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元月17日19:30,武汉电视台五频道文体夜总会播出采拍的江汉区妙青春艺术团节目,其中有晏鸿鸣与民乐队合作的《口哨与乐队·赛马》等,时长近两分钟。
2014年元月17日19:30,武汉电视台五频道文体夜总会播出采拍的江汉区妙青春艺术团节目,其中有晏鸿鸣与民乐队合作的《口哨与乐队·赛马》等,时长近两分钟。
2014年3月25日午饭前省影视频道影视喜乐汇“影视大明星”节目组来录节目,据称原为录黄梅戏唱段,临时改妙青春艺术团,尤重晏鸿鸣与民乐队合作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很受欢迎。后晏鸿鸣又应邀同艾师傅竹笛合奏《啊,朋友再见》,因准备不充分,效果有限。31日中午12:46至53播出约7分钟。主持人为“表弟”。
5月16日9时武汉市硚口区科协与区科技局、区委宣传部、宝丰街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的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植物让生活更美好”科普汇演“科学生活创新圆梦”在省交通厅公路局门内广场举行。经数次认真排练,原计划作开场节目的晏鸿鸣和民乐队表演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压台出场,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好评。演出结束后,立刻有省电视台人士联系拍摄节目。
一、案由:
成就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所以必须建立组织。成就单位和地区组织无法完成的事业必须建立全国组织。我们成立的组织叫中国口哨协会,与以前有叫口哨家组织不同,实际标志我们认为必须走发展大基础——即发挥口哨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大量发展会员——的道路。那么,全国协会和地方协会、以及个人的关系必须理顺。
首届中国口哨高峰论坛定位为中国口哨协会筹备会,邀请人员有限,虽然晏鸿鸣先生自认为是代表江汉大学和湖北省暨武汉市(筹)协会的,这方面的关系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南京会议,因为决议吸收新乡市口哨协会作为集体会员,晏鸿鸣先生已提出理顺全国和地方协会的关系问题,但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国口哨协会成立,决议中称地方(北京、湖北暨武汉、河南新乡、江汉大学)口哨组织为“协办(应为发起)单位”,中国口哨协会与北京口哨协会互为正、副理事长,以及无视地方协会现实和今后应该的存在收费办证,都使这一关系的紊乱,达到无以复加、必须解决的程度。
有行政权力的机关因为本身就负有全国责任,可以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建立相应的全国组织。群众团体则不然,如果不依托地方组织,就没有全国组织存在的基础,就像没有会员就无所谓地方组织一样。全国协会应该大力支持和促进各地方和基层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组织很难具体组织全国所有会员开展活动和提供指导,容易让会员感到失望和不满,因此应由各地方组织、管理具体会员,全国组织由各地代表组成,其职能是对全国起指导和协调作用。其下设只有组织领导机构和各地方组织,而非具体会员。
二、具体实施:
建议决议确定:
1、各地方协会负责组织和管理具体会员开展活动,全国组织由各地代表组成,其职能是对全国起指导和协调作用。其下设只有组织领导机构和各地方组织,而非具体会员。
2、全国协会应该大力支持和促进各地方和基层协会的建设和发展。
3、因为各地协会负责组织和管理具体会员开展活动,为保障会员的这一基本权利和义务,协会会员首先应加入工作和生活所在地协会,工作和生活地变动后可办理转会手续。
4、证件办理方面:每位会员可以在履行入会手续后,办理当地协会和全国协会的会员证,但为便于落实服务,一般不能兼持不同地区的会员证(外地工作和生活持北京会员证不妥)。异地打工者返回原籍转会后应注销原证件。
5、会费收取:总的原则是明确费用开支用途、根据需要确定,全国和地方按比例分配。会费是会员对协会服务的预约,协会应该明确必须保证的服务,会费金额应根据服务的需要确定。开始服务的需要少就少收,今后多则多收,应努力避免随意性。当然可以留有一定余地,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各地方协会负责组织和管理具体会员开展活动,因此分配的比例应向基层倾斜。基层收取会费后,为获得上级协会提供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应上缴一定比例,其余用于自己开展活动。其比例:建议全国、省或直辖市、地市、区各10%,促进多发展基层组织;基层60%(暂时还没有中间层级协会,都归基层协会支配),有利其积极开展活动。
三、提交、附议人
1、提交人:晏鸿鸣
2、附议人:(因提案必须有代表附议才能被立案审议,赞成者请签名)
(提交人欢迎讨论完善)
表示将全力支持办世界领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博物馆
通讯员
10月15日是湖北大学校庆80周年,晏鸿鸣教授作为(78级)82届校友,在庆祝大会前就来到母校。和十年前不同。这次,他带来了自己获得武汉市科技成果奖的《古代汉语论要》和世界领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
学校和文学院非常重视和感谢晏教授的捐赠,听说晏教授有意参观校博物馆展览,专门派志愿者全程陪同。
博物馆负责人非常重视,亲自陪同参观并作讲解。参观过程中巧遇当年的老师、现任武大历史学院博导的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晏教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系受冯先生支持写成,在书的《后记》中还表示了感谢。书印成后一直托人转交未果,这次正好恭呈一本。冯先生非常高兴和感谢,郑重地请晏教授题字。当场还兴致勃勃地请晏教授现场演奏,晏教授马上吹奏了一曲《喜洋洋》,赢得了冯先生和在场师生的热烈鼓掌称赞。
晏教授还佩带来编号为0688的老“武汉师范学院”(1984年后才改今名)学生的校徽,表示如果母校需要,可以捐出。博物馆负责人高兴地马上接受了晏教授的捐赠,并按晏教授的要求,在大家的掌声中,请学生志愿者将自己的新“湖北大学”的学生校徽,别在晏教授的胸前。
晏教授还应邀在母校博物馆留言簿上题词“广集博收,叹为观止”,表达了对其成果的肯定和今后的希望,还表示,现在国家鼓励各地办博物馆,因为我国有世界最为悠久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历史和典籍记载,完全有条件办成世界领先的博物馆,如果母校和其他地区或单位有意,晏教授将全力支持。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的单位文化艺术氛围
江汉大学虽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前身创建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因而根基厚实。建校以来,不但教学、科研飞速发展,在武汉如林高校中已逐渐有了一些名气,2005年更以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院校评估。
因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积淀,学校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987年老江大校团委举办首届教职工文艺汇演,发现了一批文艺人才,后进一步成长为学校的文艺骨干。
1988年校工会(由当时杜彩玲副主席主持)创办江汉大学教职工合唱队,聘请艺术系专业教师吴昌工会主席、邵则亮系主任指导,努力在学校教职工中开展群众歌咏活动。
1989年改称江汉大学教职工合唱团,聘请艺术系声乐专业胡伶俐老师执教,进一步强化了教职工文艺素质。
1990年校工会创建教职工中老年艺术团,下辖声乐、舞蹈、戏曲分团,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
1992年成立校京剧社,坚持每周活动至今,参加了校内和校际的一系列活动,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已有一定影响。
1998年校工会由当时工会主席廖国桐副校长带队,冒着40度酷暑高温,慰问抗洪部队,其中表演了一场文艺节目。
2001年由当时工会主席廖国桐副校长牵头,组织合唱队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比赛,获多个第一和金奖。
2004和2006年校工会又举办了教职工文艺汇演和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节目和人才。
学校还每年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节,精彩叠出。
基层院、系师生演出和联欢更是常年不断。
二、以独特的慧眼和胆魄,发扬江城辛亥革命精神,敢为人先,开创和发展啸(口哨)艺事业
在经历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尝试和比较、碰撞之后,我校一群文艺爱好者注意到了啸(口哨)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1、我校爱好者首先从发挥演出功能入手,体会和发挥该艺术的优势:
1986年起晏鸿鸣老师不断在师生或工会干部培训联欢中伴、独奏《喜洋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大海啊,故乡》等。
1995年晏鸿鸣老师在实习学校13中带队实习,在实习班班会时表演独奏。
1995年起晏鸿鸣老师在学院、全国和国际会议(如在武汉大学举办的“言语与言语学国际研讨会”)联欢中演出伴、独奏《金蛇狂舞》、《苏武牧羊》、《兰花花》等。
1998年晏鸿鸣老师参加校工会慰问抗洪部队表演独奏《我是一个兵》。
2004年晏鸿鸣和潘世松老师在校工会举办的教职工文艺汇演中代表人文学院表演合奏《铃儿响叮当》。2006年7月4日人文学院晏鸿鸣和潘世松、胡鹏老师在校工会举办的教职工文艺比赛中表演经过重新编排的《铃儿响叮当》,加强了表演性,顺利通过初赛,被艺术专业评委评价为“很有创意”。9月28日决赛获优秀奖,30日《江汉大学报》在头版作为三个代表性节目的第二个予以报道,评价为“欢快活泼又不乏诙谐幽默”。
2、在科研方面确立领先优势
我校爱好者发挥高校教师科研优势,产生一大批科研成果,基本解决了有关理论问题,在全国(甚至世界)啸(口哨)科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晏鸿鸣老师撰写《“啸”义考辩》,2004年分别在湖北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和在武大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受到扬州大学博导钱宗武教授等学者关注。
因《“啸”义考辩》过长,2005年析为《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啸有入乐类考辩》、《啸类考辩》、《啸史考辩》,后又撰《指啸、叶啸考辩》、《〈啸旨〉文本考辩》、《啸在历史上受歧视的表现及其原因考辩》、《〈啸赋〉文本考辩》、《孙登与阮籍、嵇康苏门山事迹考辩》、《刘琨清啸退敌解围事迹考辩》、《西王母善啸等记载及其意义考辩》、《我国早期典籍妇女啸既早且多的现象及其原因考辩》、《啸与鬼神等特异现象有关的的记载和原因考辩》、《啸由人向兽、禽和自然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考辩》。其中,我校晏鸿鸣先生为第一作者(武汉科技大学讲师魏敏,江汉大学学士、武汉大学硕士许绯女士参与)撰写的《“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在全国社科30佳、人文核心、湖北省优秀期刊《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发表,并应邀在鄂暨汉啸艺研发会博客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转载;《啸在历史上受歧视的表现及其原因考辩》在湖北省语言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上报告,受到中南民族大学邵则遂教授等学者关注。
晏鸿鸣老师在系列论文中认为:
人类的啸早期即用来表情达意,为啸叫;后来又用它演奏乐曲,即啸乐。后来扩展到动物中也用它表达猿猴、猛虎等的鸣叫和自然界风和海涛声等指一类高频、清亮的声音。
人类啸叫、啸乐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华夏具有最为悠久、连续的历史和辉煌、光荣的历史传统: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可谓史不绝书;从屈原、诸葛亮、曹植、嵇康、阮籍到李白、杜甫、苏轼、岳飞、宋濂等,更是名人辈出。
因为啸声比较细弱,历来音乐和器乐界不予重视。更因为啸叫有示意暗号的重要作用和类似自然界暴风等声音,有的人听了不快,所以世界各地或有歧视。我国儒家、佛门甚至予以抵制。宋代理学盛行,上层人士以之规范言行。啸改称哨子、口哨,仅在民间下层流行。
然其声音富有特色:穿透力强,表现力丰富,演奏流畅,转调、变奏容易,加上音域较宽,尤其是人体本身具备,故仅次于歌唱,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街小巷随处可闻。只是较少高雅参与,整体水平尚待提高。
扩音技术发展以后,给啸乐艺术解除了发展的束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美国后来居上,上世纪即已开始公开演奏,后又兴办学校,举办世界大赛。美国男人有“不会唱歌犹可,不会吹啸不行”之说。古国岂甘落后,群雄并起赶上:如中央乐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等先生的开拓和启发,青岛曹庆跃等先生在快速音等技艺和演出上的开拓,石家庄李立忠等先生建设网站,河南新乡王明磊等先生在地区宣传、创建组织及尝试全国大赛,北京张玉刚等先生召集全国联谊座谈会议,云南洪菠等先生创建、发展UC房间,以及南京余音等先生当选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轮值主席,湖北武汉2007年国庆以来保持重大节日在重要场所有公开演出,2008年在央视梅地亚中心成功召开中国口哨协会成立大会:一派欣欣向荣。
现在,我国口哨事业全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不少已呈超越之势,加上我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最有条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国家中心田青主任关注。
晏鸿鸣教授已开始申报啸(口哨)研究的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
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在全国已有重要影响
2004年元月10日晏鸿鸣老师主持建立网站,后改论坛(网址:http://hbxiaoyi.5d6d.com),先后制定一系列组织文件(如《章程草案》、《发展规划》、《活动记载》、《域外动态(后改名“中外啸(口哨)艺的历史发展(大事记)”》、《参加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的报告》等,又发表大量优秀文章,如:《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又发表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啸(口哨)艺发展的怪圈及对策》、《古、今〈啸赋〉》、《口哨(啸)认识和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商榷》、《“生命中的一声口哨”得失议》、《口哨(啸)怎样才能被公认为大艺术》、《啸有入乐类考辩》、《孙登与嵇康、阮籍苏门山事迹考辩》、《啸艺趣谈(群口相声)》(又发表于武汉市群众文化协会、群众艺术馆机关刊物《武汉群文》2007年2期)、《你知道啸艺吗?》(又发表于面向全国发行20余万份的《学语文报》2007年8月23日2版)以及介绍啸艺历史文献的系列文章等,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5个宣传阵地之一,尤以理论研究为突出特色。其《中外啸(口哨)艺的历史发展(大事记)》是迄今对啸(口哨)历史发展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各网站转载和引用,百度词典采用为“口哨”词条。
4、建立组织,发挥集体的力量
2003年,在校工会文体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江汉大学江汉大学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因未见报道)第一个此项艺术的单位协会。
2004年,晏鸿鸣老师发起,并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魏安民、省残联艺术团刘建国先生等创建湖北省暨武汉市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筹),至今与河南省新乡市啸台口哨爱好者联谊会(后改称河南省新乡市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已获准正式成立)为国内仅有的2个地区协会,
2006年8月18-20日,为筹备成立全国协会讨论重要战略问题,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四星级)召开的“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著名音乐制作人、电视剧《陈赓大将》音乐设计徐磊先生和著名指挥、歌唱家董翔女士应邀参加并大力支持会议),邀请我校晏鸿鸣老师作为7名发起人和正式代表(即全国协会筹备委员)之一参加会议。8月18-20日会议期间,他按会议布置作了《关于啸(口哨)艺市场的培育和开发》的报告,包括:一、啸(口哨)艺市场的培育。(一)教育——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是人类及其科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动物已由遗传发展为传授,人类则由传统教育发展为现代化教育)。(二)现代化教育也是啸(口哨)艺市场培育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现代化教育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二、啸(口哨)艺市场的开发。(一)古今的实践(如:展示、表演、竞赛、媒体宣传、商业活动、培训、就业和职业化)。(二)存在的问题(资料不充分、无正式艺术地位、宣传未打开局面、考核方案待确定、就业市场待开发)。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建立全国协会争取艺术地位、组织调控形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优势突破再行扩展、赶超世界先进)。该报告被秘书长洪菠等先生称赞为内容最为充实的报告。他还就所有重要讨论议题(如口哨的声、器乐属性,口哨的历史发展和当前局势,口哨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口哨的等级评定问题,啸与指啸的历史关系,高峰论坛组织任务,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口哨与啸的名称选择等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建言献策,又参与会议有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稿的起草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普遍称赞。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whistlechina.blog.163.com)系列报道5引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广播网、世界遗产网、搜狐网等报道为:“长期从事口哨历史文化研究的筹委会代表、江汉大学教师晏鸿鸣认为口哨在中国古代称‘啸’,虽然在世界上作为听觉示意手段广泛存在,但在中国具有最为光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久的历史积淀。”会后,他被委任主持协会的研究、培训及等级评定方案的创制和试行工作并在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http//:www.whistlemusic.com)任口哨历史和理论研究二版版主。
《江汉大学报》2006年9月30日2版、《武汉晚报》2007年9月27日45版、《武汉晨报》10月10日B37版曾报道江汉大学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在武汉、湖北和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5、已开始培训工作,将开创啸(口哨)艺历史
因认为发展必须重视培训工作,晏鸿鸣老师撰写《培训设计》,拟定《“啸(口哨)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选修课教学大纲》(该课宗旨:介绍啸乐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爱好者,丰富文化生活,健康身心,提高演奏和研究才能,进而发展啸艺事业,丰富艺术世界,开发人体潜能,构建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并撰写了《培训讲义(初稿)》,基本完成《啸(口哨)艺历史文献介绍、注释、今译和评析》资料(共约10万字)收集(完成后将有数十万字规模)。作好了开设选修课的准备工作。2006年世界高校第一门选修课列入选修课表,只要选修学生人数达到开课要求,江大还将成为世界第一所开设此课的高校(美国和日本虽然有该课学校或培训班,然为民间性质,层次、水平不可能高),选修学生也将成为世界第一(该课世界第一个高校班的学生,现南京艺术学院也在争取这个世界第一,想请我校晏鸿鸣老师去上课)。2008年江汉大学学生艺术团表演队世界第一个口哨学习、表演组开始正式活动。该方面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正争取开创一门新艺术的历史,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
一、延安时期曾有口哨参与乐队演奏
武汉市原青山区热电厂工人刘建国,因患小儿麻痹症下肢残疾。喜爱音乐,特别擅长口哨音乐演奏。报名参加青山区音乐比赛,一直赛到全国获奖。之后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曾随团出访五大洲十余国,曾在武汉市体育中心进行的奥运火炬传递仪式上吹奏乐曲,是我国此类表演中在世界上演出范围最广的演员。
刘建国不但口哨音乐演奏出色,而且热心宣传口哨音乐。他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延安时期曾有口哨参与乐队演奏。虽然他后来一直没有回忆起来,我也一直没能查到这文章,但根据毛泽东思想和当时具体条件,这是完全可能的。
二、口哨音乐演奏的历史和现状
口哨古称啸、吹唇等,俗称哨子,是一类高频声音的统称,其中包括动物和非动物啸。非动物啸又包括植物和非生物啸,动物啸中又分人类啸和其他动物啸,发声原理不尽相同。人类啸是由唇孔音起振,在口腔内以舌、颌和气流调节的开管空气柱耦合振动发声现象。
从文献时代顺序看,在写人自身啸之后,文献首先出现的是猿猴、虎等兽类和禽鸟啸,再发展到自然界中的风、芦荻、海浪等,后扩展为人为(如现代子弹、飞机等)的这类声音。
人啸始终包含着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又演变成为人们诉诸听觉的表意的手段。后来又成为抒情方式(以上一般称啸叫)并最终与音乐结合(我们称啸乐,即用啸演奏乐曲)。
啸乐在世界古今广泛存在,但我国有最为悠久和连续的历史记载,可以说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啸”有啸乐的类型,从最早出现的典籍《诗经》中就表现得很清楚。《召南·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和《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同样“啸歌”连用,可见不是偶然。建安文人徐干二例为女子啸歌,应系受《诗经》影响。仔细分析,“啸歌”连用(后有作“歌啸”),对独自一人来说,可能是“啸和歌”。对多人来说,则可能是“有的啸有的歌”:不论是哪种情况,这里的“啸”一定不能是“啸叫”。歌有歌词意境,一会儿啸叫一会儿歌,变化太快,显得不正常;在有人唱歌时发出啸叫,就成了喝倒彩或捣乱。因此,其中啸只能是啸乐。《小雅·白华》下文还有“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与乐器对举,可为佐证。曹植《远游篇》“长啸激清歌”,几乎就是明确地说:用长啸的方法演奏激越、清丽的歌曲。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啸与歌为同义互文。
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文选》卷60):“流连酒德,啸歌琴绪。”与歌和琴并列。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文选》卷22):“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与歌和丝竹乐器并列。《艺文类聚》载《孙登别传》:“孙登,魏末处邛北山中……阮嗣宗闻登而往造焉,适见苫盖被发、端坐岩下鼓琴。嗣宗自下趋之,即坐,莫得与言。嗣宗乃嘲嘈长啸,与鼓琴声谐会雍雍然。登乃攸尔而笑,因啸和之,妙响动林壑。”(《太平御览》作《孙登列传》,称其“好读《易》、弹琴”,二人啸和效果后增“风气清太玄”;上引文同)既是“与鼓琴声谐会雍雍然”,也必定入乐无疑。东晋江微《陈留志》(清吴伟业《梅村诗集》卷二《梅村》吴翌凤笺注引):“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渊鉴类函》卷266引《白帖》:“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陈留风俗传》也称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昭明文选》同列入“音乐”类,与《洞箫赋》、《舞赋》、《长笛赋》、《琴赋》、《笙赋》并列,有晋·成公绥《啸赋》,反映了当时啸的的艺术水平和人们对它的认识。赋中说:“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淫奢……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怿,悲伤摧藏。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瓠。众声繁奏,若笳若箫……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音韵不恒,曲无定制……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抃足,凤凰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似乎超过一切,当然是赋体常见的夸张手法,但将其与其他乐器丝竹、竽笙、瑟琴、金革、陶瓠、笳箫,所奏与北里、韶夏、咸池、郑卫,演奏者与绵驹、王豹、虞公、宁子、钟期相提并论:就只能是演奏乐曲,而不是“啸叫”所能夸张的了。况且赋中明言奏出的是由宫、商、角、徵、羽所组成的曲,而且能“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这确凿无误地证明,其必为演奏乐曲无疑。《晋书·成公绥传》:“绥雅好音乐,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因为《啸赋》”,这记载是准确的。
《集韵·屋韵》:“啸,吹气若歌。”歌皆为乐曲,“若歌”的字面义是“象歌”,潜台词就是“能演奏乐曲”。
赵荫棠《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解释》;“我住在后局大院时,有小贩能以打呼哨摩(模仿)出流行歌(戏)曲(杨小楼或梅兰芳先生所唱的曲调),此亦今日之啸也。”
夏艳洲《“啸”释》不但认定其有入乐的类型,而且认为可以是多声部的,在现代民歌“喊(吆)号子”和湖北民间土家族歌舞——“荆楚跳丧鼓”中仍然存在,甚至与原始的音乐形式有关。
据说,欧洲巴罗克时期就有口哨演奏。李曼《上帝赐予的魔笛》主要介绍西方(美欧)和世界其他地区啸(该文称为口哨)的情况。其主要介绍对象是能灌制唱片,办学校传授,“时常活跃在宴会和集会上”,甚至举办“几十个国家的优秀选手”参加的音乐大赛,能“表演歌剧、爵士乐、波尔卡舞曲、流行音乐等”的,也当然只能是啸乐。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门为其谱写了《口哨与小狗》,《波基上校进行曲》则成为影片《桂河大桥》主题曲,故又名《桂河大桥进行曲》。据《中国口哨网》报,目前此类乐曲已有205首之多。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央乐团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先生首先公开演出以来,各地演出等活动不断发展。2009年河南新乡啸台已获准为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4月,第37届世界口哨大会在我国青岛成功举办。
三、延安时期曾有口哨参与乐队演奏符合毛泽东思想和当时具体条件
1、延安时期曾有口哨参与乐队演奏符合毛泽东思想
延安时期,与国民党当时提出的“国防文学”相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同时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思想整风。革命领袖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结合。口哨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因而群众基础广泛,最能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因为有音量较小,不能成为职业和进入艺术主流,而且因为啸聚山林、下里巴人的问题,我国古代主流是受歧视的,世界其他地区也大致如此。现代因为扩音设备的出现,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扫除,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
2、延安时期曾有口哨参与乐队演奏符合当时的具体条件
西安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被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和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民主人士的全民抗战主张,给予了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合法地位。当时,生气勃勃的陕甘宁边区成了进步青年的向往,各地进步青年纷纷来到延安,其中不乏文艺人才,如冼星海等。鲁迅艺术学院建立了,《黄河大合唱》诞生了,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了。
但同时,国民党一直没有完全解除对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的压迫和封锁,边区物质极其困难,部队被迫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解决生存、生活和抗日战争的问题。在文艺活动中,乐器等当然也很困难。刘建国看到的文章中,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口哨也被用于乐曲的演奏和伴奏了。
根据以上分析,延安时期曾有口哨参与乐队演奏符合当时思想和当时具体物质生活条件,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能发现有关文章和报道,就更好了。希望看到我的文章的人,也能帮助一起查找。
档案和资料工作,两次高峰论坛会议都曾提出,可惜没有落实。目前有一批比较重要的资料我们尚未掌握;一些重要的档案正在不断流失,如武汉曾多次到中央电视台演出的魏安民老师,一直无法提供自己详细的活动经历。这种状况,不利于我们掌握情况(如完善《大事记》等)、开展宣传和展示工作、以及今后开展不同国家和地区活动的交流。这样的工作范围较广,在目前条件下,要求少数人较好完成也十分困难。为发挥组织和群体的优势,众人拾柴火焰高,特作建议于下:
一、高峰论坛和所有喜爱口哨并参加过各种口哨活动的人,均应向组织提供一份自己以前参加过的活动的情况报告(已有记载的可从略),凡有新成员加入,都应报告此项内容。
高峰论坛尚无会员登记表,如确认参加者即为个人会员,应增补该手续。登记表除一般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口哨类型、其他专长、政治面貌、联系方式(邮编、邮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号)以外,还应增加口哨经历内容。
重要、经历较多的成员,如整理有困难,组织有义务派人帮助整理。
与经历有关的重要实物,如证书等,如组织需要,应提供复印件;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实物原件,在征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出具借条建档保存,以供展览等需要。
二、以下资料,如有掌握或知道线索者,希望尽可能提供:
1、国内资料:
徐金鑫《口哨音乐演奏法》
樊荣《啸.啸赋.魏晋名士风度》
万中《口哨、指笛和啸》(《中国音乐》1993年1期)
范子烨《论自然之至音——啸》(《求是学刊》1994年3期)
《论啸——绝响的中国雅乐》(同上1997年4期)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中国文化》1995年总12期)
《论阮籍善啸》(《北方论丛》1999年2期)
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阮啸新探》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温天河《啸的研究》(《育达学报》11卷台北1997年)
李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集.三.啸的传统对文学的影响——<啸旨>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台北1982年
2、国外资料:
【美】阿格纽斯.伍德沃德《whistle》纽约1923年版
【新】苏瑞隆《啸和它的巫术、宗教传统》
【日】青木正儿《啸的历史与字义之变迁》
【日】泽田瑞穗《啸之源流》(东京道教协会《东方宗教》1974年10月44号)
【日】甲斐胜《阮籍咏怀诗及其啸的关系——阮籍怎样地吟咏怀诗》(《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
以上资料,暂交理论委员会晏鸿鸣管理。
成就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组织必须有严密的结构体系才不至于一盘散沙,甚至互相妨碍;而能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建立这样的体系当然有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但作为组织成员有责任尽量缩短这一过程,使组织早日成熟。这不但关系组织的效能发挥,也关系其社会形象。为此,我多次在会议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因会议期间主席和秘书长忙于会务,难于仔细考虑,特用此形式提出建议:
首届中国口哨高峰论坛在我国口哨事业发展历史上首次开始组织分工,功不可没。建立7人常委(委员)会,除轮值主席余音、秘书长洪菠,还安排洪菠分管网站,伍哨分管UC,晏鸿鸣分管理论研究、培训和等级评定方案设计。草创阶段,不足难免,我在会议之后的报告中已有分析,简单说就是:首先,组织系统不完善,有主席、秘书长、常委、秘书,但没有委员和会员。其次,分工既不全面(有事无人干)也不彻底(有人无事干)。到下一次会议回顾,有分工的基本都出了成果(如秘书处的下次会务组织;网站建设;理论研究有文章发表;UC主持虽有改变,但总有人负责,成绩明显),分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春季特别会议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艺术顾问、理论、表演艺术、外联、国际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7个专业委员会;增补常委至11人;宣布接纳了单位会员。会后,我在报告里分析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组织系统仍不够完善。有常委、委员、单位会员,但无个人会员。其次,安排不够完善。档案等工作仍无人管,已有的网站、UC不知归哪个委员会管,有的委员会工作过少、有的既多且杂。再次,各委员会虽大致安排了人员,但无明确个人分工,成了荣誉称号。虽然我在会上已经指出,可惜没能落实。到目前看,基本还是愿意干的,什么都得干;不愿意干或不知道该干什么的,什么都可以不干。分工合作的优势没能发挥出来。
为完善组织体系,建议建立以下组织机制:各地会员选举产生各地区组织,以各地区组织领导人(由理事长、会长、秘书长组成,空缺时以代表暂代)为主,以对口哨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如章棣和、张玉刚、李立忠等)和顾问(为确保有关方面能达到高水平而设,如艺术方面的徐磊、董翔等)为必要补充,各占一定比例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成为协会的决策、监督机构。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委会(可考虑直接选举或仅选举轮值主席,由轮值主席组阁通过),分秘书(分管组织和会议事务等)、组织(分管组织档案和经费等)、理论研究(分管音理、历史研究,等级评定,申遗、资料、大事记等理论性较强的工作)演出(分管UC,市场开发,演出计划、现场组织,演员队伍和场地建设,竞赛等)、宣传联络(分管网站、媒体联系、国内外联络等)、培训(分管讲座和教学培训实体及其工作等)、展览(规模较小时,可暂归宣传联络或培训部,今后向独立展览室、厅、馆发展)等部。指哨、叶哨等如有规模和需要,也可单独设部。各部门首长即为常委(切实领导各部工作,是干事的而非荣誉称号)。部领导班子还可有助理(可考虑由部首长委任)、顾问(可考虑由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派)和委员(亦可由部领导委任,在部内分工协作,也是干事的而非荣誉称号)若干名。理事会监督常委会和常委工作,需要时可要求说明和弹劾,直至罢免)各地方参考全国组织的部门设置,名称可省称处、市称室、单位称组。
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使我们的组织分工尽快完善起来,以有力地推动我们的事业。
一、案由:
成就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组织必须有严密的结构体系才能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不至于一盘散沙,甚至互相妨碍。建立这样的体系当然有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但作为中国口哨爱好者,有责任尽量缩短这一过程,使组织早日成熟。这不但关系组织的效能发挥,也关系其社会形象。
首届中国口哨高峰论坛在我国口哨事业发展历史上首次开始组织分工,功不可没。建立7人常委(委员)会,除轮值主席余音、秘书长洪菠,还安排洪菠分管网站,伍哨分管UC,晏鸿鸣分管理论研究、培训和等级评定方案设计。草创阶段,不足难免,我在会议之后的报告中已有分析,简单说就是:首先,组织系统不完善,有主席、秘书长、常委、秘书,但没有委员和会员。其次,分工既不全面(有事无人干)也不彻底(有人无事干)。到下一次会议回顾,有分工的基本都出了成果(如秘书处的下次会务组织;网站建设;理论研究有文章发表;UC主持虽有改变,但总有人负责,成绩明显),分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2007年春季特别会议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艺术顾问、理论、表演艺术、外联、国际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7个专业委员会;增补常委至11人;宣布接纳了单位会员。会后我在报告里分析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组织系统仍不够完善。有常委、委员、单位会员,但无个人会员。其次,安排不够完善。档案等工作仍无人管,已有的网站、UC不知归哪个委员会管,有的委员会工作过少、有的既多且杂。再次,各委员会虽大致安排了人员,但无明确个人分工,成了荣誉称号。虽然我在会上已经指出,可惜没能落实。到目前看,基本还是愿意干的,什么都得干;不愿意干或不知道该干什么的,什么都可以不干。分工合作的优势没能发挥出来。
青岛会议以前只有几乎没有分工的、一般管执行的常委会(南京会后还有没有委员会的委员);青岛会议之后又只有同样没有分工的、一般管决策的理事。青岛会议28、中国口哨协会33位正式,12位候补理事的理事会开会不容易,实际上可能起作用的只有包括正副理事长在内的11人常务理事会。理事会没有分工,都成了荣誉称号,(常委无事委任、理事无事需理)所有2008年的工作都堆到秘书处没有秘书的三位正、副秘书长头上去了。只有这么可怜的几个人真正能发挥作用,实在太少。青岛会议前扒堆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取消了,其合理的职能没有考虑和安排。建议重视组织建设和合理分工协作的问题。没有合理分工,很难发挥人多的优势,组织形同虚设,甚至限制了其他人可能做出的贡献,起了相反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
建议决议确定:
1、会长负责组成并领导各部执行日常工作和紧急事务,由理事会根据章程法定程序选举产生,对理事会负责并汇报工作。
2、执行委员会由秘书(分管组织、会务、档案等)研究(分管理论政策研究、等级评定、项目申报、比赛、资料、展览等)、财务、演出(UC、场馆、队伍、现场等)、宣传(网站、与公众媒体协调等)培训(讲座、实体)、特殊类型(指、叶、齿缝等)、国际联系等部组成。
3、各部由部长(常委)领导,部长由会长提名,理事会审查通过,对会长和理事会相应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并汇报工作。
4、各部成员(委员),由部长根据工作需要提名(因事定职和人),提交理事会相应专门委员会审查通过,向部长、会长和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并汇报工作。
5、各部成员(委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组建工作小组开展工作,组员由委员确定,对委员负责并汇报工作。
6、执行委员会应有一定任期,定期更换,连选连任以不超过两任为宜。
7、各基层协会构成大致同此,按现行行政区划,会长之下名称建议省、直辖市称处,地市称室,基层部门单位称组或者员。
三、提交、附议人
1、提交人:晏鸿鸣
2、附议人:(因提案必须有代表附议才能被立案审议,赞成者请签名)
(提交人欢迎讨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