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乐艺术发声、表演的的生理、物理、艺术基础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9-12页。

(一)啸乐艺术发声、共鸣的生理基础

啸和啸乐发声是一系列生理器官(参见图1)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以下部分:

1、动力器官

包括肺、胸腔肌群和横膈膜,其中:

(1)肺是发声气体的容器,由主、支气管和富有弹性的数亿个肺泡组成。肺为植物神经支配的非自主器官,由胸廓呼、吸气肌群和横膈肌帮助完成呼吸和气体交换。人工呼吸时因自己肌肉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借助外力帮助。

(2)胸廓呼、吸气肌群是进出气体的重要动力器官,由呼气肌群和吸气肌群构成。呼气肌群包括肋间内肌、腹外斜肌、腹直肌等,在下放、内收时排出气体。吸气肌群包括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肩胛提肌等,在上提、外展时吸入气体。啸和啸乐发声和歌唱、说话一样,以呼气为主,故以呼气肌群的作用更显重要;但呼吸是一整体,且啸和啸乐在作长时间不间断或快速演奏时,还可以配合以吸气发声,因此,吸气肌群也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另外,在啸和啸乐表演时,呼气肌群还能配合节奏和旋律控制排气速度和排气量,但因有胸廓骨骼关节活动范围的限制,活动幅度有限。

(3)横膈肌是呼吸气体的重要协同器官和特殊调节器官。横膈隔开胸、腹腔,由从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肌肉纤维构成。横膈肌十方强壮有力,上下运动的距离可达十厘米左右。在呼吸和控制气流的速度及强弱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横膈肌在呼、吸气演奏时整体或部分以特定节奏收缩又形成慢、快速颤音。

 

 

 

 

2、发音、共鸣调节器官(参见图5)

包括唇、上(软)腭、下颌、舌,其中:

(1)唇在啸和啸乐发声时基本为中间留有小孔的撮起状,类似汉语发ü(国际音标为[y])至u时(参见图7、9)的形状,在形成气流出口的同时,延长口腔的长度,以利发声。撮起紧张度在发不同音高的音时略有差异:发高音时紧张度高而撮起最高,开口最小;发低音时则因下腭打开而撮起最低,开口最大;发中音时皆适中。

(2)上(软)腭在啸和啸乐发声时成为鼻腔通道隔绝器官,以手捏住和放开鼻孔没有任何影响。非吸气发音时吸气放开,以利气流通过,在快速吸气时尤其重要。

(3)下颌是发音、共鸣体口腔的重要成型和调节器官。在啸和啸乐发声中,为形成合适的发声和共鸣腔,一般表现为下扩状态;在发低音时,为扩大口(管)径,尤其如此。另外,下腭以特定频率在原有位置上下运动还形成主要颤音——颌颤。

(4)舌更是发音、共鸣体口腔的重要成型和调节器官。在啸和啸乐发声时,舌一般呈中间低、左右高的U形,以配合上硬腭形成管状发声、共鸣腔,以利发声和共鸣。同时,舌还配合下腭调节啸和啸乐声的高低:舌位后缩,下颌打开的程度越大,口腔里的共鸣腔越长、宽,气流的速度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舌位越前、高抬,下颚收缩,口腔里的共鸣腔越短、窄,气流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二)物理基础

1、声学基础

(1)声音的激发和共鸣、调节

孔音激发和口腔开管空气柱耦合振动是啸发声的原理。

(2)啸乐音的长短

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啸乐发音的长短,则取决于在啸乐发音状态下发音气流持续时间的长短。

(3)啸乐音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作用于发音体的力的大小。啸乐音的强弱,在同一发音状态下,也与气流成正比。

(4)啸和啸乐音的高低及其调节

舌和下颌在口腔中起形成和调节发声和共鸣的腔体的作用。

其音域,从笔者自己的发音实践和观察,可以从(G)c到c4(e4),达四个多八度,因此,属于音域较宽因而表现力较强,特别是人体自身具备、不需另带的特别方便的特殊吹孔气振乐器。

2、音乐学基础

参见有关音乐学教材,兹不赘述,以省篇幅。

 

(三)艺术基础

啸和啸乐演奏是表达有意义、感情的,因此是社会现象,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特别在表演时。本来也有专书论述,因为特别需要,以后相关部分详谈。

 

实践

怎样发出啸声(吹响口哨)

知道啸的发声原理,我们就能够知道,对于开始发音和以后发每一个音,关键是气流、唇孔音起振与口共鸣腔的最佳共鸣配合。

具体分步骤分析如下:

(1)下颌适度打开。舌部居中下贴,舌尖在下齿背后,舌面略卷成U形、高点在u和ü([y])之间(参见图7、9),以形成共鸣腔。

(2)唇部努出,前端形成约黄豆大的小圆孔,以形成发音通道和孔音起振条件,类似汉语发ü(迂)和u(呜)之间音的形状。

(3)平稳输送气流即可发出啸声。

如果没有,则可轻微升降舌面高点、前后移动舌头位置和调整气流速、力度找到较佳共鸣配合状态。因为每个人的口腔各有特点,每个音又都有独特的共鸣腔形态和气流要求,口内观察、分析也不方便,需要各人体会、掌握。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