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各一篇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36-138页。

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

 

【介绍】

桓玄(公元369-404年):桓温子,袭爵南郡公。曾任义兴太守,后弃官居江陵。隆安二(公元398)年,与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被封江州刺史。次年,击走殷仲堪,领荆、江二州刺史。元兴元(公元402)年司马元显向他进攻,他攻入建康。次年底代晋自立,国号楚。不久刘裕率北府兵讨伐,他退回江陵,兵败被杀。《晋安帝纪》曰:“玄文翰之美,高于一世。”

【原文】

论卿歌、赋、序,咏,音声皆有清味①。然以为髣髴、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将未至耶②?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赡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极③。阮公之言,不动苏门之听,而微一鼓,元默为之改颜④。若人之兴逸响,惟深也哉⑤!

【注释】

①音声:声韵,这里指形式和思想内容。清味:清新、高雅的味道。

②髣髴:模糊,表意不明晰。有限:有局限。幽旨:精细的感情。将:恐怕。至:极致,最正确的观点。

③契:契合。俟:等待。赡:充足。致:情致。苟:如果,只要。究:终究,弄清。清和之极:清静、和谐的极致。

④鼓:作,奏响。玄默:清静无为,指一直沉默的孙登。改颜:变成笑脸。

⑤兴:发出。逸响:高超水平的啸声。深:深奥莫测。

【今译】

评论您的歌、赋、序,咏,形式和思想内容都清新、高雅。但认为啸表意不明晰、有局限,不能传达精细的感情,恐怕不是最正确的看法?能和神契合的声音,不需要多、充足才能表达他的感情。只要发出一个简单的声音,就足够穷尽清静、和谐的极致。阮籍先生的言论,不能打动苏门先生,但轻啸一声,却使沉默变成笑脸。如果人发出高超水平的啸声,那作用是深奥莫测啊!

【评析】

桓玄用知音间啸的默契共鸣作用来反对对啸表情达意不够清楚、深入的批评,甚至认为胜过语言,当然不够客观,但反映了他和当时一些人对啸的推崇。

 

袁山松《答桓南郡书》

 

【介绍】

袁山松(公元?-401年):一名崧,阳夏人。江夏相袁乔的孙子,官至吴郡太守。孙恩攻所守沪渎城,城陷而死,《晋书》有传。少有才名,博学能文,著《后汉书》百篇。已佚,有辑本。善音乐,旧《行路难》歌辞颇疏、质,他为文其辞句,每因酒酣歌之,听者莫不流涕。与同时人羊昙善唱乐,桓依善挽歌,人称三绝。宜都,可能是他的字或当时官职。

《答桓南郡书》:是作者对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的答复。

【原文】

有清、浮之美,而无控引之深;歌穷渊根之致,用之弥觉其远①。至乎吐辞、送意,曲究其奥,岂唇吻之切,发一往之清泠而已哉②?若夫阮公之啸,苏门之和,盖感其一奇③。何为征此,一至大疑啸歌所拘耶④?

【注释】

①清、浮:与浊、沉相对,指声音高、音量小。控引:控制。深:深度,指低音。渊、根之致:《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作“渊”,有讹作“测”。渊源、根本的情致。弥:更。远:悠远。

②至乎:至于。吐辞:运用歌词。送意:表情达意。曲:曲折。究:探究,表达。奥:深奥。唇吻之切:口腔发声。一往:一直。清泠:清音,即高音。泠,《太平御览》作“吟”,讹。《太平御览》无“哉”字。

③阮公之啸、苏门之和:指晋孙盛《魏氏春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刘宋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栖逸》1、《晋书》等载阮籍到苏门山见孙登的历史典故。阮公:阮籍。字嗣宗,因曾任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公元210-263年,三国魏尉氏人。善琴、啸。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因魏晋易代,虽不满现实,但不评论时事和人物,纵酒谈玄。曾与嵇康等六人作竹林游,时称竹林七贤。《三国志》附《王粲传》,《晋史》有传。著《咏怀诗》、《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明张溥辑有《阮步兵集》。苏门:苏门先生的省称。即孙登,传说道教人物,因在苏门山隐居得名。苏门:太行山支脉山名,在河南省辉县西北七里。一名苏岭。因上有百门泉,故又名百(柏)门山。和:应和。盖:大概。感:感觉。奇:出奇。

④何为:为什么,怎么。征:征引,根据。一:竟然。啸歌:偏义复词,只指啸,是为了委婉,不至过分刺激对方。耶,《太平御览》作“邪”,义同。

【今译】

啸有高音和纤弱的美感,却没有低音的浑厚;歌却能表现更深沉的感情,运用它更觉得抒情范围宽广。至于运用歌词、表情达意,可以曲折地表现所有微妙的感情,岂只用口腔发出单一的高音而已呢?至于阮籍先生作啸,苏门先生应和,大概是被他这一奇异行为打动。怎能根据这个特例,竟然怀疑啸的局限呢?

【评析】

这是对桓玄《与袁宜都论啸书》的答复。

袁山松批评啸音较为纤弱,缺乏低音,而且不能与语言结合,故表情达意比不上歌。客观地评价,观点是正确的。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