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组织必须有严密的结构体系才不至于一盘散沙,甚至互相妨碍;而能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建立这样的体系当然有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但作为组织成员有责任尽量缩短这一过程,使组织早日成熟。这不但关系组织的效能发挥,也关系其社会形象。为此,我多次在会议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因会议期间主席和秘书长忙于会务,难于仔细考虑,特用此形式提出建议:
首届中国口哨高峰论坛在我国口哨事业发展历史上首次开始组织分工,功不可没。建立7人常委(委员)会,除轮值主席余音、秘书长洪菠,还安排洪菠分管网站,伍哨分管UC,晏鸿鸣分管理论研究、培训和等级评定方案设计。草创阶段,不足难免,我在会议之后的报告中已有分析,简单说就是:首先,组织系统不完善,有主席、秘书长、常委、秘书,但没有委员和会员。其次,分工既不全面(有事无人干)也不彻底(有人无事干)。到下一次会议回顾,有分工的基本都出了成果(如秘书处的下次会务组织;网站建设;理论研究有文章发表;UC主持虽有改变,但总有人负责,成绩明显),分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春季特别会议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建立了艺术顾问、理论、表演艺术、外联、国际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7个专业委员会;增补常委至11人;宣布接纳了单位会员。会后,我在报告里分析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组织系统仍不够完善。有常委、委员、单位会员,但无个人会员。其次,安排不够完善。档案等工作仍无人管,已有的网站、UC不知归哪个委员会管,有的委员会工作过少、有的既多且杂。再次,各委员会虽大致安排了人员,但无明确个人分工,成了荣誉称号。虽然我在会上已经指出,可惜没能落实。到目前看,基本还是愿意干的,什么都得干;不愿意干或不知道该干什么的,什么都可以不干。分工合作的优势没能发挥出来。
为完善组织体系,建议建立以下组织机制:各地会员选举产生各地区组织,以各地区组织领导人(由理事长、会长、秘书长组成,空缺时以代表暂代)为主,以对口哨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如章棣和、张玉刚、李立忠等)和顾问(为确保有关方面能达到高水平而设,如艺术方面的徐磊、董翔等)为必要补充,各占一定比例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成为协会的决策、监督机构。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委会(可考虑直接选举或仅选举轮值主席,由轮值主席组阁通过),分秘书(分管组织和会议事务等)、组织(分管组织档案和经费等)、理论研究(分管音理、历史研究,等级评定,申遗、资料、大事记等理论性较强的工作)演出(分管UC,市场开发,演出计划、现场组织,演员队伍和场地建设,竞赛等)、宣传联络(分管网站、媒体联系、国内外联络等)、培训(分管讲座和教学培训实体及其工作等)、展览(规模较小时,可暂归宣传联络或培训部,今后向独立展览室、厅、馆发展)等部。指哨、叶哨等如有规模和需要,也可单独设部。各部门首长即为常委(切实领导各部工作,是干事的而非荣誉称号)。部领导班子还可有助理(可考虑由部首长委任)、顾问(可考虑由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派)和委员(亦可由部领导委任,在部内分工协作,也是干事的而非荣誉称号)若干名。理事会监督常委会和常委工作,需要时可要求说明和弹劾,直至罢免)各地方参考全国组织的部门设置,名称可省称处、市称室、单位称组。
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使我们的组织分工尽快完善起来,以有力地推动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