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合力,努力解决汉语谓宾关系这一疑难问题①

本文经过部分修改,以《汉语谓宾关系问题》发表于《龙岩师院学报》2012年6期。 

摘要:新文化运动的文白之争,确立了白话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地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也理所当然地走在了前面。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般是借鉴现代汉语的体系和研究成果,当然,在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各时期、专书语法特点的研究上也有一些进展。然而,古今汉语毕竟是同一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有历史发展和继承关系。特别是明显体现这一关系的疑难问题,同样摆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的面前,他们的工作实际上可以互相借鉴和促进。谓宾关系的认识,就是一个例子。古代汉语(文言)语法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其中这种关系更为复杂,其与现代汉语常见表达句式的差异也更大,可供我们比较认识。在比较中笔者看到,这类特殊理解的关系有不少在现代汉语中有遗留和反映。《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将名词宾语分为14类,不够详明,第14类实际上是“杂烩”。《动词大词典》采用格语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分析出汉语的格关系共22种,比较全面系统。但是,因为汉语谓宾关系复杂,《动词大词典》仍存在不足和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特殊理解的谓宾关系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晏鸿鸣(1951— ),男,汉族,湖北武汉市人,从事汉语研究。

 

1  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对汉语语法进行了研究,汉代就有对词(或辞,即虚词)的分析,但因为其所属的小学只是经学的附庸,局限难免。一般散见于训诂著作中,不够系统和深入。《马氏文通》开始借鉴西方理论研究汉语语法,因时代局限,实际上研究的是文言——即古代汉语语法。这种状况之后还延续了一段时间。新文化运动的文白之争,确立了白话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地位。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往往是需要优先考虑的,语法研究也是如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也理所当然地走在了前面。尽管还有不同的学派和争议,从暂拟语法体系到试用语法体系,现代汉语语法不但建立了学界大致公认的语法体系,而且已进行一次更新。比较而言,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般是借鉴现代汉语的体系和研究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古代汉语语法界曾有一些学者呼吁建立古代汉语语法体系,但直至今日,仍然没能建立起来。当然,在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各时期、专书语法特点的研究上也有一些进展。然而,古今汉语毕竟是同一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有历史发展和继承关系。特别是明显体现这一关系的疑难问题,同样摆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的面前,他们的工作实际上可以互相借鉴和促进。自觉地认识和发展这种借鉴和促进,对双方都有益。笔者认为,谓宾关系的认识,就是一个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

2  五十年代初,《中国语文》连载的《语法讲话》曾指出,汉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说不完的”这句话曾被指责为“不可知论的结论”[1],但也可以认为作者旨在强调汉语谓宾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其认识还很不够的现状[2](P.165)。文革前后,又有关于“打扫卫生”和“恢复疲劳”等说法是否合乎逻辑的讨论。吕叔湘先生在《“恢复疲劳”及其他》对此正确指出,“汉语里边,一个动词后头跟上一个名词,中间的关系可以多种多样。不一定像有些书上所说的那样,非得都是像打靶一样让某一种动作射向某一种东西。”“例如‘报幕’、‘谢幕’、‘闯红灯’……等等。”但他认为这是“约定俗成,多数人这样说就算是通”[3],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邢福义先生主编《现代汉语》分析动作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为十种之多,仍称“好些宾语很难叫个什么名目”[4](P.325)。凡此种种,笔者认为都是我们对现代汉语谓宾关系认识不够充分的反映,而深入认识这一问题的任务,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①一般称动宾关系,因汉语有其他词类作谓语带宾语,故改。

3  古代汉语(文言)语法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笔者曾撰文对此作

过归纳分析[5](P.70-84)。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其中这种关系更为复杂,其与现代汉语常见表达句式的差异也更大,可供我们比较认识。在比较中笔者看到,这类特殊理解的关系

有不少在现代汉语中有遗留和反映,甚至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引起麻烦的许多谓宾关系句都与古代汉语特殊理解的谓宾关系有关。1996年笔者为参加在华中师大举办的(国际)新时期语法学者学术研讨会,撰写了《古代汉语特殊理解谓宾关系的研究成果可解现代汉语

的同类之惑》一文,[6]分析了其中主要的10(11)个大类(附带工具宾语)及其15(16)小类。

4  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将名词宾语分为14类,第14类就叫做“杂类”[7](P.8),

称“凡不易归入以上13类的宾语属此类”,实际上是“杂烩”。其所举例属于该书已

有类型的有:“闯红灯”应属“时间宾语”类,意为“在红灯时闯(入禁行区)”;“闹情绪”应属“原因宾语”类,意为“因为情绪(不好)闹”。属笔者分析到的类型有:“吃父母”,意为“靠父母吃饭(即过日子)”,属于“主语依靠宾语发出或完成谓语本身的动作或行为”的类型,按该书现代汉语宾语类型分析法应另立一“依靠宾语”类。“少五块钱、多两个字”,属于“主语比较宾语(可以不出现)体现出谓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类语义现代汉语一般用“(比较状语+)谓语(+补语)”的句式来表达。但汉语谓宾关系确实够复杂的,古今汉语也并非一一对应,除了上面这些,“杂类”中其他的仍然没有涉及到,如:打官司、上年纪、比干劲、欠说服力、醒酒、出风头。至于“吵架”,似与“打架”相对,属于“干架”的一种,只是定中偏正短语。

5  林杏光审定,鲁川、王玲玲主编的《动词大词典》[8](P.25-29面)采用格语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问题,分析出汉语的格关系共22种,比较全面系统,为解决了汉语的谓宾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贡献。按这一体系分析:上述“依靠宾语”属于表“靠、凭”的“依据”关系。古代汉语特有的属动、置动、用动、受动、于动、称动、封动、拜动、处动,其中,受动、于动谓宾关系按《动词大词典》可归于施事关系,称动、封动、拜动按现代表达属于兼语句,属动属系事关系,用动属工具、材料关系,处动属于受事关系。

但是,仍因为汉语谓宾关系复杂,《动词大词典》仍存在不足和可商榷之处,今主要从现代汉语方面提出商榷意见如下:

5·1  类型划分:笔者认为,比较可以从整体事物、比较方面、性质状态三个方面进行(参见《论疑问句“孰与”形成、演变的原因及其语法分析——兼及“孰如、孰若、奚若、曷若、何如、奚与、何与”诸相关句型》[9]。《动词大词典》将整体事物的比较认为是基准关系,而认为比较方面是范围关系。比较方面不等于范围,“比干劲”意为“在干劲方面比”,在“我们在工作中比干劲,在生活中比纪律和整洁、卫生”句我们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欠说服力”意为“在说服力方面欠缺”,《动词大词典》却分析为客事关系,其实,宾语仍然属比较方面。《动词大词典》将“出”分析为4个义项,“出风头”也没有着落。其意应为“在风头方面出众”,也属于比较方面关系。

《动词大词典》将“与事”关系分析为“事件中有利害关系的间接客体”,格标中有“为”,例句“干部要为群众谋利益”中“群众”很难被认为是“间接客体”;《动词大词典》将“目的”关系分析为“事件所要达到的目标”,格标为“为了”,例句“为了你她命都可以不要”中“你”也很难认为是“目标”:实际上应该都是服务对象,且对象都是人,只有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仅因格标略异却分属两类不妥。

“处所”和“方向”关系都是表方位的,我们认为应合为一类。[6]如果要分析则应分为原点、经过点、终点三类,“方向”可属于终点。如“看东方”可说“朝东方看”。

“同事”关系中“伴随”和“排除”差别太大,以分开为宜。

5·2  未分析到的语例:《动词大词典》将“打”动词细分为23个义项,“打官司”仍没有着落。其意为“进行诉讼”,笔者认为勉强可归于20“做、从事”,只是应增加释义“进行”。

《动词大词典》将“上”动词细分为11个义项,“上年纪”亦无着落。其应与“不到年纪”相对,意为“达到了人们一般认为属于年纪大的年龄范围”,应由1“从低处到各处”引申,另立一“达到”。

“醒酒”意为“从酒醉状态清醒过来”,《动词大词典》认为与引申义“醒瞌睡”相对,是正确的,但将状态分析为范围关系不妥,在“他在凉风吹拂的情况下醒酒了”句中我们可以看得较清楚。

5·3  错误:

5·3·1  字误:“工具”关系的格标“有”据例句应为“用”之误。[8](P.27)

5·3·2  例句误:“数量”关系的例句“他跑三千公尺”不妥,应改为“他跑了(出)三千公尺”。因为前者应理解为“他跑三千公尺项目”,即“他参加三千公尺跑项目”,不应该属于数量关系。

“方式”关系的例句“队列排横排”有歧义,词典将“横排”分析为补语,但是也可以分析为“队列排成横排”。

“范围”关系的例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一下”不妥,这句子我们可以换个表达方法说成“我们要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原句中的“关于”实际并不恰当,换成“对”更合适,而“对”是“受事”的格标。这个例句如果改成“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一下宣传的口径和对策”就对了。

5·4  体例问题:《动词大词典》将分析对象规定为动词,将复杂句子成分如兼语词组和其他词作谓语排除在视野之外,不利于对现代汉语谓宾关系的全面认识:

5·4·1  谓语由其他词类或成分构成:

5·4·1·1  使动    一般由使令兼语句表示,用谓宾结构表示的有:

5·4·1·1·1  谓语是形容词

5·4·1·1·1·1 单音节形容词

5·4·1·1·1·1·1 外在状态  有:红了苹果、横下一条心、歪了脖子、大着胆子、直着身子、香两岸、脏了手、宽心、清热(火)、美容(肤)等。

5·4·1·1·1·1·2  内在性质 有:肥田、暖人心、冷了大家的心、壮胆、醉人、累人、困人、舒心、湿了鞋(脚)、健胃(脾)、润肺、苦自己、亏自己(集体、国家)、便民、安民、正帽子、(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军、激将等。

5·4·1·1·1·2 双音节形容词

5·4·1·1·1·2·1 外在状态 有:端正党风(思想、态度)、丰富生活、活跃思想、稳定局势(物价、思想)、开阔眼界(视野)、繁荣经济(市场)、明确目标、壮大力量(自己)、畅通渠道、整齐队列等。

5·4·1·1·1·2·2 内在性质 有:健全制度、坚定信念、密切关系、纯洁队伍、严格纪律、幸福十亿人、兴奋了大家、清醒头脑、充实内容、难堪了别人、方便群众、严肃纪律、暖和身子、缓和局势等。

5·4·1·1·2 谓语是名词 仅极少数,如:板(虎)着脸、铁了心等。

5·4·1·1·3 谓语是状中词组 极个别,如中国国际电“中国电视总公司”“火炬动画分公司”“辉煌动画公司”制作的大型动画系列片《西游记》片尾曲第二段“(白龙马……颠簸唐玄奘,)小跑仨兄弟”。

5·4·1·2 意动用法,有称意宾。现代汉语用谓宾表示的句子作谓语的都是形容词,宾语多为简单名词、代词,也有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较少,需特定语言环境来避免歧义[6]。有:稀罕这、稀奇它、奇怪这件事、可恨他不成才、可惜季节过了等。

5·4·1·3  谓宾关系表达的语义是:(主语)因为宾语而产生谓语所表示的感情和感受,一般称感动,有称感宾。这类语义现代汉语一般用“对+宾语+感到+谓语”的句子表达。现代汉语用谓宾表示的常被混同于2类(意动用法),但“感到”和“认为”明显是有区别的。此类谓语皆由不及物心理活动动词构成,这与2类(意动用法)也是不同的。

5·4·1·3·1  单音节谓语:有苦热(寒、夏、雨)、烦他(这件事)等。

5·4·1·3·2  双音节谓语:有高兴(心疼、难过、得意、满意、后悔、诧异)什么、气愤他这种做法、满意他(这件事)、厌恶他、厌烦他(这件事)、厌倦这工作等。

5·4·1·4  谓宾关系表达的语义是:(主语)比较宾语体现出谓语表示的性质状态。一般称较动,有称较宾。小学生教材有成语“情深潭水”等。这类语义现代汉语一般用“比较状语+谓语(+补语)”的句式来表达。现代汉语用谓宾表示的句子,只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且后必有数量补语。如:小我两岁、大你一个月、高他一个头、矮他一截、胖他十斤、瘦他一圈。

5·4·1·5  谓宾关系表达的语义是:(主语)所体现出的性质或施行的动作与宾语有关,这类语义现代汉语一般用“对象状语+谓语”表达。依照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分为以下类别:

5·4·1·5·1 谓宾关系表达的语义是:主语对(或向)宾语体现出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一般称对动,有称对宾。这类语义现代汉语一般用“对(向)”介词对象状语句来表达。现代汉语用谓宾表示的句子,只有少数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充当谓语。                                  

谓语是形容词:如:利国利民利宝宝、吝公、严战士先严自己等。

5·4·1·5·2 谓宾关系表达的语义是:主语给宾语施行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称给动,有称给宾。这类语义现代汉语一般用“给”介词对象状语句来表达,用谓宾表示的只有极少数使用。

谓语是名词,如:油漆家具、奶了他几年等。

5·4·2  现代汉语一般用使令兼语句来表达的语义,用谓宾表示的(即使动),除其他词,用动词作谓语的,还有以下类型:

5·4·2·1  谓语是动词    单音节占少数,双音节占多数。其中不少可重叠。

5·4·2·1·1 单音节动词

5·4·2·1·1·1 不及物动词①    此类以心理、感觉动词为多。

5·4·2·1·1·1·1 心理、感觉动词  宾语一般指人,多为说话者本人或包括其在内的集体。有:气(急、愁、烦、乐、想、羞、恨、喜、惊、谗、爱、疼——括号内为相同位置可换用的词语或相关注释,下同)人等(如气人,义为使人——即我或我们生气)。

5·4·2·1·1·1·2 其他动词  有:了事、完稿、起锚、解毒、出兵、跳线、来钱、走人、消肿、睁眼(使眼睁)、斗牛(使牛斗,鸡、蟋蟀同)、跳马、拱卒、上象等。

5·4·2·1·1·2  及物动词  有:饮马、看医生、迷人(眼睛、心窍)、捐我们多少钱等。

5·4·2·1·2 双音节动词(此类及以下双音节中动宾结构带宾语类型不久前曾引起一场讨论,笔者的观点见《现代汉语中起补充作用的文言表达句式——“动宾式动词带宾”问题讨论之我见》[10])

这类都是不及物动词,有:停止思想、感动上帝、缓和局势、倾倒观众、统一祖国(认识、观点等)、振奋人心、睁开眼睛、担心死我们了、回笼货币、发展经济、加快速度、加强力量、加紧施工、扩大生产、缩小差距、绿化荒山、致富一方群众、强化治安、美化环境、丑化别人、巩固国防、为难人(他)、讨厌死我了(使我讨厌死了)等。

参考文献:

[1]玄常.评《语法讲话》[J].语文学习.1955,(4)

[2]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3]吕叔湘.语文杂记:十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晏鸿鸣.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说略[J].语言学通讯.1989,(1-2):18-22.晏鸿鸣.古代汉语论要:论古代汉语“特殊理解的谓宾关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6] 晏鸿鸣.古代汉语特殊理解谓宾关系的研究成果可解现代汉语的同类之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53-57.

[7] 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W].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林杏光审定,鲁川、王玲玲主编.动词大词典[W].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

[9]申小龙、李耀楠、赵世举主编《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M].香港: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             

[10] 晏鸿鸣.现代汉语中起补充作用的文言表达句式——“动宾式动词带宾”问题讨论之我见[J].江汉大学学报.1999(5).       

————————————

①这里不是说现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都可以带宾语,而是说不及物动词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带宾语,构成特殊理解的谓宾关系句型。    (40字200行共约6000字)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