:在今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四十里,安徽省东流县西南七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为长江著名险要。泊:停泊。吹指长啸:用手指(放到口里)吹出长长的啸叫声。吹指:带工具宾语的谓宾短语,用手指(放到口里)吹。长啸:发出长长的啸叫声。按现代属概念加种差的科学方法命名,应叫指啸。彩、毛:《古今图书集成》作“毛、彩”,义同。尔:此。白沙:在江苏省仪征南滨江, 【今译】 南唐内侍朱廷禹……又说:他家的亲戚从长江西边去扬州,带了一个十岁的男孩。走到马当山停船,上岸眺望晚上的景色。等回到船上,这个男孩不见了。(众人)到处寻找他,在茂密的树林中找到了,已经像痴呆了一样。第二天才能说话,称:‘被人叫去,教我一样本事。’于是他就用手指(放到口中)吹出长长的啸叫声,有几十至上百只山鸟,随着声音飞来,色彩、羽毛都较怪异,人们都不认识。从这里往东边顺流而下,(这男孩)不时吹(指)啸,那些鸟都会飞来。船到白沙,不敢再前行。到处找医生、巫师治疗,很长时间才治好了。 【析评】 作者本为记录神异,所以不合现代科学常识:教人指啸的神人古今中外谁能让我们看看?男孩在茂密的树林中被找到时,已经像痴呆了一样,这状态怎么能一下子学会指啸?几十至上百只色彩、羽毛都较怪异,人们都不认识的鸟,怎能断定是山鸟?船走了一天,进入长江下游平原腹地,没见说有山,但只要那男孩一吹,这些山鸟就飞来了:而且以后顺流东下,男孩不时吹,这些鸟都会飞来:要做到这样,这些鸟该有怎样灵敏的听觉和惊人的飞行速度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似乎只能属于神话。其实,这可能只是人们对这一不寻常的本领的神化而已。男孩可能本来就会,别人(特别是南唐内侍朱廷禹)没注意而已。从差点丢失的惊吓中恢复过来后,加上渐渐和同行人(特别是南唐内侍朱廷禹)熟悉了以后,不禁随意吹了起来。刚好是这个差点丢了的孩子,于是有人猜测是否神人招去教了这本领。能引来禽鸟大概只是其发声类似,能引人联想而讹传所至。“至白沙,不敢复入。博访医、巫治之”是少见多怪。“积久愈”,不过是被治得不敢吹了而已。这样理解,这则神话其实可能只是神化而已。

《旧唐书》一则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72-173页。 

【介绍】

刘昫:字耀远,归义(唐置,五代晋时入辽,治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三十五里)人,与兄弟以文章知名。后唐庄宗时任命为翰林学士,后唐明宗时迁端明殿学士,不久为相。后唐末帝时监修国史,与李愚互相诋毁,罢为右仆射。后晋天福中为东都留守。开运中拜司空、平章事。因目疾乞休,罢任太保卒。主持撰写了《旧唐书》。

《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等撰,二百卷。原名《唐书》,后为与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区别改称。后晋天福六年始撰,开运二年完成。监修原为当时宰相赵莹,书成已出任节镇,故由时任宰相刘昫署名奏上。书据吴兢、韦述、于休烈等撰《唐书》及唐文宗以前各朝实录为蓝本,记载详明。长庆以后实录缺失,采杂说、传记补成。本纪语多枝蔓,列传多叙官资而无事实。

【原文】

《音乐志·二》:

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

【注释】

唐杜佑《通典·乐》四注、《新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补充:“或云:卷芦叶而为之,形如笳者也。”

啸叶:带工具宾语的谓宾短语,用叶发出啸声的意思。按现代属概念加种差的科学方法命名,则应为叶啸。震:震动,响亮。橘柚:代指橘柚的叶子。

【今译】

叶啸,是衔着叶片发出啸声,(用)它(发出)的声音高而响亮,橘柚叶尤其好(用)。

【析评】

这是最早的叶啸记载,隋唐曾入官方九、十部乐,可见比较繁荣。除了认定属于音乐,作者还介绍了比较优良的材料,可见有相当了解。可惜认识和介绍还是比较简单、有限。

 

李白诗、文各一篇注译析

 

【介绍】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其祖先隋末流寓西域,故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唐中宗神龙(公元705-707年)初年,其家迁居蜀中绵州彰(一作昌)明县青莲乡。青少年时代到处游历,江汉地区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酒隐安陆,蹉跎十余年”,故自称“少长江汉”,“我本楚狂人”。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初年,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任翰林院供奉。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因不明真相参与永王李璘叛乱,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故,旧、新《唐书》有传。其诗富于想像、气势豪放。古风歌行,尤有特色。当时和后代被称为诗仙,为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又和诗圣杜甫合称“李杜”。传世有《李太白全集》。

《梁甫吟》【原文】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一作渌)水,逢时壮(一作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一作钩),风期(一作雅)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尙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倐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彫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山兒屼当安之ƒ?

【注释】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67-172页。

见《李太白全集》83-84页,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认为作于开元十九(公元732)年,黄锡珪《李太白编年目录》认为暮秋作于长安。

《梁甫吟》,据《乐府诗集》卷41《古今乐录》引王僧虔《技录》:“相和歌楚调曲有《梁父吟行》,今不歌。”《陈武别传》:“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数十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太山梁甫吟》……之属。”《琴操》:“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李勉《琴说》:“《梁甫吟》,曾子撰。”谢希逸《琴论》:“诸葛亮作《梁甫吟》。”今传乃咏齐晏婴二桃杀三士事迹。张衡《四愁诗》有:“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与此诗意境相合。

‚阳春:艳阳高照的春天。《韩诗外传》卷八:“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朝歌:殷商都城,在今河南省淇县。叟:翁。棘津:在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名南津、石济津,后随黄河改道湮没。经纶:治国的谋略。三千六百钓:传说吕望八十钓于渭滨,九十遇文王,十年共约三千六百日。风期:风度,见解。虎变:由幼小孱弱到长成威猛的巨大变化。《周易》:“大人虎变。”高阳酒徒起草中:郦食其,高阳人。家贫落魄归附刘邦,自报“高阳酒徒”。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郦入谒,沛公刘邦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长揖不拜。斥刘邦不宜倨见长者,刘邦为辍洗延上座道歉。山东:崤山以东。隆准公:刘邦隆准。趋风:快如风。东下齐七十二城,指挥楚汉如旋蓬:汉三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降齐七十二城,改变了楚汉战争的局势。狂客:郦食其未达时,县中皆谓之狂生。壮士当群雄:李白自谓壮士,在位为群雄。

ƒ攀龙:得到皇帝赏识。明主:英明的皇帝。雷公:雷神。砰訇:拟声词,这里作谓语,发出巨大鼓声。投壶:古人的一种宴会游戏。参与者依次投矢于数步外特制壶中,投中多者胜,负者罚饮。玉女:仙女,这里指美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倐烁晦冥起风雨:该下雨时却雷电,照亮黑暗起风雨。三时:夏至后十五日,时中忌雷主雨。《神异经》记载东王公与玉女投壶,脱误则天为之笑。顾凯之《雷电赋》:“砰訇轮转,倏闪罗曜”。阊阖:天门。阍者:看门人。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明亮的太阳不了解我的真诚,却认为杞人忧天。猰貐(yàyǔ):《山海经》记载的怪兽,牛身人面马足。君有道隐藏,无道则出食人。竞人肉:抢着吃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驺虞不踏活草。驺虞:一种瑞兽,黑文的白虎,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君有德则现。手接飞猱搏彫虎,侧足焦原未言苦:用手抓获跃起的猱,并同时与有花纹的虎搏斗,在高而危险的焦原行走不叫苦。典据《尸子》。飞猱:猿属,身体轻捷,善攀援。彫虎:一般作雕虎,身有花纹,如同雕画的老虎。焦原:在莒国,广五十步,临百仞之溪,人莫敢近。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智者待时,愚者逞英豪,不愿因为失误而死轻如鸿毛。《抱朴子》:“愚夫行之,自矜为豪。”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用齐相晏婴二桃杀三士典。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吴、楚反时,周亚夫乘传车之河南平叛,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不求剧孟,吾知其无能为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晋书.张华传》载:晋惠帝时,张华看见斗、牛宿间有紫气。问雷焕,后者称丰城宝剑之精上通于天。张华就派雷焕任丰城令,寻找宝剑。雷焕到任后,掘狱屋基,得到装有龙泉、太阿宝剑的石匣。送张华一把,自己佩戴一把。后张华被杀,失剑所在。雷焕的剑掉到水中,派人下水去找,只看见两条龙交合。风云感会起屠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会启用隐藏在民间的人才。屠钓:指姜太公,见上。大人:君子。山兒屼:不安的样子。当安之:将去何方?

韵例:春、津、滨、纶、亲、人:上平十一真。中、公、风、蓬、雄,上平一东。主、鼓、雨、怒,上声七麌;女,六语:合韵。诚、倾、茎,下平八庚。虎、苦,上声七麌。豪、毛、桃、劳,下平四豪。悲、时、之,四支。

【今译】

长声用啸吹奏《梁甫吟》,什么时候能看到艳阳的春天来临?您难道没有看见,朝歌的屠牛老人离开棘津,八十岁时到西边来垂钓在渭水之滨?宁愿冒着白发映照清水钓不到鱼的嘲笑,(希望能)碰到时机运用胆魄发挥才情。垂钓长达三千六百天,他的见解与文王暗合(终于)受到亲近。大贤才的巨大变化一般人估计不到,当年和普通人一样平平。

先生您难道没看到:郦食其家本贫穷,傲然长揖见沛公。入门不跪却雄辩,刘邦赶快来道歉。舌头降服大齐国,改变楚汉大局面。狂人落魄还这样,何况我今天正当年。

我想拜见英明主,雷公敲响震天鼓。伴帝投壶多仙女。该下雨时却雷电,顷刻黑暗起风雨。天门九重无人顾,用头敲门门神怒。

太阳不见我忠心,认为无事忧天倾。怪兽磨牙吃人肉,瑞兽不踏活草茎。用手抓住跃起的猿猴,同时又搏杀猛虎,在高高的焦原也不会叫苦。智者待时愚者被称道,不愿让世人认为我死得轻于鸿毛。力拔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仅二桃。吴楚起兵无剧孟,亚夫嘲笑为徒劳。

梁甫吟,声调悲。张公两龙剑,神物终相会。国家需要召人才,不用君子能用谁?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

【原文】

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台榭,居高明。吾之友于,顺此意也。遂卜精胜,得乎龙兴。留宝马于门外,步金梯于阁上。渐出轩户,霞瞻云天。晴山翠远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屈指乡路,还疑梦中。开襟危栏,宛若空外‚。呜呼!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当挥尔凤藻,挹予霞(有作“搜乎需、飞乎鸾)觞,与白云老兄俱莫负古人也ƒ。

【注释】

见《李太白全集》628面。

汝州:隋大业二年改伊州置,因境内有汝水命名。唐以后名屡次变更,都以梁县为治所,明省县入州,属河南省。1913年改称临汝县。龙兴阁:阁名,失考。序:这是为纪游诗集作的序。

‚夫:发语词,无义。槿荣芳园:木槿花使充满芳香的园林更加美丽。槿: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红、白或紫色花,朝开暮凋。蝉啸珍木:蝉在名贵的树上发出啸叫声。盖:表揣测的语气词。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台榭,居高明:这是大火星黄昏时正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月份。能够到台和榭等高而敞亮的地方去游玩。纪月:月份。南火:大火星黄昏时正在南方天空正中,处、居:同义互文。高明:高而敞亮处。典用《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康成注:“顺阳在上也。”友于:兄弟,由《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演成。顺:顺应。卜精胜:占卜好名胜。龙兴:即龙兴阁。宝马:好马。步金梯:踏着装饰华丽的梯子。步:脚步。这里作谓语,踏着。轩户:阁门。霞瞻云天:“瞻霞云天”为与上句对偶而倒置。翠远而四合:青翠、遥远而四面围合。一色:颜色一样。屈指乡路:抬手指着刚才来的道路。屈:与不动相对,指抬。乡:为“向”的古字,即刚才。开襟危栏:在高阁的栏杆边解开衣襟。危:高。宛若:好像。

ƒ屈、宋:屈原、宋玉。长逝:早已去世。无堪与言:为“无堪与言者”的省略,没有可以交谈的人。起予者:促使我动身的人。得我二季:靠我的两个弟弟。季:古代称最年幼的弟弟,此泛指弟弟。当:应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运用我们的美丽辞藻,畅饮我们杯中的酒。尔、予:互补的互文。挹:舀,这里指喝。霞:藻饰,无义。觞:酒杯,这里指酒。白云老兄:白云的拟人称谓。莫:不要。

【今译】

木槿花使充满芳香的园林更加美丽,蝉在名贵的树上发出啸叫声,大概是大火星黄昏时正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月份了,能够到台和榭等高而敞亮的地方去游玩。我的兄弟,顺应这节令特点,就卜问好名胜,得到(的答案是)龙兴阁。我们将骏马留在门外,踏着装饰华丽的梯子上阁。逐渐走出阁门,眺望天上的云霞。天晴远方的山青翠而四面围合,傍晚的江流映着青山。抬手指着来时的道路,简直怀疑身在梦中。在高阁的栏杆边解开衣襟,好像置身栏外的空中。啊!屈原、宋玉早已去世,没有可以交谈的人。促使我出行的人是谁?亏了我的两个兄弟。应该运用我们的美丽辞藻,畅饮我们杯中的酒,与白云老哥都不要辜负了古人。

【析评】

此诗谓有志之士终有知遇的时候,此前应安心等待时机。应作于初入长安受阻后。

在讨论我国古代地位最高的乐器的琴的时候提及的,只能是乐曲,也只能是用长啸演奏乐曲。

诗仙李白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他对啸比较喜爱,其传世作品用啸43例;除动物啸10(猿5、虎4、蝉1),人啸为33例,其中自己啸18例,明显占多数:均为历史上已知单个作家较多的。这对啸及其影响力的发展,肯定具有积极意义。按一般对其生平的分期分析:24岁以前读书、任侠时期,作品没有写啸,证非年少轻狂喜为。25-42岁远游、成亲时期18年写9啸,应是逐渐成熟期与豪情和不平一起开始发展的。43-44岁供奉翰林时期2年写4啸,为一生高峰。45-55岁漫游时期11年写13啸;56-59岁报国蒙冤时期,4年写4啸;遇赦到病逝,3年写2啸:比率逐渐下降,应反映豪情衰减。散文仅5例,说明以韵文为多。

 

唐孙广《啸旨》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43-167页。

【介绍】

孙广:永泰(765-766)年间任大理寺评事。夏滟洲《“啸”释》断撰写《啸旨》的孙广为南朝齐时人、撰写《唐语林》的王谠为唐人,皆误。南朝齐虽有永泰年号,但王谠只有为宋人,才有可能撰写完全意义的《唐语林》。孙广只有为唐人,事迹才有可能收入《唐语林》。在书中,位置排在唐代宗部分、大历年号前的,只能是唐永泰年号,而不可能是其他。《新辞源》、《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都指出孙广任职的大理寺北齐始设,隋、唐因之,时代皆在南朝齐之后。唐·玉泉子《玉泉子见闻真录》、《古今图书集成》(89757上)、《东亚乐器考》(326)亦皆称唐孙广著,是对的。

卢仝:济源人。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博览,工诗:尝为《月蚀》诗,讥元和党人,受韩愈称赞。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征谏议不起,文宗大和九(835)年死甘露之变。

【原文】

其事出于道书。

序:(一本有“啸者:)其(一本作“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言之浊,可以通人事,达性情;啸之清,可以灭鬼神,致不死。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善,万灵受(一作“授”)职。斯(一作“故”)古之学道者重矣(后二字一作“哉”或“每深致意焉”)!故太上(一本无此二字)老(一作“道”)君授于(后有无此字,下同)西(一本无此字,下同)王母,西王母授于南极真人,南极(一本无此二字)真人授于广成子,广成子授于(一本后二人倒乙)啸父,啸父授于风后,风后授于务光,务光授于尧,尧授舜,舜演之为琴以授(二字有作“与”)禹。自后或废或续(后四字有作“废续”)。(一有“有”)晋太行(一有“山”)仙人(一作“君”)孙公能以啸(一无此三字)得(一作“获之,乃得”)道而(一有“去,”)无所授(一有“焉”)。阮嗣宗所得少分。其后堙灭,不复闻矣!

(《唐语林》有“按高氏《纬略》:”)啸有(一有“一”)十五章,《权舆》、《正》、《毕》十二法:曰(一本皆无此字)外激,曰内激,曰含,曰藏,曰散,曰越,曰大沉,曰小沉,曰疋,曰叱,曰五太,曰五少。皆在十五章之内,则啸之妙音尽矣。

一曰(明方以智起改“章第一”,后置,后序数同)《权舆》,啸之始也。夫人精神内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竞,物无害者。身常足,心常乐,神(一夺)常定,然后可以议《权舆》之门。天气正,地气和,风云朗畅,日月调顺,然后丧其神,亡其身,玉液旁润,灵泉外洒。调畅其出入之息,端正其唇齿之位。安其颊、辅,和其舌端。考击(一作“系”)于寂寞之间而后发,折撮于《五太》之精华。高下自恣,无始无卒者,《权舆》之音备矣(一本无后二字,疑夺)。近而论之,犹众音之发调,令听者审其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系(一作“击”,疑形近误)。于情性和,于心神当,然后入之。

外激:以舌约其上齿之里,大开两唇(一作“胥”,疑形近误),而激其气令其出,谓之外激也。

内激:用舌以前法。闭两唇,于一角小启如麦芒。通其气,令声在内。谓之内激也。

含:用舌如上法。两唇俱(一作“但”,疑形近误)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气,令声含而不散矣。

藏:用舌如上法。正其颊、辅,端其唇吻。无所动用而有潜发于内也。

散:以舌约其上齿之内,宽如两椒。大开两唇而激,其气必(一作“以”)散,故(有为“于”、“之”、“之所”)为散也。

越:用舌如上法。每一声以舌约其上腭,令断气绝。用口如言“失”字:谓之越也。

大沉:用舌如外激法。用气令自高而低。大张其喉,令口中(疑夺“如”)含之大物,含之煌煌而雄者:谓之大沈也。

小沉:用舌如上法,小遏其气勿(有误夺此字)令扬大。小沈属阴,《命鬼》、《龙吟(二字有倒乙,误)》多用之。

疋:用舌如上法,如言“疋”字,高低随其宜。

叱:用舌如上法,如言“叱”字,高低随其宜。

五太:五太者,五色也。宫、商、角、徵、羽(有将“角”后置),谓(一作“为”)之五太。(此处多有“八九”二字,疑衍)五少为应,故谓(一作“为”)之太。以配仁、义、礼、智、信,此有音(一作“看”,疑形近误)之本。谓声者皆不逃五太,但以宫、商发声,以角、徵、羽(有夺上五字)应之(此字有夺),必(一作“均”,疑误)使次序不失(有夺后二字)。理则声理,乱则声乱。

五少:五少者,五太之应。五太自有阴阳,然以大概(一作“太权”,形近误)而言,五太为阳,五少为阴。若以五少论之,十二律毕具。用声之道(一作“至”),详而后发。

凡十二法,象一岁十二月。内激为黄钟,外激为应钟,大沈为太簇,小沈为夹钟,五太为姑洗,五少为仲吕,散为蕤宾,越为林钟,疋为夷则,叱为南吕,含为无射,藏为大吕。律、吕相生而成文(一作“又”,疑形近误),此则十二法(后二字有倒乙者)之首也。

二曰《流云》,(一本此有“流云”)乃古之善啸者听韩娥之声而写(一作“宫”,形近误)之也。 淫润流转,妙中宫声。沉浮起伏,若游龙戏春泉。直上九万仞,声遏流云,故曰《流云》。此当林塘春照,晚日和风,特宜为之。始于内激,次散,自含、越、小沉,成于疋、叱,具五(一作“且吾”,形、音近误)少:则《流云》之旨备矣。其音无(一本无此字)有定,所之若龙若虎,若蝉若鬼。一发之后,更无难、挠。(一本此有“亦由易之有可适,亦谓云”)通此《流云》,则(一作“凡”)十二啸(疑夺“法”)之变态极矣!夫琴象南风,笙象凤啸,笛象龙吟:声音之发,皆有所象。故虎啸龙吟之类,亦音声之流。今所(一本无此字)序故(一本无此字)于后。

三曰《深溪虎》,(一本此有“深溪虎者”,)古之善啸者听溪中虎声而写之也。雄之余怒之末,中商之初.壮逸宽恣,略不屈挠。若当盛夏郁蒸,华果四合,特宜为之。始于内激,既藏又含,外激而沉,终于五少而五太:则《深溪虎》之音备矣。

四曰《高柳蝉》,古之善啸者听而写之也。飘扬高举,缭绕萦彻,(一有“咽”)中角之初。清楚轻切,既断又续。华林修竹之下,特宜为之。始于大沉,次以五少;激散、越,系而令清,终以小沉:则《高柳蝉》之音备矣。

五曰《空林夜鬼》,古之善啸者夜过空林,闻(一无此字)而写也。点柳(疑“缀”误)蟋蟀,铁窃璚绝。轻不举,纤不灭,中徵之余。浓云昼暝,凄风飞雪之时,特宜为之。奏之当以道法,先呼群鬼聚于空林之中,递为应命,心当危危然若有所遇。始于内激,次以五少;三去宫、商、角(一作“耳”),以越连之:而《空林夜鬼》之旨备矣。

六曰《巫峡猿》,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幽隐清远,若在数里之外;若自外而至,自高而下;杂以风、泉、群木之响,迥然出于众声之表;中羽之初。日暎空山,风生众壑,特宜为之。初以内激,次以(二字有作“灱灱、初初”)五少(一无此字)连之。前二缓而清,后三急而高。错综(一作“总”)遍(一作“偏”)满(一作“此”):则《巫峡猿》之旨(一作“音”)备矣。

七曰《下鸿鹄》,出于师旷演(多无此字)清角之音(一作“旨”),古之善啸者听而写之也。其声宽绰,浩渺不绝,以节(疑“接”同音误,一本无上四字)洪洞(一本有“不绝”和“既上未上”)。宽大内外,闻而乐之;轻浮遒急,闻而恶之:当(一作“尝”)奏则求此一一听之,爱(一作“受”)恶分明,鸿鹄下矣。且善啸者(一作“无”,疑形近误)其声至远不越数百尺,鸿鹄翔于冥冥之间,曷由闻而下也?盖激气出于唇(一作“辱”,疑形近误)、齿之间,妙声转于风景之际,则风景和。风景和,则元气下降。(疑夺“鸿鹄”)翔云之间,游元气之上,有不随而下哉!(一本无上十一句)若高秋空旷(一本无此二字),和风景丽,特宜为之。先以外激(一本有“翔风数十发声”),次以疋、叱,然后纯以五太,终以散、越成之。三奏而清风生(一作“臻”),五奏而流云卷,九奏而鸿鹄降:则《下鸿鹄》之音备矣。

八曰《古木鸢》,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也。飞激(一作“射”,形近误)哀咽;洪洞缭远,若有所不足;郁郁振荡,适断又续。寒郊原野,阴风苦(一作“若”,形近误)雾,特宜为之。始于内激,长引之;次疋、叱;又散:则《古木鸢》之旨备矣。

九曰《龙吟》,龙吟水中,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也。深沉郁没,重厚湿润。高不扬,低(一本无此字)不杀。声中宫、商。(一本有“若”)旁暎岩峦,俯对潭洞,特宜为之。先以内激,次含,又藏,具五(一夺此字)太,终以沉:则《龙吟》之旨备矣。

十曰《动地》,出于孙公(有作“公孙”,疑倒乙),其音亦(有无此及后二字者)师旷清徵也。其声广博宏壮,始末不屈。隐隐习习(疑“辚辚”误),震霆(一作庭,同音误)所不能加。若郁结掩遏,若将大激大发(一本无此句)。又以道法,先存以身,入于太上之下。鼓怒作气,呵叱而令山岳俱举。将手出于外。(一本无上六句)夫坤仪至厚,地道至静,而以一啸动之,不亦异乎?然有所动之何者?夫人心志而发乎气,气激于外而成于声。声含太宫、太商,自然与四气相合,则吕动律应,阳行阴伏。必阳藏而阴动,阴藏而阳动(一本二字倒乙),当藏而动之,则振发不定。地居阴阳之上,焉有所负者动,而所据能息哉?然则声作而见动地之道,知音乐之有感,不必真(一本作“与”)震动,然后谓《动地》之声。(一本无上二十八句)地气闭涸,烟凝阴沍,特宜为之。先以内激,次以大沉,藏、含悉作,终以五太成之:则《动地》之音备矣。

十一曰《苏门》,孙登(有作仙君)隐苏门山(多无此字)所(一作“之”)作也。圣人述而不作,盖(一作“言”,形近误)仙君述广成、务光以陶性灵,以演大道,非有以成声音,作程品也。昔人有游苏门者(一作“时”,形近误),闻鸾凤之声。其音美畅殊异,假为(疑“谓”误)之(三字一作“无异”)鸾凤。鸾凤有音而不得闻,之苏门者,焉得而知鸾凤之响?(一本无上四句)后寻其声,乃仙君之长啸矣!仙君之啸,非止于养道怡神,盖于俗则致雍熙,于时则致太平,于身则道(“导”古字)的不死,于事则摄百灵(一本下有“、御五云,于万物则各得其所。感应之效,莫近于音,而仙君得之”)。至于飞走禽兽(四字有作“裂金诏鱼鸟,乃”)啸之末者(一作“耳”)。晋阮嗣宗(一有“自负”)善啸,闻仙君以为己若,往诣(一作“请”,疑形近误)焉。方被(“披”的古字)发握坐。藉(“籍”形近误)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无所对。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一本下有“而至,不可胜数”)。籍既(一夺此字)惧又喜而归,因传写之。十得其二,谓(一作“为”,同音误)之《苏门》,今之所传者是也。深山大泽、极高极远,特(一夺此字)宜为之。先发五太、五少、沉、激内外一十二法备举:方少得《苏门》之音矣。

十二曰《刘公命鬼》,仙人刘根(一有“之”)所作(一作“为”)也。昔刘根道成,雅(一作“惟”,形近误)好长啸。为太守所屈,因啸召太守七世之祖立至。其声清净径急,中人已下恶闻之。虽志人好古啸者,多不肄(一作“隶”,形近误)习,以故其声多(一夺此字)阙。后之人莫能补者,谓之元刚格。先以五少之(一无此字)三去宫、商(一有“角”),次用内激、大小沉,终以疋、叱:则《刘公命鬼》之声备矣。

十三曰《阮氏逸韵》,正阮籍所作也。音韵放逸,故曰“逸韵”。用法多比《权舆》与《流云》之鳞沥(一作“辚轢”)十二,间无约束,不(有作“多”)散越。大雅君子与常才、龌龊者,皆宜听之。天气清肃,氛垢之外,乃可杂埙、篪而作(一无此二字)俗态之乐。郑卫之音,不可(一无此四字)入耳。善啸者多能为(一作“办”)之。林泉逸人,每为呼风,亦偶作一韵。法寄在众乐(有无此字)之中。兴短(一作“矩”,形近误;一作“举”,又同音误)则短(一作“发”)之,兴尽则止:则《阮氏之(有无此字)逸韵》之旨(一作“音”)备矣。

十四曰《正章》,正者,正也。深远极大,非常声也(后一字有作“所拟”)。近代孙公得之,人(一作“入”,形近误)未之听。致平和而却老、不死者,此声也。今有义,亡其声。

十五曰《毕章(一本无后字)》,五音(有作“声”)之极,而大道备(一作“毕”)矣。尧、舜之后,有其义,亡其声。

【注释】

其事出于道书:此句据唐封演称为孙广言,然不见传世本,意思是该书内容得自道教典籍。

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我国传统语音学至今分析辅音分清浊。因为语言的元音都是浊音,而啸没有声带的振动,音频较高,古人相对而言而归为清音。这认识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通人事:人际交际。达性情:传达感情。灭鬼神,致不死:这是对啸自古以来的隐秘示意作用的神化反映,详见《啸与鬼神等特异现象有关的的记载和原因考辩》。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仍指语言的交际作用,善言是代表。出其啸善,万灵受职:指啸令鬼神。斯(一作“故”)古之学道者重矣(后二字一作“哉”或“每深致意焉”):华夏只有道教不歧视啸,但也只用作行法手段,道教音乐里没有啸的地位,应该也是其音量局限所致。故太上(一本无此二字)老(一作“道”)君:道教附会黄帝、老子,给老子的称号,也称“混元皇帝太上老君”。其支派太平道、天师道都崇奉老子,地位越高,传说越奇,后道经有《太上老君开天经》。西王母: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部落首领,后被尊为最高女神,详见前《山海经》的有关注释。南极真人: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广成子:传说黄帝时人,居崆峒山中。有认为即神仙老子在黄帝时的称谓,颛顼帝时称赤精子。啸父:刘向《列仙传》卷上:啸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州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也。后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术,不能得也,唯梁母得其作火法。临上三亮,与梁母别,列数十火而升。西邑多奉祀之。风后:相传为黄帝相。务光:古代隐士,相传商汤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务光,二人不受,务光自投水死。尧、舜、禹:传说中的古帝王。舜演之为琴以授禹:一说舜发明了琴,这里是据此说舜由啸(乐)启发才发明的琴,并将啸技传授给了禹。晋太行仙人孙公:即隐君孙登,详见《孙登与嵇康、阮籍苏门山事迹考辩》。阮嗣宗:阮籍,字嗣宗。《唐语林》:宋王谠仿《世说新语》体例撰,分五十二门,记载唐代典章史实,有佐史和保存所引史料之功。《纬略》:宋高似孙撰,十二卷。考证典籍,疏通疑义。引录翔实,实非解释纬书。今《说郛》、《玉泉子见闻真录》和《纬略》,无相应内容,不知是否失实或另本讹脱。《权舆》、《正》、《毕》:《啸旨》乐章名,详见原文。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疋、叱、五太、五少:啸法名,详见原文和今译。

权舆:起始,指准备和定调。夫人:此人,指吹啸者。心目外息:心和眼睛(主要感觉器官)不受外界干扰。我且不竞,物无害者:我不理会,外界事物没有能妨害的。身常足:身体没有欠缺感觉。神常定:精神持续稳定。议《权舆》之门:开始进入《权舆》乐章吹奏。丧其神,亡其身:断绝其他思虑,集中注意力。玉液旁润,灵泉外洒:口腔津液充分分泌和滋润(也不能过度)。调畅其出入之息:调节呼吸的气息。端正其唇齿之位:摆正唇、齿(实无关、不自主)的位置。安其颊、辅:端正面颊和下颌的位置。和其舌端:调整好舌头的表面。考击(一作“系”)于寂寞之间而后发:等内外安静下来才发声。考击:即敲击,指开始发声。折撮于《五太》之精华:根据《五太》乐章取舍选择。高下自恣:不固定音高。无始无卒:不规定乐章始终。《权舆》之音备矣(一本无后二字,疑夺)。近而论之,犹众音之发调,令听者审其一音也:按近代的说法,像各乐器的定调,让听的人能确定其中的某个音。耳有所主,心有所系:耳朵和心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音上。于情性和,于心神当,然后入之:只有心平气和、注意力集中,才能开始演奏该乐章。

外激:技法名称,下同。以舌约其上齿之里:将舌头抵近(抵住则气流不畅,难以发出响亮的啸声)上齿的里边,以下除五太、五少全同。就这两种也没有说不同,也就是没有区别。大开两唇:疑误,啸靠唇孔音起振共鸣发声,张开嘴唇则无法起振。如果理解为呼麦似的以舌尖抵近硬腭起振的技巧,则没有问题。激其气令其出:用强气流吹出。

内激:闭两唇,于一角小启如麦芒。通其气,令声在内。谓之内激也:按这种方法,只能吹出气流声。洛桑等倒是用这种方法模仿铜管乐声,但那靠声带发声,只是口技。

含:两唇俱(一作“但”,疑形近误)起,如言“殊”字而激其气,令声含而不散矣:这确实是啸的口型,但却看不出与其他技巧的差别。殊字中古属遇摄禅母虞韵平声合口三等,现代普通话读shū。

藏:正其颊、辅,端其唇吻:按《权舆》,这是基本准备姿势。无所动用而有潜发于内也:按现代物理声学,声音源于振动;按理反推,无所动用就不可能有声音发出。因此,可能是动作很轻微的夸张说法。

散:以舌约其上齿之内,宽如两椒。大开两唇而激,其气必散,故为散也:如果是舌抵住上齿宽如两个花椒,基本无法发出啸声;如果是舌头在舌头上留出两个花椒的小孔,倒是能发出类似呼麦的声音来,但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啸声。

越:绝。作为发声技法,当然不是停止,而是断续的意思。每一声以舌约其上腭,令断气绝:这样只能发出断续音。用口如言“失”字:此字中古音属臻摄书母质韵入声开口三等,现代汉语拼音为shí,按这种口型,也只能发出类似呼麦的声音。

大沉:大音量的低音,与小沉相对。用气令自高而低:用气只能由急至缓,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由高而低。大张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气煌煌而雄者:口中含气,则不能有“大物”,故疑夺“如”。美声唱法为打开咽腔有口中如含鸡蛋的说法,与此类似。啸发声时下颌打开,是为了扩大口腔的口径,发出较低的声音。

小沉:小音量的低音,与大沉相对。小遏其气勿令扬大:与大沉发音方法上的区别仅此。小沈属阴:则大沉相对属阳。《命鬼》、《龙吟》多用:相对可知,在这两章乐曲中大沉少用。

疋:如言“疋”字:此字中古音属臻摄滂母质韵入声开口三等,现代汉语拼音为pí,与“叱”只有声母旁纽音近的差异。按这种口型,也只能发出类似呼麦的声音。高低随其宜:啸靠舌、颌改变音高,不同音高啸发声的口型是不同的。只有呼麦和笛、箫类管乐,可以超吹提高一个八度的音高。下同。

叱:如言“叱”字:此字中古音属臻摄昌母质韵入声开口三等,现代汉语拼音为chì,与“失”仅有声母邻纽音近的差异。按这种口型,也只能发出类似呼麦的声音。

五太: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色:青、赤、白、黑、黄,古人认为正色。五少为应:与五少相对。配仁、义、礼、智、信:与五德匹配。此有音之本:这是乐音的根本。但以宫、商发声,以角、徵、羽应之,必使次序不失。理则声理,乱则声乱:指以乐音开始,以乐音接续,乐曲中乐音的次序不能乱。在五声音阶阶段,所有乐曲都以五音构成,不成其为技法。以五色、五德比附五音,也没有实际意义。

五少:五太自有阴阳:五太自身可分阴阳。大概:在更高层面。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相当现代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用声:奏曲。道:法则。详:具备了十二律的各个音。发:开始演奏。阴阳是分类,十二律是乐音的分析:都与技法无关。《巫峡猿》称可以分五个部分,“前二缓而清,后三急而高”,这里看不出来。

律、吕相生而成文:古人又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吕,互相配合构成乐曲。以十二法比附(一年)十二月和十二律,反映了其来源,上面不通的问题也就都可以理解了。

二曰《流云》:韩娥:传说中的古代歌唱家。写:描摹。淫润流转:圆润委婉。妙中宫声:古代可指奏宫音和用宫调,用在这里都不合适,应该仍是附会五音的。沉浮起伏,若游龙戏春泉:形容流畅。直上九万仞,声遏流云:形容声音大或富于激情,本乐章名即由此而来。林塘春照,晚日和风:皆风和幽静的环境。特宜为之:特别适合吹奏此乐章。《流云》之旨备矣:此乐章的旋律就完全(结束)了。其音无有定,所之若龙若虎,若蝉若鬼。一发之后,更无难、挠。通此《流云》,则十二啸(疑夺“法”)之变态极矣!夫琴象南风,笙象凤啸,笛象龙吟:声音之发,皆有所象。故虎啸龙吟之类,亦音声之流。今所序故于后:按此书乐章体例,一般没有这一段,称“序于后”,显然后人所加。音无定,则不能称乐曲;音乐可描摹感情和景色,而非事物;无难、挠,则没有曲折变化;以乐器风格比附自然界和想象中的声音作用有限:都非必要。

三曰《深溪虎》:雄之余怒之末:雄壮和怒气将消,指声音雄壮但不过于暴躁。壮逸宽恣,略不屈挠:雄壮而没有曲折变化。盛夏郁蒸,华果四合:虽然天气闷热,但环境优美。

四曰《高柳蝉》:飘扬高举:舒展高昂。缭绕萦彻:曲折明亮。清楚轻切:清晰轻巧。既断又续:音断意续。华林修竹:美树高竹。

五曰《空林夜鬼》:点柳(疑“缀”误)蟋蟀:用蟋蟀叫法点缀,营造夜景气氛。蟋蟀啸法详前。铁窃:即贴切。璚绝:即跼蠼,谨慎的样子。轻不举,纤不灭:轻微但不飘忽,纤细但不中断。浓云昼暝:因浓云白天昏暗。凄风飞雪:风声凄厉雪花飞舞。奏之当以道法,先呼群鬼聚于空林之中,递为应命,心当危危然若有所遇:此段疑为道士为故神其技而增。啸历史上有召鬼的记载。鬼“递为应命”,大概也用啸声。鬼多凶恶残暴,与人应该不同,与鬼打交道,当然还是以小心为妙哇!

六曰《巫峡猿》:幽隐清远:隐约,细微,遥远。若自外而至,自高而下:像从外面和上面传来。杂以风、泉、群木之响:夹杂着风、泉水、树林的声音。迥然出于众声之表:啸声要盖过其他的声音。日暎空山:太阳照着寂静的群山。风生众壑:山谷中传来风声。错综遍满:指“前二缓而清,后三急而高”,交错、全部出现。

七曰《下鸿鹄》:师旷:春秋晋乐师,字子野。生而目盲,善辨音乐。其声宽绰,浩渺不绝:宽阔无边。以节(疑“接”同音误)洪洞:一直连接到天边。宽大内外:对内、外的人都宽大的人。轻浮遒急:对内、外人轻浮和固执、急躁的人。当奏则求此:奏时应追求这种境界。一一听之,爱恶分明,鸿鹄下矣:让这两类人都一一来听,他们的好恶都很明确,鸿鹄就会从天上下来了。且善啸者其声至远不越数百尺,鸿鹄翔于冥冥之间,曷由闻而下也?盖激气出于唇、齿之间,妙声转于风景之际,则风景和。风景和,则元气下降。(疑夺“鸿鹄”)翔云之间,游元气之上,有不随而下哉:古本仅有名目,大概是描写鸿鹄下降的。后人附会,说成乐曲的效果,还要去找客观依据,怎么可能呢?三奏而清风生(一作“臻”),五奏而流云卷,九奏而鸿鹄降:同上。

八曰《古木鸢》:木鸢:古代传说墨翟用木头制成、像鸢的飞行器。飞激哀咽:因悲哀而激动、哽咽。洪洞缭远:宽阔遥远。若有所不足:好像在期待。郁郁振荡:抑郁跳荡。适断又续:刚断开又接续。阴风苦雾:冷风浓雾。

九曰《龙吟》:郁没:即郁穆,和美的样子。湿润:即圆润。杀:灭。暎:即映。

十曰《动地》:孙公:即晋孙登。始末不屈:从始至终没有曲折变化。隐隐习习:疑“隐隐辚辚”误。郁结掩遏:艰涩压抑。若将大激大发:像将要大爆发。又以道法,先存以身,入于太上之下。鼓怒作气,呵叱而令山岳俱举。将手出于外。夫坤仪至厚,地道至静,而以一啸动之,不亦异乎?然有所动之何者?夫人心志而发乎气,气激于外而成于声。声含太宫、太商,自然与四气相合,则吕动律应,阳行阴伏。必阳藏而阴动,阴藏而阳动,当藏而动之,则振发不定。地居阴阳之上,焉有所负者动,而所据能息哉?然则声作而见动地之道,知音乐之有感,不必真震动,然后谓《动地》之声:疑道家自神其技所增。地气闭涸,烟凝阴沍:皆冬景。

十一曰《苏门》:苏门山:一名苏岭,太行山支脉。因上有百门泉,又名百门山。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七里百泉风景区。圣人述而不作,盖(一作“言”,形近误)仙君述广成、务光以陶性灵,以演大道,非有以成声音,作程品也:疑道家自神其技所释。程品:规范,典型作品。美畅殊异:非常优美、流畅。假为之鸾凤。鸾凤有音而不得闻,之苏门者,焉得而知鸾凤之响:疑道家自神其技所释。仙君之啸,非止于养道怡神,盖于俗则致雍熙,于时则致太平,于身则道(“导”古字)不死,于事则摄百灵、御五云,于万物则各得其所。感应之效,莫近于音,而仙君得之。至于飞走禽兽,啸之末者耳:疑道家自神其技所释。实际参见啸乐作用。以为己若:认为跟自己相似。诣:拜访。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矛盾,再为二,就不能又有顺风者三。后增者不知,故有此失。对:回答。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籍既惧又喜而归,因传写之。十得其二,谓之《苏门》,今之所传者是也:此据传说演绎,参见《孙登与阮籍、嵇康苏门山事迹考辩》。

十二曰《刘公命鬼》:刘根道成,雅好长啸。为太守所屈,因啸召太守七世之祖立至:晋葛洪《神仙传》载:字君安,京兆长安人(范晔、司马彪《后汉书.刘根传》改为颍川人,大概是惑于颍川太守派人抓他,其实颍川正在刘根学道的嵩山附近)也。少明五经,以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举孝廉,除郎中。后弃世学道,入嵩高山。时颍川太守张府君(晋干宝《搜神记》改为史祈,大概觉得有名姓可信度高一点,其实仍于史无证)以根为妖,遣吏召根,拟戮之。根至,府君烈声问曰:“能召鬼乎?”根曰:“召鬼至易耳。”借笔砚及奏按,鎗鎗然作铜铁之声闻于外。又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晋干宝《搜神记》《后汉书》发展为能召太守先辈鬼魂。径急:快速。中人已下恶闻之:可能是想突出曲高和寡,但乐曲不能为多数人接受,恐怕不是好事。虽志人好古啸者,多不肄习,以故其声多阙:《啸旨》文多舛误,多以意增添固难辞其咎,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是根本原因。后之人莫能补者,谓之元刚格:后人神秘化所为。

十三曰《阮氏逸韵》:,正阮籍所作:与上称阮籍传写《苏门》矛盾。音韵放逸:曲调豪放不羁。用法多比《权舆》与《流云》之鳞沥(一作“辚轢”)十二,间无约束:此疑据“放逸”发挥。大雅君子与常才、龌龊者,皆宜听之:雅俗共赏,与阮籍性格、事迹不合。天气清肃:天气晴朗。氛垢之外:人迹罕至。乃可杂埙、篪而作俗态之乐:按此表达,“杂埙、篪”是为了合奏?还是“作俗态之乐”:并不清楚。此二乐器皆吹管,并非合奏的好选择;音域、表现力亦有限,“作俗态之乐”的效果亦难保证:疑仍为故神其技者妄增。郑卫之音,不可入耳:按儒家正统音乐观增加,但按《礼记》和理学,是歧视啸的,也不可能进入正统音乐。详见《啸受歧视的表现和原因考辩》。林泉逸人,每为呼风,亦偶作一韵:此为道士以啸呼风作法的反映,是古人对其神奇示意作用的神化反映,没有科学根据。法寄在众乐之中:因无相应交代,意不明,妄增所至。兴短则短之,兴尽则止:可能指即兴创作,也可能是作者自己也不清楚。

十四曰《正章》:正:端正。非常声:排除法无法说明究竟是什么声音。孙公得之,人未之听:作者怎么知道的呢?致平和:与“深远极大,非常声”矛盾。却老、不死:是其健身益性作用的神化反映。今有义,亡其声:与以上描述矛盾。

十五曰《毕章》:五音:指代音乐。尧、舜之后,有其义,亡其声:与上句矛盾。

【今译】

这些内容是在道书中发现的。

序:气从喉咙中发出、声带颤动的,叫做(语)言;在舌面上发出、声带不颤动的,叫做啸。声带颤动的语言,可以沟通人事,传达感情;声带不颤动的清啸,可以驱除鬼神,成为神仙。言谈高妙,可以使远隔千里的人们响应;啸艺高超,能够让天上地下的神仙效力。这就是古代学习道教的人重视的原因!

因此太上老君传授给西王母,西王母传授给南极真人,南极真人传授给广成子,广成子传授给啸父,啸父传授给风后,风后传授给务光,务光传授给尧,尧传授舜,舜在其基础上发明了琴并(将啸)传授给了禹。此后有时间断有时接续。晋太行山仙人孙登能因啸得道但没有传授。阮籍得到少部分。后来堙灭,没有人知道了!

啸(的乐曲)有十五章,《权舆》至《正》、《毕》(有)十二法: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疋、叱、五太、五少。都在十五章之中,啸的技巧全包括了。

第一章《权舆》,是啸的开始。吹啸者心境平静,不受外物影响。我不分散注意力,没有什么能影响我。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心里没有不高兴的事,精神没有不平静的地方,此后才能进入《权舆》乐章。天气晴好,大地温暖,和风淡云,日月明亮,此时集中注意力,忘记身体的存在,调整津液的分泌,使其滋润而不过度。调整畅通呼吸的气息,使唇、齿的位置恰到好处,使面颊和下颌稳定,舌面不高不低。在寂静中开始发音,展示出音乐的精华。高下随意,不规定始终,这就是《权舆》。按现在的说法,像乐队的开音定调,使听的人能确定一个乐音(的音高)。耳朵集中注意这个音,头脑注意判断这个音(是否准确)。心平气和,心神安定,此后才能进入(乐曲演奏)。

外激:用舌尖抵近上齿之里边,张大两唇,使气快速冲出,称为外激。

内激: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闭合上下唇,在一角打开一个麦芒一样的小孔。使气息可以通过,让声音在口腔内。称为内激。

含: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上下唇都撅起来,像读“殊”字而加强气息,让声音充实而不分散。

藏: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使面颊、下颌位置合适,唇形端正。没有如何(特殊大)动作就有声音从口内发出。

散:用舌尖抵近上齿之里边,约两个胡椒宽。张大两唇发力,(出来的)气必然分散,所以叫做散。

越: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每发出一个音就用舌头抵住上腭,隔断气息。口型像读“失”字:叫做越。

大沉:舌头位置按外激的方法。让气息(像发音)从高到低。张大喉咙,让口中像含着大东西,包含的气息煌煌雄壮:称为大沈。

小沉: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稍微阻挡气息不使过大。小沈属阴,《命鬼》、《龙吟》多用这种技法。

疋: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像读“疋”字,高低适合具体情况。

叱:舌头位置按上面的方法。像读“叱”字,高低适合具体情况。

五太:五太就是五色。宫、商、角、徵、羽,叫做五太。与五少相应,所以叫做(五)太。可以与仁、义、礼、智、信相配,这是音乐的根本。谈音乐都不能超出五太,用宫、商发声,用角、徵、羽应和,只要次序不乱。次序顺畅,旋律就顺畅;次序混乱,旋律就混乱。

五少:五少对应五太。五太自身有阴阳,但在更高层面来说,五太是阳,五少是阴。但仅就五少而言,十二律都有。演奏乐曲的规律,(是必须)具备所有音才能开始。

共十二法,象一年十二个月。内激是黄钟,外激是应钟,大沈是太簇,小沈是夹钟,五太是姑洗,五少是仲吕,散是蕤宾,越是林钟,疋是夷则,叱是南吕,含是无射,藏是大吕。律、吕相生而成乐曲,这是十二法的前提。

第二章《流云》,是古代善啸的人听韩娥的歌声记录的。圆润流畅,属宫声。升降起伏,像游龙在春泉中嬉戏。(然后)直上九万里,声音挡住了流动的云彩,所以叫做《流云》。在春天阳光下的树林和池塘边,夕阳西下的和风中,特别适合吹奏。从内激开始,其次散,从含、越、小沉,到疋、叱,完成整个五少:《流云》的乐章就全部完成了。此章音乐形象不受局限,可以像龙像虎,像蝉像鬼。乐音开始之后,就没有阻碍和曲折。掌握了《流云》章,则十二啸法的变化就都到顶了!琴(声)象南风,笙(声)象凤啸,笛(声)象龙吟:凡有声音,皆有相应的形象。所以虎啸龙吟,也是声音的类型。这是后人的解说,所以摆在后面。

第三章《深溪虎》,是古代善啸的人听见(深)溪中的虎(啸)声记录的。雄壮的怒吼尾声,属商声。气势雄壮宏大,没有曲折。盛夏闷热,四周(的树上)挂满漂亮的水果,特别适合吹奏。从内激开始,接着藏和含,外激和沉,到五少和五太结束:《深溪虎》的乐章就全部完成了。

第四章《高柳蝉》,是古代善啸的人听见(高高柳树上蝉的鸣叫)记录的。悠扬清高,回环透亮,属角声。清楚轻急,才断又续。秀美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下面,特别适合吹奏。从大沉开始,其次五少;强奏散、越,使其连贯又清亮,到小沉结束:《高柳蝉》的乐章就全部完成了。

第五章《空林夜鬼》,古代善啸的人夜晚经过空旷的树林,听见(鬼叫声)记录的。(中间)点缀蟋蟀的叫声,切合小心谨慎的心态。轻微但不漂浮,纤细也不断绝,属徵音。云层浓厚白昼昏暝,寒风凄厉雪花飞舞的时候,特别适合吹奏。演奏此乐曲应该应当用道教的方法,先召唤众鬼到空旷的树林中集中,轮流报到。心中应当像遇到危险一样警惕。从内激开始,其次五少;三个部分排除宫、商、角,然后用越连接:《空林夜鬼》的乐章就完成了。

第六章《巫峡猿》,古代善啸的人听见(巫峡猿猴的啸声)记录的。隐约高远,像在几里之外;像从外传来,从高传下;夹杂着风、泉、树林的声响,(啸声)迥然高出众声之上;属羽音。日照空山,风穿山谷,特别适合吹奏。从内激开始,其次连接五少。前二部分缓慢但清晰,后三部分急促又高昂。错杂始终:《巫峡猿》的乐章就完成了。

第七章《下鸿鹄》,开始于师旷奏清角乐曲,古代善啸的人听了记录的。其乐声(表达的意境)宽阔、浩渺得没有止境,一直连接到宇宙。对内外宽大的人,听了会高兴;(对内外)轻浮急燥的人,听了会厌恶:演奏就按这标准,(让两类人都一个个来听,爱恶分明了,鸿鹄就(从天上)降落了。一般善啸的人声音最远不超过几百尺,鸿鹄在高高的天上飞翔,怎么会听见并降落呢?须知气流从唇齿之间穿过,美妙的啸声在大自然中传播,自然景色就和谐。自然景色和谐,元气就下降。(鸿鹄)在云彩中飞翔,依托在元气之上,难道能不随着下降吗!高秋空旷,风和景丽,特别适合吹奏。从外激开始,其次疋、叱,然后完整演奏五太,最后以散、越完成。奏三遍清风就会吹来,奏五遍云彩开始翻卷,奏九遍鸿鹄就降落:《下鸿鹄》乐章就完成了。

第八章《古木鸢》,古代善啸的人听见(古代木鸢的声音)记录的。凄厉悲咽;渺茫遥远,像有所期待;抑郁跳荡,才断开又接续。寒郊广野,冷风浓雾的时候,特别适合吹奏。从内激开始,缓慢悠长;其疋、叱;再散:《古木鸢》乐章就完成了。

第九章《龙吟》,龙在水中吟啸,古代善啸的人听见记录下来。深沉抑郁,重厚圆润。高不显扬,低不断绝。属宫、商声。旁倚山峦岩石,俯对深潭幽洞,特别适合吹奏。先用内激,其次含,再藏,完整演奏五太,最后为沉:《龙吟》乐章就完成了。

第十章《动地》,创始于孙登,属于师旷清徵。乐章广博宏壮,始终没有曲折。轰轰隆隆,雷霆都不能盖过。像极度压抑,将要暴发。有按照道教的方法,先忘记身体,进入九天之下。大喝一声,让山岳让路。将手伸出在外。大地深厚,特点静止,能用啸吹动,难道不奇异吗?但为什么能吹动呢?人的情感转变为气息,气息通过口腔成为啸声。啸声包含有太宫、太商,自然与自然界四季相符合,于是乐律与阴阳呼应。在阴阳的一般规律外,要逆势而动,必然导致失衡。大地靠阴阳托载,阴阳失衡,大地能不动吗?所以从啸声奏《动地》的原理,可知音乐有意象,不必真的(大地)震动,然后称《动地》之声。万物萧瑟,霜凝冰冻,特别适合吹奏。从内激开始,其次大沉,经过藏、含,最终运用五太:《动地》乐章就完成了。

第十一章《苏门》,孙登隐苏门山所作。圣人述而不作,孙登为了阐发广成子、务光陶冶性灵的精神,演绎大道义,不是要完成乐章,出作品。古代有人游苏门山,听见凤凰的啸声。(其实只是)那啸声特别优美流畅,假托于凤凰。凤凰啸声没人听过,到苏门山的人,怎么能听见凤凰的啸声呢?后来寻找那声音,原来是孙登在长啸!孙登的啸声,不但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对于风俗可以导致和谐,对于时局可以导致太平,对于身体可以导致长生(寿),对于事业可以驱使鬼神、驾御云彩,对于万物可以使各得其所。感应的功效,没有能跟音乐比的,孙登掌握了。至于(模仿)召唤飞禽走兽,折断金属和驱使鱼鸟,不过是啸作用的鸡毛蒜皮。晋阮籍善啸,听说了孙登,认为跟自己差不多,就去拜访孙登。(孙登)正披散头发握手坐着。阮籍多次行拜礼,顺风拜了三次,逆风拜了两次。孙登神色不变,竟然没有应答。阮籍因此长啸数十声离去。孙登料想阮籍没有走远,就用啸发出清角音。到第四五声,阮籍只觉得山谷、树林和草,都有异声。一会儿,狂风暴雨突然来到。之后,很多凤凰、孔雀纷纷到来。阮籍既惊又喜,回到家里就记录了下来。只记录了十分之二,称为《苏门》,现在流传的就是的。深山大湖、极高极远,特别适合吹奏。先用五太、五少、沉、内外激,一十二法都用到:才略微得到《苏门》乐章的意境。

第十二乐章《刘公命鬼》,刘根神仙创作。汉代刘根得道,喜欢长啸。被太守留难,于是用啸召唤,太守七世祖宗马上就到来。那啸声清亮急促,一般人都怕听到。虽然有志向、喜好古啸的人,也多数没有学过,所以此乐章声多空缺。后来的人不能补全,称为元刚格。从五少开始,三个部分除去宫、商,其次用内激、大小沉,最后用疋、叱:《刘公命鬼》乐章就完成了。

第十三乐章《阮氏逸韵》,正是阮籍创作的。曲调豪放不羁,所以称“逸韵”。方法多近《权舆》与《流云》,遍历十二法,中间没有收束,不(或“多”)散、越。大雅君子与常才、龌龊者,都可以听(即欣赏)。天高气爽,嘈杂声之外,就可以夹杂埙、篪来演奏世俗的乐章。但郑卫淫邪的音乐,不能演奏。善啸的人多数能演奏。隐逸的道士,常为了呼唤风,也偶然吹奏一下。方法跟各乐章精神一样。兴致低乐章就短,兴致到头就停止:《阮氏逸韵》乐章就完成了。

第十四乐章《正章》,正的意思是堂堂正正。音量极大可以传到很远,不是一般的声音。晋代孙登掌握了,人们都没有听过。特别平和却能返老还童、长寿不死的,就是这乐章。现有名目,方法旋律都不知道了。

第十五乐章《毕章》,是五声的极致,所有的法则都具备了。尧、舜之后,仅有名目,方法和旋律都失传了。

【析评】永泰(765-766)年间,大理寺评事孙广(宋·曾慥《类说》作“孙康”,应为字形接近致误)撰写的《啸旨》,原本没能流传于世。但由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原文中楷体者)作的记载可知,(67-70)其内容概述了啸与言的区别、作用、传说中的传承及章目、人文背景,是古代这方面最为全面和深入的介绍,对于“啸”的认识和研究,非常重要。

封氏同时也就其中起源、作用、发声部位和方法及当时人的事迹,作了讨论和补充,难能可贵:“余按:人有所思则长啸,故乐则歌咏,忧则嗟叹,思则吟啸。《诗》云:‘有女仳离,条其歗矣’;颜延之《五君咏》:‘长啸若怀人’:皆是也。广所云:《深溪虎》、《古木鸢》,其状(二字有倒乙)声气可(一本有“知”)矣。至云:太上老君相次传授,舜为琴。崇饰过甚,非予所敢闻也。按:《诗.笺》云:‘啸,蹙口出声也。’成公绥《啸赋》云:‘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而今之啸者,开口卷舌,略无蹙舌(疑“口”误)之法。孙氏云‘激于舌端’,非动唇之谓也。天宝末,有峨眉山道士,姓陈,来游京邑。善长啸,能作雷鼓辟历之音(一作引)。初,则发声(二字有倒乙)调畅,稍加“散”、“越”。须臾,穹窿砰磕,(一有写)雷鼓之音忽复震骇。声如辟历,观者莫不倾竦。”文中附注:“(“盖出其言善”至“斯古之学道者哉”)五句原本朱笔增入。吴方山云:所增数语,二本俱无。”由此可见,当时还有别的传本,却没有这五句。封氏后文称“广云其事出于道书”,为引文所无,可能引非全文。注为补充或后人增入,皆有可能。(67)

唐·玉泉子《玉泉子见闻真录》有极少数字词显系抄录变易,宋王谠《唐语林》卷五全文照录前者,确实没有上述五句。(21)但二书称章目据(宋)高(似孙)氏《纬略》,今查《说郛》、《玉泉子见闻真录》和《纬略》,无相应内容,不知是否另本或后代讹脱。其于“十五章”之“十一曰苏门”后增(原文中宋体者为新增)“孙登隐苏门山所作也”,“十二曰刘公命鬼”后增“仙人刘根所作也”,“十三曰阮氏逸韵”后增“阮籍所作也”:应为后注增入。“十五曰毕章”(封氏注:一本无“章”字)增改为“深远极大,非常声也,毕尽五音之极而大道备矣”,开后代先河。

《太平御览》所录(1814下)于传说中传承的“太上老君”后增入(原文中仿宋体者为新增)《山海经》中“善啸”的“西王母”,“广成子”后增入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啸父”。并仿上例在“一曰权舆”后增“啸之始也”;“二曰流云”后增“乃古之善啸者听韩娥之声而写之”;“三曰深溪虎”后增“古之善啸者听溪中虎声而写之”;“四曰高柳蝉”后增“古之善啸者听而写之”;“五曰空林(夜)鬼”后增“古之善啸者夜过空林闻而写之”;“六曰巫峡猿”后增“古之善啸者闻而写之”;“七曰下鸿鹄”后增“出于师旷演清角之音,善啸者写之”;“八曰古木鸢,九曰龙吟”后增“皆啸者闻而写之”;“十曰动地”后增“出于孙公,其音亦师旷清徵也”。又将“深远极大,非常声也”移至“十四曰正章”之后,以与“十五曰毕音(章)五音之极而大道毕(原作“备”)矣”相应。

明方以智《通雅》所引《啸旨》自称“见《异苑》及《炙毂子》”(924):后者无考;前者见《说库》,却没有这些内容,应为《太平御览》将《啸旨》首段误接于位于其前的《异苑》段后,而未按体例另起一行所致。(1814下)后人误传,原因相同。于“权舆”增(原文黑体者为新增)“正毕十二法。曰外激,曰内激,曰含,曰藏,曰散,曰越,曰大沈,曰小沈,曰疋,曰叱,曰五太,曰五少。”且结合分析了其中三章,“内激、大小沈、终以疋、叱,则《刘公命鬼》之声备矣。《流云》之鳞沥十二间,无约束,不散越,则《阮氏之逸韵》矣。先发五太、五少、沈、激内外一十二法,得《苏门》之音矣。”他分析不同的内容产生的原因是“后人别刻之,容有附会”,是很有眼力的。

主观想当然地增加和不自觉地将注文衍入,使其文越演越繁。到弘治进士都穆作跋的《啸旨》,不但将十五章按作者和缘起、特点和五音类属、最佳发声环境和方法等,详加演绎,而且还将一十二法按十二律类属、发声部位和方法,也详作解释(原文中新宋体者为新增)。由最初有记载的百余字的短文,发展成为占篇幅约3360字的鸿篇巨制。(89757-89759)(丛书集成本略同,其称所据阳山顾氏文房本“原出宋元旧本,款式古雅”)用科学的方法考察,却没有更大的价值。从《太平御览》开始,不再题作者姓名。都穆称其作跋的《啸旨》“不著作者氏名”(89759);唐寅《〈啸旨〉后序》所据本,称事始于嵇康,有“深气、撮唇、舌上”诸语,异于传世本,显系另一版本,也说“馆阁暨郑马诸书目,皆不著所撰人名氏”(8);《丛书集成》据阳山顾氏文房本,参校夷门广牍本,统标“撰人不详”:大概因傅会累增的人、文太多,已不知道著作权该算谁的了。明末程若水编《啸余谱》,收有玉川子《啸旨》,与传世阳山顾氏文房本大致相同。唐·玉川子卢仝以茶、诗名,文宗大和九(835)年死甘露之变,时在后。封演为天宝进士,大历任县令,德宗时官至御史中丞,与孙广是同时代人,其说更为可信。唐·玉泉子《玉泉子见闻真录》也说是孙广著,可见此说必误。附会增益,以明代为多,合于后人对“明人窜乱古书之习”的批评。(1686中)

后人增“十二法”(89757-89758)较为复杂。其所述唇的类型有:“大开两唇;闭两唇,一角小启如麦芒;两唇俱起;正其颊辅,端其唇吻”四种,皆不合啸的发音实际。“大开两唇”与“闭两唇,一角小启如麦芒”,无法形成有效的共鸣腔。“两唇俱起”,含义不明:如果指撮口努唇,则为啸发声的基本动作,没有分类意义;如果指特别的动作,则极易破坏脆弱的共鸣状态,且不知其与何种状态相对而言。“正其颊辅,端其唇吻”,只指出这所有器官都要处于端正状态,也没有分类意义。其所述舌位有:“约其上齿之里;约其上齿之内,宽如两椒;用舌如上法,每一声以舌约其上颚,令断气绝”三种,也难以据此合理分类。“里、内”同义,没有分类意义。用舌“约其上齿之里,约其上齿之内,约其上颚”,没有指明舌的具体部位,类型过少。其所述口型有:“如言‘殊’字;正其颊辅,端其唇吻;如言‘失’字;如言‘匹’字;如言‘叱’字”五种。“正其颊辅,端其唇吻”没有分类意义。所举四例字,也没有分类意义:按中古声虽四类,但韵调仅有两类,后三字皆为入声质韵;按近现代,声韵调皆仅三类。其所述用气,较《啸赋》文学性的描写和《封氏闻见记》“稍加散越”发展,有:“激其气令其出;通其气令声在内;激其气令声含而不散也;无所动用而有潜发于内也;激其气必散;用气令自高而低,大张其喉,令口中含之大物,含气煌煌而雄者;小遏其气令扬;高低随其宜”八种,但仍无明确分类意义。后以十二律、月与十二法相配,说明所谓十二法可能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其十五章(89757-89759)似亦在传说基础上附会推演而成:一章权舆录十二法,与以下体例不一;章名“流云、深溪虎、下鸿鹄”似分别由《啸赋》“飘游云于太清、猛虎应乎中谷、鸿雁将雏”发展而来;唐封演就认为:“广所云深溪虎、古木鸢(还有高柳蝉、空林夜鬼、巫峡猿、下鸿鹄、龙吟),其状声气可(《唐语林》下有‘知’)矣”,即认为含有模仿自然界声音的含义;其与五音的关系:有中“宫、商之初、角之初、徵之余、羽之初、清徵、清角”的,也有中“宫商”的,体例不一;十四章仅九章有对应的,大概编者也觉得没有意义,没有编完的耐心。各章与十二法的对应各不相同,多的如《苏门》列举数法后还说“一十二法备举”,少的如《巫峡猿》,仅“内激”“五连之,前二缓而清,后三急而高,错综遍此”。联系所说十二法与十二律的关系,无法断定其为单音还是以此音为基本音的曲子,曲子的旋律就更谈不上了。明都穆指出:“是书人间罕传”,不切合实际应是其原因。他肯定“惟十有二法及载孙登、阮籍,则诚可谓得啸之旨者”,除了这两人善啸史有明文以外,也没有别的根据。明·程明善《啸余谱·凡例》所说:“文字且颠倒错乱,如参同契之不可读。予稍为整理之。仍有不可理者,故仍其旧,以存万中之一云尔。”(299)《古今图书集成》编者按:“此书字多错误,未悉其详,不便删改”:倒是诚实、严谨得多。(89759)

唐孙广《啸旨》“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唐封演《封氏闻见记》(69)评价为:“激于舌端,非动唇之谓也。”“今之啸者,开口卷舌,略无蹙舌之法。”唇、舌俱为发音参与器官,并非互相抵触;“卷舌”,即所谓“蹙舌”。其称天宝末有峨眉山陈道士能作雷鼓霹雳之音,观者莫不倾悚,恐怕是被口技蒙骗混淆了而已。除指啸较强,啸声的缺陷是较为弱小。由此可知,封氏对啸的了解,其实有限。

明唐寅《〈啸旨〉后序》既然知道啸属“有声而无字”的,即不属于语言,却按语音四声分析,显然自相矛盾。因为《啸旨》中“称或取声自上腭出,或自舌上出者,四声惟平声有上下”,就断言:“盖气自上腭出为上平声,气自舌上出为下平声”;又说“平声清而仄声浊”:都不合古今语音理论。“上腭、舌上”属发音部位,平声属声调;上、下平是因平声字多的划分而非发音部位有别(后来分化为阴阳平,是按声母的清浊);平、仄是声调分类,而清浊是声母发音时声带是否带音的类型划分:将这些混为一谈,足见非其所长。其“窃恐啸之为声,必出于平而不出于仄矣”(8-9)的结论,也没有正确性和积极意义。

夏文引《啸旨》说:“还云:‘激于舌,非动唇之谓也。’”从上下文看,作者认为这段话是孙广的,意思是‘激于舌不是说动唇’。实际上,这段话是封演的,指出孙广说的“激于舌(根据上文及《封氏闻见记》后应有‘端’)”与成公绥《啸赋》说的“动唇”,二者对于发音部位的分析,是不一样的。

陶潜(渊明)《归去来兮辞》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39-143页。 

【介绍】

陶潜(365、372或376-427):字渊明。一说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人。他去世后,友朋私谥靖节。他曾四次出仕:初任江州祭酒;又为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复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改为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最后任彭泽令。终因厌恶官场,归隐田园。他开创了田园诗的创作,风格平淡醇美。有《陶渊明集》传世。

【原文】

序: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又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迳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即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注释】

缾:瓶的异体字,指粮食容器。生生:谓宾结构,使生者生,即养活家口。资:依靠。未见其术:没有办法。为长吏:当官。脱然有怀:恍然觉悟,有此念头。靡途:无路。会有四方之事:典出《论语·子路》:使于四方。遇上奉使的事,指任建威参军时出使京都(建康)事。诸侯:指镇守一方的大官,同方帅。家叔:陶夔,曾任太常卿。小邑:指下文彭泽。风波未静:指天下不太平。心惮远役:心里害怕到远处当官。少日:没有多少天。眷然:眷顾的样子。归与:典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困于陈,对弟子说:“归与!归与!”质性:性格。自然:作谓语,处于自然状态,即喜欢简朴。非矫励所得:不是能改变的。切:紧要。违己交病:违背自己意愿身心都感到难受。尝从人事:曾经跟别人办事,人、事是从的双宾语。皆口腹自役:都是为口腹之欲使自己受累。慷慨:激愤的样子。深愧平生之志:很惭愧(违背)了终生的愿望。一稔:庄稼成熟一次,指一年过完。敛裳:收拾衣裳,指收拾行李。宵逝:晚上离去,指不为人知觉地离开。寻:不久。程氏妹:嫁给陈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情在骏奔:按人之常情赶快去办丧事。自免去职:自己辞职离任。沈约、萧统《陶渊明传》称:郡遣督邮至县,吏言应束带见,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因事顺心:因为顺应了心愿。命篇曰:给文章命名为。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

既自以心为形役:既然自己已认为心灵(反而)在为身体服劳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只是)惆怅和悲伤(而不予以解决)。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化用《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谏:没法劝,即不能改变。追:改变。舟遥遥以轻飏:船行虽远仍觉轻快,实反映心情愉快。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反映思归迫切。征夫:行人。恨:憾。熹微:模糊不清的样子。衡宇:横木为门的简陋房屋,后指隐居者的房屋。载:谓词词头(前缀),无义。三迳:隐居家中的道路。典出《三辅诀录·逃名》:“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迳:径的异体字。就荒:将要荒芜。眄:斜视,泛指看。柯:树枝,指代树。傲:孤傲。审:知道。容膝:指狭小的居所,典出《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涉:游玩。策扶老:拄手杖。流憩:活动和休息。矫首:抬头。遐观:远望。岫:山峰。景:日光,指太阳。翳翳:暗貌。盘桓:徘徊。息交、绝游:互同。违:背。驾:谓词词头(前缀),无义。焉求:同何求,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事:农事。畴:田。命巾车:吩咐准备配有帘帷的畜力车。棹孤舟:驾艘船。棹:船桨,这里作谓语,用桨划船。窈窕:同逶迤,即曲折。寻壑:走向山谷。经丘:经过山丘。善:羡慕。感吾生之行休:感慨我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已矣乎:算了吧。委心:顺应心意。遑遑:心神不宁的样子。帝乡:仙乡。植:置。耘耔:除草和培土,泛指田间劳作。皋:高地。舒啸:放声长啸。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变化直至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乐于接受上天的安排还怀疑什么。

韵:归、悲、追、非、衣、微,微部;奔、门、存、罇,文部:对转。颜、安、关、观、还、桓,元部,与文部旁转。游、求、忧、畴、舟、流、休,幽部;丘、时、之、期、秄、诗、疑,之部:旁转。

【今译】

序:我家贫穷,耕田织布不足以自给,孩子满屋,仓无储粮,养家的资金,没有来源,亲友多劝我当官。恍然觉悟,但求职无路。遇到出使京都的差事,方帅以惠民仁爱作为德政,叔叔因我贫困,就(推荐)任命我在小县当官。当时动乱未平,害怕到远处当差。彭泽县离家百里,公田的收益,足够酿酒,因此趁便要求。到任很短时间,(就)眷恋有回家的愿望,为什么呢?性格喜欢简朴,没有办法改变;饿、冻虽然重要,但违背自己的意愿,身、心都受摧残。曾经为人办事,都是为嘴受累。当时惆怅激愤,很惭愧(违背)了终生的愿望。本想等满一年,将收拾行李悄悄离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赶快去奔丧,于是自己辞官离职。从仲秋到冬,在任八十多天。因为这事顺应了心愿,将这篇文章取名叫《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来吧!田园将荒何不回?既然觉得精神反为身体束缚,为什么只是惆怅和伤悲?过去已无法改变,未来却可以挽回。像错路还没有走远,趁今天还可以追悔。船走了很远仍觉轻快,风吹来惬意飘动衣帷。问路人还有多远,憾清晨光线弱微。

等到看见自家房屋,不禁欣喜拔脚飞奔。僮仆欢声迎接,儿子恭候房门。家中路径将要荒芜,(庭间)松菊依然活存。拉着小儿进入内室,看见香酒已经满斟。用壶杯自酌美酒,看庭树足以开心。靠着南窗寄托孤傲,身居斗室容易安定。每天游览庭园成了快乐,常年关闭门栓俨然摆设。拄着拐杖随走随停,抬起脑袋看远看近。云飘出来谁言有心?鸟倦飞回岂能一定?光线微弱太阳下坠,孤松傲岸陪伴盘桓。

归来吧!不要再与人交游。人们都和我相背,言语哪能够强求!和亲戚谈论情意,以琴书消解忧愁。农民告诉已春天,播种庄稼上田畴。有人赶马车,有人驾扁舟。走过蜿蜒的小路,经由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山泉涓涓始流。羡慕万物逢春,感慨我命经秋。

算了吧!活在世间能多久?何不潇洒任去留,惶恐不安哪有路?富贵并非我理想,神仙难凭人祈求。清晨孤身出门去,置杖除草又培土。东边高坡长声啸,临近清流好赋诗。顺时应势过一生,乐天知命复谁侍?

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各一篇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36-138页。

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

 

【介绍】

桓玄(公元369-404年):桓温子,袭爵南郡公。曾任义兴太守,后弃官居江陵。隆安二(公元398)年,与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被封江州刺史。次年,击走殷仲堪,领荆、江二州刺史。元兴元(公元402)年司马元显向他进攻,他攻入建康。次年底代晋自立,国号楚。不久刘裕率北府兵讨伐,他退回江陵,兵败被杀。《晋安帝纪》曰:“玄文翰之美,高于一世。”

【原文】

论卿歌、赋、序,咏,音声皆有清味①。然以为髣髴、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将未至耶②?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赡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极③。阮公之言,不动苏门之听,而微一鼓,元默为之改颜④。若人之兴逸响,惟深也哉⑤!

【注释】

①音声:声韵,这里指形式和思想内容。清味:清新、高雅的味道。

②髣髴:模糊,表意不明晰。有限:有局限。幽旨:精细的感情。将:恐怕。至:极致,最正确的观点。

③契:契合。俟:等待。赡:充足。致:情致。苟:如果,只要。究:终究,弄清。清和之极:清静、和谐的极致。

④鼓:作,奏响。玄默:清静无为,指一直沉默的孙登。改颜:变成笑脸。

⑤兴:发出。逸响:高超水平的啸声。深:深奥莫测。

【今译】

评论您的歌、赋、序,咏,形式和思想内容都清新、高雅。但认为啸表意不明晰、有局限,不能传达精细的感情,恐怕不是最正确的看法?能和神契合的声音,不需要多、充足才能表达他的感情。只要发出一个简单的声音,就足够穷尽清静、和谐的极致。阮籍先生的言论,不能打动苏门先生,但轻啸一声,却使沉默变成笑脸。如果人发出高超水平的啸声,那作用是深奥莫测啊!

【评析】

桓玄用知音间啸的默契共鸣作用来反对对啸表情达意不够清楚、深入的批评,甚至认为胜过语言,当然不够客观,但反映了他和当时一些人对啸的推崇。

 

袁山松《答桓南郡书》

 

【介绍】

袁山松(公元?-401年):一名崧,阳夏人。江夏相袁乔的孙子,官至吴郡太守。孙恩攻所守沪渎城,城陷而死,《晋书》有传。少有才名,博学能文,著《后汉书》百篇。已佚,有辑本。善音乐,旧《行路难》歌辞颇疏、质,他为文其辞句,每因酒酣歌之,听者莫不流涕。与同时人羊昙善唱乐,桓依善挽歌,人称三绝。宜都,可能是他的字或当时官职。

《答桓南郡书》:是作者对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的答复。

【原文】

有清、浮之美,而无控引之深;歌穷渊根之致,用之弥觉其远①。至乎吐辞、送意,曲究其奥,岂唇吻之切,发一往之清泠而已哉②?若夫阮公之啸,苏门之和,盖感其一奇③。何为征此,一至大疑啸歌所拘耶④?

【注释】

①清、浮:与浊、沉相对,指声音高、音量小。控引:控制。深:深度,指低音。渊、根之致:《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作“渊”,有讹作“测”。渊源、根本的情致。弥:更。远:悠远。

②至乎:至于。吐辞:运用歌词。送意:表情达意。曲:曲折。究:探究,表达。奥:深奥。唇吻之切:口腔发声。一往:一直。清泠:清音,即高音。泠,《太平御览》作“吟”,讹。《太平御览》无“哉”字。

③阮公之啸、苏门之和:指晋孙盛《魏氏春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刘宋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栖逸》1、《晋书》等载阮籍到苏门山见孙登的历史典故。阮公:阮籍。字嗣宗,因曾任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公元210-263年,三国魏尉氏人。善琴、啸。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因魏晋易代,虽不满现实,但不评论时事和人物,纵酒谈玄。曾与嵇康等六人作竹林游,时称竹林七贤。《三国志》附《王粲传》,《晋史》有传。著《咏怀诗》、《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明张溥辑有《阮步兵集》。苏门:苏门先生的省称。即孙登,传说道教人物,因在苏门山隐居得名。苏门:太行山支脉山名,在河南省辉县西北七里。一名苏岭。因上有百门泉,故又名百(柏)门山。和:应和。盖:大概。感:感觉。奇:出奇。

④何为:为什么,怎么。征:征引,根据。一:竟然。啸歌:偏义复词,只指啸,是为了委婉,不至过分刺激对方。耶,《太平御览》作“邪”,义同。

【今译】

啸有高音和纤弱的美感,却没有低音的浑厚;歌却能表现更深沉的感情,运用它更觉得抒情范围宽广。至于运用歌词、表情达意,可以曲折地表现所有微妙的感情,岂只用口腔发出单一的高音而已呢?至于阮籍先生作啸,苏门先生应和,大概是被他这一奇异行为打动。怎能根据这个特例,竟然怀疑啸的局限呢?

【评析】

这是对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的答复。

袁山松批评啸音较为纤弱,缺乏低音,而且不能与语言结合,故表情达意比不上歌。客观地评价,观点是正确的。

 

晋成公绥《啸赋》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21-135页。

【介绍】

成公绥(公元231-273年):字子安,晋东郡白马人。自幼聪慧,博涉经传。口吃而好音律。性恬淡,家贫自安。由张华推荐,征为博士。历任章安(在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一百一时十五里灵江北岸章安镇)令、中书郎等,《晋书》有传。擅长辞赋,严可均《全晋文》载有二十五(含残)篇。《啸赋》为其代表作,被选入《文选》。文集失传,明张溥辑有《成子安集》。

【原文】

(为便以下讨论,特按韵句编号。编号形态和字体不同是为了区别不同时期文本的需要,详下)

(1)逸群公子,体奇好异,(2)傲世忘荣,绝弃人事。3睎高慕古,长想远思。4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5)于是延友生,集同好,(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7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8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9)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10于时曜灵俄景,流光濛汜,11逍遥携手,踯跦步趾。(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13)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14)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15)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16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17)良(《太平御览》(1815)、《艺文类聚》(354)作“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18]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19]近取诸身,役心御气。[20]动唇有曲,发口成音。[21]触类感物,因歌随吟。22大而不洿,细而不沉。[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25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27唱引万变,曲用无方。28和乐怡怿,悲伤摧藏。29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30徐婉约而优遊,纷繁鹜而激扬。31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32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33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34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35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36或冉弱而柔扰,或澎濞而奔壮。37横鬱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38逸气奋湧,缤纷交错。[39]列列飚扬,啾啾响作。[40]奏边(《艺文类聚》作“胡”(354))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41]又似鸿雁之将(《艺文类聚》作“扬”(354))雏,群鸣号乎沙漠。[42]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43]应物无穷,机发响速。44怫鬱衝流,参谭云属。45若离若合,将绝复续。46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47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48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49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50若乃遊崇岗,陵景山。51临岩侧,望流川。52坐磐石,漱清泉。53籍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婵娟。[54]乃吟詠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55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5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57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58众声繁奏,若笳若箫。59磞硠震隐,訇磕聊曹。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61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62音韵不恒,曲无定制。63行而不止,流而不滞。64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65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66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67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68于时緜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69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70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71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72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注释】

(1)逸群:犹出类拔萃。公子:本义为公爵之子,后指有地位的人。体:义同好,取法。(2)人事:指世俗要务。3睎:同慕,仰慕。长想远思:思念古代的淳朴。4登箕山以抗节:用许由隐居典。浮沧海以游志:用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典,泛指逍遥游玩。(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讲求生命和道德的奥妙。7愍:哀。狭世路之阨僻:认为世人行为狭隘、怪癖。8仰天衢而高蹈:只有隐逸是正道。天衢:天街。(9)邈:远离。姱(kuā):奢侈。遗身:遗忘本身。10曜灵:太阳。俄景:斜影。流光濛汜:太阳入土前发出微弱的光芒。濛汜:传说中太阳入土的地方。11踯跦:小步貌。(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从唇、齿间发出美妙、悲伤等乐音。(13)响抑扬而潜转:声音可大可小转换无形。气冲郁而熛起:突然增强有如喷火。熛:飞火。(14)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五音错杂协调。(15)泰清:天空。(17)良:确实。《太平御览》(1815)、《艺文类聚》(354)作“谅”,义同。丝竹:指乐器。拟:比。[18]声不假器,用不借物:发声不需要借助器具。[19]近取诸身:只需要自身器官。役心御气:用意念驾驭气息。[20]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将嘴唇打开(一个小孔)就能听见乐曲声。[21]触类感物,因歌随吟:随时有了感慨,就能奏出乐曲。22洿:滥,过分。细而不沉:小声不过于微弱。[23]清激切于笙竽:比笙竽声音明亮。优润和于瑟琴:比瑟琴连贯流畅。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神奇美妙得可以打动神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精细微妙到可以描述任何细微感情。25《激楚》:乐曲名。《北里》:古舞曲名。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典用《灵宝经》: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女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八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憭,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悕(xī悲)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27唱引万变,曲用无方:乐曲千变万化,表情不拘一家。方:常。28和乐怡怿:皆欢乐。悲伤摧藏:皆悲伤。29时幽散而将绝:有时声小到快消失。矫:举。30徐:慢。婉约而优遊:悠扬宛转。纷繁鹜:繁杂。31情既思而能反:能描写思念到解脱的感情。心虽哀而不伤:感情悲伤但不绝望。32揔:总的异体字。八音:古代金、石、丝、竹、瓠、土、革、木八种不同材质的乐器,后泛指所有乐器。至和:最高境界。荒:过分。33临远:看望远方。披文轩而骋望:打开雕花的窗子眺望。34喟:感叹。抃:欢喜。嘈:声。长引:悠长。憀亮:即嘹亮。35或舒肆而自反:有时由舒缓变快。复徘徊而复放:又从低沉变为昂扬。36冉弱、柔扰:皆柔弱、宛转。澎濞、奔壮:皆洪亮。37横:任意。鬱鸣:长鸣。滔涸:漫溢与干涸。冽:清。飘眇:朦胧。清昶:清亮。38逸气:奇妙的气息。[39]列列:风吹声。飚扬:同飘扬。啾啾:管乐声象声词。[40]奏边(《艺文类聚》作“胡”(354))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典用古诗:胡马思北风。[41]将:带领。[42]故:所以。[43]机发响速:像机关发作响声相连。44怫鬱:抑郁。衝流:冲出畅流。参谭:连续不断。云属:像云一样连续。46飞廉:风神。中谷:同谷中。47南箕动於穹苍:《春秋纬》:月失其行,离于箕者风。清飚:清风。49变阴阳之至和:使阴阳和谐。50陵:名词作谓语,登高。景山:大山。磐石:巨石。漱清泉:即饮清泉。53籍:靠。皋兰之猗靡:兰花的俏丽身影。荫脩竹之婵娟:用美好形象的竹子遮阴。[54]吟詠而发散:用啸奏起乐曲。声骆驿而响连:声音连续不断。骆驿:即络绎。55舒蓄思之悱愤:使愤懑得到抒发。奋久结之缠绵:使忧愁得到倾诉。[56]心涤荡而无累:能洗尽心中的烦闷。志离俗而飘然:可脱离世俗而超然。57假象、拟则:指模仿。金革:指钟鼓。陶匏:指埙、笙。58众声繁奏:演奏复杂的乐曲。若:像。59磞硠、震隐、訇磕:大声。聊曹:多言。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61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列子》:郑师文学琴于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师襄曰: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无以加之。张湛:商,金音,属秋;南吕,八月律。角,木音,属春;夹钟,二月律。羽,水音,属冬;黄钟,十一月律。徵,火音,属夏;蕤宾,五月律。熙蒸:热气上升。凋:凋谢,结束。谷风:春风。鸣条:寒风凄厉。62音韵:乐音。恒:恒定。定制:固定的模式。64发扬:即发出。芳气:美好的气息。65要妙:美好。流响:传播美名。激曜:声音急速。清厉:高而有力。《韶》:舜时名乐曲。《夏》:禹时名乐曲。咸池:尧时名乐曲。郑卫:指郑卫之音。68、69緜驹、虞公:春秋齐国善歌者。结舌:舌头不能动,指不敢唱歌。丧精:失神。王豹:春秋卫善歌者。宁子:《吕氏春秋》:宁戚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至关门。宁戚饭牛,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检手:不再击角歌。70钟期弃琴而改听:用楚钟子期听琴知音典。孔父忘味而不食:用《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典。71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用《尚书》典,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抃足:踏足,即舞蹈。来仪、拊翼:亦舞蹈。仪:有容仪。拊翼:拍打翅膀。

韵:异、事、思、志,之部。好、蹈、啸,幽部;奥、觉,觉部:对转。汜、趾、齿、起、徵、里、已、拟,之部。物、气,物部。音、吟、沉、琴、深、淫、阴,侵部。方、藏、慷、扬、伤、荒、望、亮、放、壮、昶,阳部。错、作、朔、漠,铎部。曲、速、属、续、谷、木、浊、俗,屋部。山、泉、娟、连、绵、然,元部;川,文部:旁转。匏、箫、曹、凋、条,幽部。制、滞、逝、厉、世、卫,月部。色、息、食、翼、极,职部。

【今译】

出类拔萃的世家子弟,喜追潮流的新奇特异。不屑于入俗的荣耀,同步于进身的阶梯。只羡慕远古的淳朴,探求自然的真谛。敢于上箕山效仿耻食周粟的伯夷,乐意泛沧海追随坚持真理的仲尼。因此邀请真挚的朋友,召集道合的同志。追求生命的价值,发扬道德的极致。同情世人皆不解,高兴我辈已先觉。人们挤在独木桥,我辈踏上阳关道。摒弃奢靡失自我,风流潇洒长声啸(吹口哨)。日影倾斜入了地,天空渐暗万物寂。亲密携手乐逍遥,缓慢散步兴致高。唇齿间发出美妙的乐音,欢乐悲伤你都可以尽兴。乐音抑扬顿挫可以过渡无形,气息喷涌奔流能够石破天惊。黄宫清角协调无比,商羽流徵配合默契。像白云漂游在九天,像长风吹拂到万里。乐曲奏毕乐音止息,无穷回味长留心底。这真是自然界的天籁,各种乐器无法比拟。奏乐不用乐器,表情无须工具。运用我们的器官,变换相应的气息。张口就有乐曲,出气即生旋律。既可抒发对事物的感受,也能伴随着歌曲的节奏。乐音大时不惹反感,小时不会遗憾。比笙竽清脆明亮,较琴瑟连贯流畅。奇妙得能够沟通神明,精细到足以描述心灵。没有《激楚》乐曲的刺耳,也无《北里》舞蹈的矫情。据传说大旱中作啸的姓音,呼唤来长空里降下的甘霖。乐曲千变万化,情感百种千家。既能欢天喜地,也擅悲痛哀伤。有时候细小到接近消失,转瞬间宏大到荡气回肠。一会儿柔和又舒展,有时候激情加纷繁。描写思念终能解脱,述说悲伤不致绝望。综合各乐器最美好的特点,纵情欢乐也不会过分响亮。至于登上高台眺望远方,打开华丽的窗子放开眼量。像高兴、感叹时抬起头,那气息绵长而又嘹亮。有时舒缓变跳荡,又能低沉变为昂扬。有时细弱如一线,转眼宏壮浪滔天。啸声任意抑或放,感情朦胧或明亮。激情化作奇气涌,五彩缤纷变无穷。忽如风声骤然起,又似簧管奏乐曲。这壁厢胡马思乡嘶北风,那儿里鸿雁领儿叫沙漠。因为能即兴演奏、述事描形,所以才召之即来、应时即景。艰涩中喷涌奔流,浓云般不绝驰骤。那乐音既像相离又像相合,这气息才将断绝却又连着。大风吹过长长的隧道,猛虎在山谷应和吼叫。高空风声呼啸,激起阵阵林涛。冲走水中的积滞,吹去地上之腐朽。使阴阳和谐,创美好民俗。探名山,访层峦。身边是险峻的悬崖,眼前乃大好的河山。坐在巨石上,捧起清泉饮。身边兰花香,头顶翠竹荫。用啸法演奏乐曲,声音和谐流畅。可抒发心中的烦闷,能排遣胸怀的忧伤。冲洗掉生活的阴霾,超脱出世俗的凡想。有时像金鼓奏鸣,有时像埙笙欢唱。演奏起复杂的乐曲,又好似胡笳和洞箫。声音可多可少,音量可大可小。吹徵调严寒时冰雪消融,奏羽声盛夏里大地霜冻。换商音阳春中秋雨绵绵,转角曲深秋树长出芽尖。声音富于变化,曲调不受局限。像春风吹拂不停,如流水奔腾前行。撮起嘴唇留缝,运用气息发声。乐音美妙且流畅,曲调激昂复清亮。真是宇宙的奇葩,实乃音乐的嘉话。超越《韶》、《夏》和《咸池》,岂止郑声和卫音?王豹闭口脸变色,緜驹结舌心吃惊。虞公停止歌唱,宁子推崇赞赏。钟知音不再听琴,孔圣人水米不进。走兽随乐音起舞,飞鸟伴曲调盘旋。由此知道啸声的奇妙,真是达到音乐的极限。

【析评】《啸赋》被认为是“擅长辞赋”的成公绥的代表作(《新辞源》),其文本却有《文选》传世本和《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辑录的三种。其间关系究竟如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三种中《文选》产生年代最早,其《啸赋》文(262上-264上)最长,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最早的文本,后二者是在其中摘录的,其实不然。《文选》五臣本的祖本是宋仁宗天圣四(1026)年平昌孟氏刻本,六臣本的祖本为宋神宗元祐九(1094)年秀州州学刻本,(640)李善注本最早的版本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1015)年和宋仁宗天圣九(1031)年国子监刻本:都在《太平御览》成书的太平兴国八(984)年之后,而根据下文的考证,其多出的内容,应该都是后人累增上去的。

同为类书,《艺文类聚》比《太平御览》时代早,《啸赋》的文章也略长,也容易让人们认为这是较早的文本,其实也并非实情。已有学者指出,包括《艺文类聚》在内的唐代前期一批文化典籍,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质量并不太高,(709-712)而且,其多出的内容,据下文考证,也应该是后人累增上去的。

这样看来,《太平御览》虽有删削前人作品的情况,但这里所录(1814-1815)(即上录文韵序号加()宋体者)虽然文章最短,却最具原始面貌,如果没有新的更为有力的证明,应该就是其原作。

全文虽仅10韵20句108字,但内容涉及演奏者的特点、发音部位、声音特点、艺术表现力及与其他乐器的比较,相对完整自足。《文选》李善注(263上)引晋·臧荣绪《晋书》虽称成公绥“辞赋壮(唐房玄龄等《晋书》作“甚”)丽”,但这是指气势而言,并非篇幅宏大。六朝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1355)成公绥传世写乐器的还有《琴赋》、《琵琶赋》,《琴赋》在《全晋文》中为7韵14句97字,其“遂创新声改旧用”应为两个耕、东旁转的四字句,误脱一字合成,即应为“遂创新声,囗改旧用”,与下面“君山献曲,伯牙奏弄”屋、东对转句相应。因此,应为8韵16句98字;《琵琶赋》在《全晋文》中为21韵42句189字,其“飞龙引舞,赵女骈罗”实为上面“飞龙列舞,赵女骈罗”的讹字重复,应去。故应为20韵40句181字:篇幅皆短小精悍,虽为后人辑佚,但没有证据能证明更长,可为佐证。

二、《艺文类聚》所录(354)在其后增加了12韵24句121字(即上录文韵序号加[]仿宋体者),超出原文一倍多,形成229字的规模。

认为其为后来增加的,有以下根据:

其一,用韵特点改变。《太平御览》录文除第(5)、(9)韵为幽部,(6)韵为觉部的合韵,其余都是之部字,用韵比较单纯、一致。而《艺文类聚》所多出的12韵中:第[18]、[19]韵为物(有认为“气”属“微”,则为合韵)部,[20]、[21]、[23]为侵部,[39]至[41]为铎部,[42]、[43]为屋部,[54]、[56]为元部字,皆为新出现的。赋体用韵换韵较常见,但两部分用韵变化较大,所用韵部也与上面明显不同。

其二,连词运用不同。句间连词前者仅“於是(5)、乃(9)”各一例,后者却有四种,除“乃[54]”以外,还有“是故[18]、又([41]、故能[42]”各一例,比较起来,不同的为多数。句中连词前者丰富,“之(6)、(17)、而(9)、(13)、於(12)、(14)”各两对,“於”与“乎”呼应(15)一次;后者则相对较少,仅“而”两对[54]、[56],“於”一对[23],“之”与“乎”呼应两次[40]、[41](且相对应):数量、配对及呼应出现的特点都不相同。

其三,对仗、平仄有异。前者对仗尚可,有6对(5)、(6)、(12)、(13)、(14)、(15)较好,占百分之六十,但平仄基本不协调;后者对仗较好的虽有7对[18]、[20]、[21]、[23]、[39]、[40]、[42],比例略有下降,但平仄基本协调。

其四,内容不一致。同一人的文章内容必然完整统一,而增加的部分虽整体出现,尚未出现矛盾不合,却出现了隔绝或重复之处,如:[18]“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是在(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的基础上发挥的;[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是在(17)“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基础上发挥的;而[3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则是在(2)“傲世忘荣,绝弃人事”和(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9)邈跨俗而遗身”的基础上发挥的:视为不同部分则犯重复,视为同一整体则彼此隔绝,并未成为一体。[54]“乃吟詠而发散”与(9)“乃慷慨而长啸”,语义基本相同。两部分不同的内容并不多。如果是同一作者创作出来的,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其五,《太平御览》编辑在《艺文类聚》之后,照录其文章是很容易的事。之所以不录其较长篇幅的文章,而要坚持自己较少篇幅的,笔者有理由认为,是因为有可以确认的较简的古本作依据。

其六,句式特点不同。《太平御览》所录六字句有7对,占70%,为绝对优势句式;四字句2对,占20%;三字句1对,占10%:为少数。《艺文类聚》所增四字句有7对,占近60%,为绝对优势句式;六字句5对,占约40%,为少数句式;没有三字句。

三、《文选》本增加的更多,达50韵100句555(即上面数字序号楷体者)字,(262上-264上)又超出前二者之和的一倍多,达到784字的规模。其增加的类型也更为丰富,不但有在后面增加的,也有在中间增加的。分析起来,上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一,用韵特点改变。除沿用及与以上相同的以外,又新出现了阳部(27-37)、文元合韵(50-53、55)、月部(62-67)、职部(68-72)韵脚,且各自相对集中。

其二,连词运用不同。句间连词“或……或……(35、36)、若……若……(45、58)、若乃(33、50)”各两次,“於时(10)、於是(68)、将(4)、夫(57)、羌(66)、乃……盖……(72)”各一次,与上皆不同,差异明显。句中连词运用不同。新增部分配对中“而”达十六对(16、22、29-31、34-37、63-65、68-71),其次为“之”五对(25、49、53、55、72),“则(60、61)、於(26、46)”各两对,“以(4)、足以(24)”各一对。呼应中“之”与“而”四次(7-8、32、66),“而”与“之”(48)、“以”与“而”(33)、“与”与“乎”(67)、“於”与“乎”(47)各一次。与《太平御览》本中“於”与“乎”呼应相同仅出现一次,占八分之一;而《艺文类聚》新增部分仅有的、出现两次的呼应“之”与“乎”,这里根本没有:配对及呼应出现的特点都不相同。“而”前面所无,这里不但出现,而且量大、出现相对集中,有明显的使用习惯差异。

其三,对仗、平仄不同。新增部分几乎全部对仗,少有例外;平仄协调亦然。

其四,典故运用。新增有“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其解释以《灵宝经》姓音仰啸降洪水救炎旱最为贴切,并由此可以知道,“洪灾”应为“洪水”之讹,而《灵宝经》为葛洪(284-364)从孙葛巢甫所撰,时在成公绥(231-273)之后,成公绥应该不能运用后出著作的典故,由此可证此句所属后增部分非其所作。

其五,句式特点不同。《文选》所增六字句有25对,占50%,不同《艺文类聚》所增,为绝对优势句式。四字句14对,占26%,高于《太平御览》的20%。三字句3对,占6%,低于《太平御览》的10%。另有七字句7对、八字句1对,为《太平御览》和《艺文类聚》所无。

其六,内容不一致。

《文选》本增加3-4“睎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补充了演奏者坚持古代优秀传统和节操的内涵;增加10-11“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踯跦步趾”,补充了最佳演奏时间和条件;增加22“大而不洿,细而不沉”,补充了音量特点;增加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是补充表现其作用的巫道传统;增加49“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则是对其作用的补充;增加33“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50-53遊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磐石,漱清泉。籍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婵娟”,则是补充最佳演奏地点;增加66-72“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于时緜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补充对其超越一切乐曲(包括声乐)的夸大推崇式赞美:对整体是必要的丰富,但仍为原文所无,与原文的差异明显。

《文选》本增加7-8“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与原有(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9)邈跨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5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大致相同;增加62-64“音韵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止,流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与原有[20-21]“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42]-[43]“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大致相同;增加44“怫鬱衝流,参谭云属……47南箕动於穹苍”与原有(15)“飘游云於泰清,集长风乎万里”大致相同;增加34“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和54“乃吟詠而发散,声绎绎而响连”,与原有(9)“乃慷慨而长啸”大致相同:因而重复。

《文选》本增加16“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把后面所有对啸声的描述都变成了曲终后的追忆,并不恰当。此句理应后置,但大概因用韵与后面不合,所以没人敢动。在其后增加33-38“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扰,或澎濞而奔壮。横鬱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逸气奋湧,缤纷交错”应该是对演奏的描述,即与其矛盾。先增加32“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与原有(17)“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基本一致。后又增加57“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则与上面矛盾。

《文选》本增加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是依《列子·汤问》夸张描写琴技,对原有(14)“协黄宫於清角,杂商羽於流徵”的发挥。以五音牵合四季来表现其演奏表现力,却缺少了“黄宫”,难以尽善尽美。

《文选》本增加24-25“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27-31“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怿,悲伤摧藏。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遊,纷繁鹜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45-48“若离若合,将绝复续。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55“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59“崩硠震隐,訇磕聊曹”;65“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都只是对其特色和表现力的进一步叙述和描写。

将原文按整体布局、以类归纳的原则重新整合,为以下面貌:

(1)逸群公子,体奇好异,(2)傲世忘荣,绝弃人事。(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9)邈跨俗而遗身。[5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3睎高慕古,长想远思。4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7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8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48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49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55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

(5)于是延友生,集同好。

10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11逍遥携手,踯跦步趾。33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50若乃遊崇岗,陵景山,51临岩侧,望流川。52坐磐石,漱清泉。53籍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婵娟。

(9)乃慷慨而长啸。[54]乃吟詠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34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

(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20]动唇有曲,发口成音。[18]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19]近取诸身,役心御气。64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13)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39]列列飚扬,啾啾响作。28和乐怡怿,悲伤摧藏。29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30徐婉约而优遊,纷繁鹜而激扬。31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35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36或冉弱而柔扰,或澎濞而奔壮。37横鬱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38逸气奋湧,缤纷交错。45若离若合,将绝复续。59崩硠震隐,訇磕聊曹。62音韵不恒,曲无定制。63行而不止,流而不滞。65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

(14)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61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

(15)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44怫鬱衝流,参谭云属。47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

[40]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41]又似鸿雁之将雏,群鸣号乎沙漠。46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

22大而不洿,细而不沉。25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

[21]触类感物,因歌随吟。[42]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43]应物无穷,机发响速。24精微足以穷幽测深。27唱引万变,曲用无方。

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

16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

(17)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32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57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58众声繁奏,若笳若箫。

66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67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68于时緜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69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70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71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72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因累增而造成的结构混乱理清之后,比较《文选》所录,其原结构的不合理和文中的重复、矛盾等处,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几乎所有部分都有不同时期文本的文句,虽也有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但重复甚至矛盾也难以避免。

四、由以上分析可以确认,《太平御览》所载应该是成公绥的原作,《艺文类聚》和《文选》传世本都是后人累增的结果。后人至清代才对上古韵有清楚的认识,增加部分和原文一样,完全符合上古韵部(如67韵“卫”,押上古入声月部,中古则为去声祭韵),说明增文者年代比较接近,各本的差异是所本不同所致。

这种累增不同于作伪,是流传到后代的许多古代典籍的常见现象。所增加的内容虽然部分有因隔绝而不统一、彼此矛盾、重复等问题,但多数补充和发挥是好的和必要的。增加者不计名利,只为完善自己的理想和成果能为后人接受,实际上是一种跨时代的合著。只是用后人的眼光看来,能与原作区分开来,分清各人的成果,避免考证的需要,以便分析和研究,就更好了。                        

 

曹植诗一首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20-121页。

【介绍】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三子,曹丕弟。少善诗文。曹操屡欲立嗣代替曹丕,遭曹丕嫉恨。曹操死,曹丕继立,后又代汉称帝。借故贬爵徙封,郁郁不得意。曹丕死,其子曹叡继立。曹植多次上疏求自试,亦皆不见用。年四十一辞世。因后封陈王,谥号思,后人又称陈思王。《三国志.魏志》有传。今传世有《曹子建集》十卷,存诗八十余首、辞赋文章四十余篇,《昭明文选》等有选载。其“七步成诗”和“才高八斗”等事迹和评价广为人知,在建安作家中影响最大,且极受后人推崇。

【原文】

《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乘(一作承)浪相经过。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仰首漱(一作嗽、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吾家。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ƒ!

【注释】

见《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402面。此篇属乐府杂曲歌辞。

‚远游:实仙游,既远且高。临:下视。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面有海。俯仰观洪波:即观俯仰洪波。俯仰:起伏。洪,大。曲陵:隆起的山岗。乘:乘坐,驾驭。灵鼇:传说托载东海五仙山的大龟。戴:载的通假字。方丈:五仙山之一,又称方壶。神岳:即仙山。俨:昂首,高。嵯峨:险峻的样子。翔:飞。隅:角落。玉女:太华山神女,这里泛指仙女。戏:玩耍。阿:山的拐弯处,这里义同隅。琼蕊:像花蕊的美玉。疗饥:充饥,饱肚子。漱:饮。

ƒ昆仑:山名,传说为神仙所居。本:本来是。吾宅:我的住宅,这里指我的家。中州:九州之中,因古人以为中国居天下之中,又指中国。谒:拜谒。东父:传说中仙人。又称木公、东木公、东王父、东华帝君,领男仙,与金母、西王母相对。举:飞举。超:越过。流沙:沙漠戈壁。鼓、舞:舞动。时风:和风。激:扬。清:高音。固:还是。易:容易。弊:朽坏。日月同光华:即同日月光华。齐年:同寿。万乘:传说古代天子有一万乘兵车,故指天子。安:何。足:足以。多:认为多。

韵:波、过、峨、阿、沙、歌、多,歌部;霞、家、华,鱼部:通转。

【今译】

仙游鸟瞰四海,满眼起伏波浪,大鱼好像山岗,驾驭大浪来往。灵龟托载仙山,仙山险峻难上!仙人飞翔海边,仙女玩耍坡冈。美玉用来充饥,朝霞当作酒浆。昆仑才是故里,中国并非家乡。想去造访东父,只需一扇翅膀。翅膀扇着和风,长啸胜过高唱。金石仍易腐朽,怎比日月光芒。能跟天地齐寿,皇帝相比小样!

【析评】

曹植从古代神仙传说中选取素材,写出奇妙的步虚诗,使人飘飘有凌云之感!这既是他的神仙理想,也是现实无奈生活的精神安慰。

 

《魏略》一则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18-120页。

【介绍】

鱼豢:京兆人,魏曾任郎中,余无考。撰《魏略》。

《魏略》:魏鱼豢撰,三十八卷,纪传体,止魏明帝(公元227-254年)。佚,仅《三国志》、《世说》注及类书引文传世。材料繁富。列传按传主品格或学行分类标目,其中有儒、清公、游说、纯固、勇侠、苛吏、知足等,尤其突出。

【原文】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注释】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裴松之注引)

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颍川:秦始皇十七年置郡,辖今河南省中、南部地。为春秋郑地,战国时韩都,汉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石广元:人名。徐元直:徐庶,原名徐福,字元直。少时好任侠,后来致力学问。东汉末年客居荆州,与诸葛亮相友善,后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因其母居曹操境内,后告辞刘备迁去。后仕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汝南:郡名,汉高帝四年置。治所初在上蔡,东汉移平舆。晋移悬瓠城,即今同名县治。孟公威:孟建,字公威,汝南人。少与诸葛亮俱游学。曾任魏凉州刺史,有治名。后官至征东将军。

‚务于:致力。从容:悠闲的样子,这里指闲暇的时候。

【今译】

诸葛亮住在荆州,在建安初年和颍川的石广元、徐元直、汝南的孟公威一起游学。他们三人努力使自己的知识精通熟悉,但单单诸葛亮只了解个大概。每天早晨和夜晚闲暇的时候,常常用手抱膝长声吹啸。

【析评】

诸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无“常抱膝长啸”语,但为正史中唯一无“啸”字者,我们认为是上流社会对其歧视的反映。作为历史上一贯的正面人物、贤相和智者,诸葛亮对改变人们对啸的看法起了进一步的作用。他早年既然“躬耕陇亩”,其作啸也应有下层生活的影响。《梁父吟》,一作《梁甫吟》。据《乐府诗集》卷41《古今乐录》引王僧虔《技录》:“相和歌楚调曲有《梁父吟行》,今不歌。”《陈武别传》:“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数十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太山梁甫吟》……之属。”《琴操》:“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称曲可歌,应为音乐。谢希逸《琴论》:“诸葛亮作《梁甫吟》。”李勉《琴说》:“《梁甫吟》,曾子撰。”蔡邕《琴颂》:“《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李太白全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84面)在讨论我国古代地位最高的乐器的琴的时候提及的,只能是乐曲。李白《梁甫吟》:“长啸《梁甫吟》”,也只能是用长啸演奏乐曲。

 

《后汉书》二则注译析

【介绍】

范晔(公元398-445),南朝顺阳(县、郡名,本西汉析县顺阳乡,汉哀帝封孔光于此,称博山侯国。东汉改为顺阳县。后又称从阳、清乡,故城在今河南省淅川县东。晋置郡,治酂,在今湖北省光化县北。后移治顺阳县。后又称从阳、南乡)人,字蔚宗,范宁孙。博涉经史,善为文章。东晋末为刘裕子彭城王刘义康参军,宋为尚书吏部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以后汉朝史芜杂,删定《东观汉纪》等为《后汉书》本纪十、列传八十卷,诸书遂废。又善弹琵琶,能为新声。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因参与孔熙先谋立义康,事泄被杀。《宋书》、《南史》皆有传。

司马彪(司马懿为温人,在今河南省温县),晋宗室,字绍统,惠帝末年死。曾注《庄子》,撰《九州春秋》、《续汉书》八十篇。《续汉书》纪、传已佚(清汪文台有辑本),所存八志三十卷,至宋乾兴初孙奭并入范晔《后汉书》。《晋书》有传。

《后汉书》今本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列传八十卷,南朝范晔撰;八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范晔以前,记东汉史书,除官修《东观汉纪》、三国吴谢承《后汉书》,还有晋薛莹《后汉纪》、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纪》、袁山松《后汉书》等。范晔认为诸书多未善,以《东观汉纪》为底本,摘取诸家撰成本纪十、列传八十卷。因获罪处死,未能完成。宋乾兴初,孙奭以晋司马彪八志三十卷并入范晔《后汉书》。

 

【原文】 《隗嚣传》录王遵《喻牛邯书》:“前计抑绝,后策不从,所以吟啸扼腕,垂涕登车。”

【注释】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18页。

王遵:字子春,霸陵(陕西省长安县东)人,父为上郡太守。少豪侠,有才辩。初跟隗嚣举兵,为大将军。常有归汉意,数谏隗嚣,不从。后归顺刘秀,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此书劝牛邯归顺刘秀。牛邯:字儒卿,狄道人。有勇力,为隗嚣部将,才气雄于边陲。后降刘秀,拜护羌都尉,与来歙平陇右。抑绝:压抑、拒绝。吟啸:并列短语,义同长啸。

【今译】

先前献计就遭拒绝,后来献策又不听从,因此长啸扼腕,流泪登上了(叛降的马)车。

【析评】

王遵因长期生活在西北军中,似有异族影响。其啸强烈抒情,没有证据入乐,故应为啸叫抒情。

 

【原文】

《西羌传·论》:羌戎……永初‚之间,群种蜂起……结盟诅,招引山豪,转相啸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ƒ……

【注释】

见《后汉书》2899-2900面。

西羌:我国少数民族羌族,历史上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故名。

‚戎:古代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相对中原华夏族,古人对四方的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称。永平:东汉安帝年号,公元107-113年。

ƒ种:不同的部落。诅:誓词。因造反者的誓词对统治者不利,故称其为诅。山豪:山中的豪强。啸聚:用啸声联络聚集在一起。揭:举。负:背负。揭木为兵,负柴为械:同义互文,用木棍作武器。

【今译】羌族……在永初年间,许多部落一起造反……立誓词结盟,用啸声召唤山中的豪强聚集在一起,用木棍作武器……

【评析】这是正史最早记载异族以啸召唤,聚集造反的语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