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啸艺活动与组织

湖北省电视台影视频道“影视大明星”采播妙青春艺术团《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

2014年3月25日午饭前省影视频道影视喜乐汇“影视大明星”节目组来录节目,据称原为录黄梅戏唱段,临时改妙青春艺术团,尤重晏鸿鸣与民乐队合作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很受欢迎。后晏鸿鸣又应邀同艾师傅竹笛合奏《啊,朋友再见》,因准备不充分,效果有限。31日中午12:46至53播出约7分钟。主持人为“表弟”。

在武汉市硚口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表演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受到好评和关注

5月16日9时武汉市硚口区科协与区科技局、区委宣传部、宝丰街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的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植物让生活更美好”科普汇演“科学生活创新圆梦”在省交通厅公路局门内广场举行。经数次认真排练,原计划作开场节目的晏鸿鸣和民乐队表演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压台出场,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好评。演出结束后,立刻有省电视台人士联系拍摄节目。

参加母校八十周年校庆献礼晏鸿鸣教授赠《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给湖北大学和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受到欢迎和重视

表示将全力支持办世界领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博物馆

通讯员

10月15日是湖北大学校庆80周年,晏鸿鸣教授作为(78级)82届校友,在庆祝大会前就来到母校。和十年前不同。这次,他带来了自己获得武汉市科技成果奖的《古代汉语论要》和世界领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

学校和文学院非常重视和感谢晏教授的捐赠,听说晏教授有意参观校博物馆展览,专门派志愿者全程陪同。

博物馆负责人非常重视,亲自陪同参观并作讲解。参观过程中巧遇当年的老师、现任武大历史学院博导的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晏教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系受冯先生支持写成,在书的《后记》中还表示了感谢。书印成后一直托人转交未果,这次正好恭呈一本。冯先生非常高兴和感谢,郑重地请晏教授题字。当场还兴致勃勃地请晏教授现场演奏,晏教授马上吹奏了一曲《喜洋洋》,赢得了冯先生和在场师生的热烈鼓掌称赞。

晏教授还佩带来编号为0688的老“武汉师范学院”(1984年后才改今名)学生的校徽,表示如果母校需要,可以捐出。博物馆负责人高兴地马上接受了晏教授的捐赠,并按晏教授的要求,在大家的掌声中,请学生志愿者将自己的新“湖北大学”的学生校徽,别在晏教授的胸前。

晏教授还应邀在母校博物馆留言簿上题词“广集博收,叹为观止”,表达了对其成果的肯定和今后的希望,还表示,现在国家鼓励各地办博物馆,因为我国有世界最为悠久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历史和典籍记载,完全有条件办成世界领先的博物馆,如果母校和其他地区或单位有意,晏教授将全力支持。

敢开风气上潮头 传统啸艺重发扬 ——记全国(乃至世界,因未见报道)第一个单位啸(口哨)艺协会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的单位文化艺术氛围

江汉大学虽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前身创建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因而根基厚实。建校以来,不但教学、科研飞速发展,在武汉如林高校中已逐渐有了一些名气,2005年更以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院校评估。

因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积淀,学校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987年老江大校团委举办首届教职工文艺汇演,发现了一批文艺人才,后进一步成长为学校的文艺骨干。

1988年校工会(由当时杜彩玲副主席主持)创办江汉大学教职工合唱队,聘请艺术系专业教师吴昌工会主席、邵则亮系主任指导,努力在学校教职工中开展群众歌咏活动。

1989年改称江汉大学教职工合唱团,聘请艺术系声乐专业胡伶俐老师执教,进一步强化了教职工文艺素质。

1990年校工会创建教职工中老年艺术团,下辖声乐、舞蹈、戏曲分团,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

1992年成立校京剧社,坚持每周活动至今,参加了校内和校际的一系列活动,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已有一定影响。

1998年校工会由当时工会主席廖国桐副校长带队,冒着40度酷暑高温,慰问抗洪部队,其中表演了一场文艺节目。

2001年由当时工会主席廖国桐副校长牵头,组织合唱队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总工会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比赛,获多个第一和金奖。

2004和2006年校工会又举办了教职工文艺汇演和比赛,涌现出一批优秀节目和人才。

学校还每年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节,精彩叠出。

基层院、系师生演出和联欢更是常年不断。

 

二、以独特的慧眼和胆魄,发扬江城辛亥革命精神,敢为人先,开创和发展啸(口哨)艺事业

在经历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尝试和比较、碰撞之后,我校一群文艺爱好者注意到了啸(口哨)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1、我校爱好者首先从发挥演出功能入手,体会和发挥该艺术的优势:

1986年起晏鸿鸣老师不断在师生或工会干部培训联欢中伴、独奏《喜洋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大海啊,故乡》等。

1995年晏鸿鸣老师在实习学校13中带队实习,在实习班班会时表演独奏。

1995年起晏鸿鸣老师在学院、全国和国际会议(如在武汉大学举办的“言语与言语学国际研讨会”)联欢中演出伴、独奏《金蛇狂舞》、《苏武牧羊》、《兰花花》等。

1998年晏鸿鸣老师参加校工会慰问抗洪部队表演独奏《我是一个兵》。

2004年晏鸿鸣和潘世松老师在校工会举办的教职工文艺汇演中代表人文学院表演合奏《铃儿响叮当》。2006年7月4日人文学院晏鸿鸣和潘世松、胡鹏老师在校工会举办的教职工文艺比赛中表演经过重新编排的《铃儿响叮当》,加强了表演性,顺利通过初赛,被艺术专业评委评价为“很有创意”。9月28日决赛获优秀奖,30日《江汉大学报》在头版作为三个代表性节目的第二个予以报道,评价为“欢快活泼又不乏诙谐幽默”。

 

2、在科研方面确立领先优势

我校爱好者发挥高校教师科研优势,产生一大批科研成果,基本解决了有关理论问题,在全国(甚至世界)啸(口哨)科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晏鸿鸣老师撰写《“啸”义考辩》,2004年分别在湖北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和在武大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受到扬州大学博导钱宗武教授等学者关注。

因《“啸”义考辩》过长,2005年析为《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啸有入乐类考辩》、《啸类考辩》、《啸史考辩》,后又撰《指啸、叶啸考辩》、《〈啸旨〉文本考辩》、《啸在历史上受歧视的表现及其原因考辩》、《〈啸赋〉文本考辩》、《孙登与阮籍、嵇康苏门山事迹考辩》、《刘琨清啸退敌解围事迹考辩》、《西王母善啸等记载及其意义考辩》、《我国早期典籍妇女啸既早且多的现象及其原因考辩》、《啸与鬼神等特异现象有关的的记载和原因考辩》、《啸由人向兽、禽和自然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考辩》。其中,我校晏鸿鸣先生为第一作者(武汉科技大学讲师魏敏,江汉大学学士、武汉大学硕士许绯女士参与)撰写的《“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在全国社科30佳、人文核心、湖北省优秀期刊《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发表,并应邀在鄂暨汉啸艺研发会博客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转载;《啸在历史上受歧视的表现及其原因考辩》在湖北省语言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上报告,受到中南民族大学邵则遂教授等学者关注。

晏鸿鸣老师在系列论文中认为:

人类的啸早期即用来表情达意,为啸叫;后来又用它演奏乐曲,即啸乐。后来扩展到动物中也用它表达猿猴、猛虎等的鸣叫和自然界风和海涛声等指一类高频、清亮的声音。

人类啸叫、啸乐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华夏具有最为悠久、连续的历史和辉煌、光荣的历史传统: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可谓史不绝书;从屈原、诸葛亮、曹植、嵇康、阮籍到李白、杜甫、苏轼、岳飞、宋濂等,更是名人辈出。

因为啸声比较细弱,历来音乐和器乐界不予重视。更因为啸叫有示意暗号的重要作用和类似自然界暴风等声音,有的人听了不快,所以世界各地或有歧视。我国儒家、佛门甚至予以抵制。宋代理学盛行,上层人士以之规范言行。啸改称哨子、口哨,仅在民间下层流行。

然其声音富有特色:穿透力强,表现力丰富,演奏流畅,转调、变奏容易,加上音域较宽,尤其是人体本身具备,故仅次于歌唱,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街小巷随处可闻。只是较少高雅参与,整体水平尚待提高。

扩音技术发展以后,给啸乐艺术解除了发展的束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美国后来居上,上世纪即已开始公开演奏,后又兴办学校,举办世界大赛。美国男人有“不会唱歌犹可,不会吹啸不行”之说。古国岂甘落后,群雄并起赶上:如中央乐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等先生的开拓和启发,青岛曹庆跃等先生在快速音等技艺和演出上的开拓,石家庄李立忠等先生建设网站,河南新乡王明磊等先生在地区宣传、创建组织及尝试全国大赛,北京张玉刚等先生召集全国联谊座谈会议,云南洪菠等先生创建、发展UC房间,以及南京余音等先生当选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轮值主席,湖北武汉2007年国庆以来保持重大节日在重要场所有公开演出,2008年在央视梅地亚中心成功召开中国口哨协会成立大会:一派欣欣向荣。

现在,我国口哨事业全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不少已呈超越之势,加上我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最有条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国家中心田青主任关注。

晏鸿鸣教授已开始申报啸(口哨)研究的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

 

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在全国已有重要影响

2004年元月10日晏鸿鸣老师主持建立网站,后改论坛(网址:http://hbxiaoyi.5d6d.com),先后制定一系列组织文件(如《章程草案》、《发展规划》、《活动记载》、《域外动态(后改名“中外啸(口哨)艺的历史发展(大事记)”》、《参加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的报告》等,又发表大量优秀文章,如:《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又发表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啸(口哨)艺发展的怪圈及对策》、《古、今〈啸赋〉》、《口哨(啸)认识和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商榷》、《“生命中的一声口哨”得失议》、《口哨(啸)怎样才能被公认为大艺术》、《啸有入乐类考辩》、《孙登与嵇康、阮籍苏门山事迹考辩》、《啸艺趣谈(群口相声)》(又发表于武汉市群众文化协会、群众艺术馆机关刊物《武汉群文》2007年2期)、《你知道啸艺吗?》(又发表于面向全国发行20余万份的《学语文报》2007年8月23日2版)以及介绍啸艺历史文献的系列文章等,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5个宣传阵地之一,尤以理论研究为突出特色。其《中外啸(口哨)艺的历史发展(大事记)》是迄今对啸(口哨)历史发展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各网站转载和引用,百度词典采用为“口哨”词条。

 

4、建立组织,发挥集体的力量

2003年,在校工会文体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江汉大学江汉大学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因未见报道)第一个此项艺术的单位协会。

2004年,晏鸿鸣老师发起,并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魏安民、省残联艺术团刘建国先生等创建湖北省暨武汉市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筹),至今与河南省新乡市啸台口哨爱好者联谊会(后改称河南省新乡市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已获准正式成立)为国内仅有的2个地区协会,

2006年8月18-20日,为筹备成立全国协会讨论重要战略问题,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四星级)召开的“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著名音乐制作人、电视剧《陈赓大将》音乐设计徐磊先生和著名指挥、歌唱家董翔女士应邀参加并大力支持会议),邀请我校晏鸿鸣老师作为7名发起人和正式代表(即全国协会筹备委员)之一参加会议。8月18-20日会议期间,他按会议布置作了《关于啸(口哨)艺市场的培育和开发》的报告,包括:一、啸(口哨)艺市场的培育。(一)教育——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是人类及其科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动物已由遗传发展为传授,人类则由传统教育发展为现代化教育)。(二)现代化教育也是啸(口哨)艺市场培育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现代化教育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二、啸(口哨)艺市场的开发。(一)古今的实践(如:展示、表演、竞赛、媒体宣传、商业活动、培训、就业和职业化)。(二)存在的问题(资料不充分、无正式艺术地位、宣传未打开局面、考核方案待确定、就业市场待开发)。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建立全国协会争取艺术地位、组织调控形成系统、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优势突破再行扩展、赶超世界先进)。该报告被秘书长洪菠等先生称赞为内容最为充实的报告。他还就所有重要讨论议题(如口哨的声、器乐属性,口哨的历史发展和当前局势,口哨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口哨的等级评定问题,啸与指啸的历史关系,高峰论坛组织任务,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口哨与啸的名称选择等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建言献策,又参与会议有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稿的起草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普遍称赞。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whistlechina.blog.163.com)系列报道5引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广播网、世界遗产网、搜狐网等报道为:“长期从事口哨历史文化研究的筹委会代表、江汉大学教师晏鸿鸣认为口哨在中国古代称‘啸’,虽然在世界上作为听觉示意手段广泛存在,但在中国具有最为光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久的历史积淀。”会后,他被委任主持协会的研究、培训及等级评定方案的创制和试行工作并在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http//:www.whistlemusic.com)任口哨历史和理论研究二版版主。

《江汉大学报》2006年9月30日2版、《武汉晚报》2007年9月27日45版、《武汉晨报》10月10日B37版曾报道江汉大学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在武汉、湖北和全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5、已开始培训工作,将开创啸(口哨)艺历史

因认为发展必须重视培训工作,晏鸿鸣老师撰写《培训设计》,拟定《“啸(口哨)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选修课教学大纲》(该课宗旨:介绍啸乐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爱好者,丰富文化生活,健康身心,提高演奏和研究才能,进而发展啸艺事业,丰富艺术世界,开发人体潜能,构建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并撰写了《培训讲义(初稿)》,基本完成《啸(口哨)艺历史文献介绍、注释、今译和评析》资料(共约10万字)收集(完成后将有数十万字规模)。作好了开设选修课的准备工作。2006年世界高校第一门选修课列入选修课表,只要选修学生人数达到开课要求,江大还将成为世界第一所开设此课的高校(美国和日本虽然有该课学校或培训班,然为民间性质,层次、水平不可能高),选修学生也将成为世界第一(该课世界第一个高校班的学生,现南京艺术学院也在争取这个世界第一,想请我校晏鸿鸣老师去上课)。2008年江汉大学学生艺术团表演队世界第一个口哨学习、表演组开始正式活动。该方面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正争取开创一门新艺术的历史,在世界取得领先地位。

长律:为湖北演艺之星大赛作

下平一先

钟期赏艺楚峰巅,屈子行吟汉泽边。

幸得山川形胜地,更兼豪杰赛灵仙。

李白鹤楼咏玉笛,岳飞虎啸感人天。

武昌起义敢为首,北伐临危能挺肩。

两江交汇九衢至,三镇腾飞八面连。

已览风光无尽极,又迎会节乐翩跹。

                                                                                                老夫助兴试身手,海选艺才争少年。

老教授与十年江大——采访晏鸿鸣教授

  再过数月,江汉大学建校十周年的纪念日即将到来。于此,我人文学院特研会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活动。以采访老教授为线索了解江大的艰辛发展历程,并以此表达对江汉大学的热爱之情。

  三月二十五日,我特研会成员一行三人根据组织上的安排,于上午十点到达晏鸿鸣老师家进行采访。晏教授是一位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研究工作的老教授。目前,还兼有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会)【坛】常委,(湖北省武汉市啸艺研发会筹备委员会会长)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编辑部主编】等许多(身份)【职务】。作为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老师)【教授】,晏老师有着深厚的古(文)【代汉语】功底,这也帮助他在口哨艺术理论和实践【、晏氏源流等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同晏老师交流的最多的是老师(正在)潜心研究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晏老师告诉我们,口哨艺术是一门【我国有悠久】传统的艺术。其特点是表演方便、音域宽、无转调问题、声音流畅(以及经济实惠。),因此拥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门槛也比较低。口哨源于世俗民间。曾经被称为“响马哨”【、“流氓哨”】,受到社会上的歧视。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还是没有引起(大家)【艺术界】的重视。然而晏鸿鸣教授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几十)【若干】年,矢志不渝从事啸艺(工作)的研究【和发展促进】,并且付诸实践(,)【。】他以及他的(团队)【朋友】多次参加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啸艺表演,并且获得很高的荣誉(,)【。】更为重要的是,啸艺已经成为了江汉大学公选课程的一门选修课,【开创了世界先例,】使口哨艺术成为一门真正的能(供大学生欣赏)【登上高校大雅之堂】的艺术课程。

  我们还了解到,啸艺从萌芽到有了现如今的成就,是极其不容易的。可以说它离不开晏鸿鸣老教授【等】的坚持不懈的奋斗【,】也离不开他【们】(大半辈子)为口哨奔走呼号的艰辛。他的精神风貌更是我们江汉大学和口哨艺术一样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年艰辛路【的反映和写照】。

  晏教授也给我们讲述了江汉大学的历史。江汉大学始于民国时期,1912年宋教仁任江汉大学第一任校长(,)【。】一年后,由于政治原因,江汉大学被解散。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武汉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于(1918)【1980】年江汉大学又重新复建。(1980)【年江汉大学、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武汉市财贸干校、四十中合并建设。2001年】武汉大学((汉口)分校,)【武汉市教育学院、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湖北财经学院(汉口分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武汉工学院(汉口分院))四校合并,江汉大学正式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学府。(2001年)迁到汉阳开发区三角湖畔,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十周年就是从2001年的搬迁开始的。我们可能不知道,江汉大学一开始规模和实力都比较(落后)【弱,】能够成长到现如今拥有两千多亩地十八个学院的高校,其间无数的辛酸与付出是(我们)【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江汉大学的成长,应当说,他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尤为重要的是,依靠莘莘学生孜孜不倦地奋斗,以及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这些因素,正是我们江大走向成熟的决定性条件。

  我院特研会组织这次采访活动,希望我们能从晏教授身上了解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艰辛奋斗历程。江汉大学如果用晏鸿鸣教授为啸艺正名的奋斗事【业】形容的话,我们只能说啸艺从一开始不被人们重视到现如今在社会上获得喜人成绩,正是我们江汉大学的由产生到成长及成熟的一个小的缩影。

  在十周年校庆将要到来之际,我们人文学院特研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校的历史,同时也希望所有学院和同学共同努力,共同打造我们的新江大,为我们江汉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人文学院特研会

2010年4月8日

 

 

龙笛凤箫葫芦情民族音乐巡回演出圆满落幕

江大学工在线网站首页  学工信息  学工动态

2010年6月10日 出处:人文学院黑眼睛记者团 作者:邓睿岚 编辑:admin 有25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6月8日晚上7点,在我校艺术学院演播厅上演了一场名为“龙笛凤箫葫芦情”的大型民族乐器巡回演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是湖北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是江汉大学团委及飞天民乐社团。
      李斌老师一首明快清新的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拉开了今晚演出的序幕。紧接着杨长春老师带来了一曲笛子独奏《春到湘江》,高亢、悠扬的笛音将我们引向那悠长的湘江。而接着出场的吕涛老师用排箫演奏的《一杯美酒》,则用优美的箫声为我们展现出新疆的风情。接下来的孙老师的箫独奏让我们产生一种如怨如慕之感。朱宝珍老师倾情演奏的一曲葫芦丝《排角姑娘》美不胜收,更是博得了阵阵喝彩。下一个节目是来自江汉大学中文系的晏鸿鸣老师的口哨表演,他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热情奔放的《赛马》。后李斌老师再度登场,一曲名为《牧歌》的巴乌演奏,回味悠长。来自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的杨电老师第八个出场,在钢琴的配乐下,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秀美的《水乡船歌》。湖北省著名作家赵金禾先生,即兴演奏了一曲葫芦丝,其幽默的言谈,精湛的技术,使得现场掌声雷动。而邢栋老师的一曲笛子独奏《秦川抒怀》,带来了淳朴的陕北风情。其间,二炮指挥学院大校,武汉高校笛箫联谊会荣誉会员魏绍炎老师乘兴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我校的学生余世一,邹颖的箫与琵琶合奏《妆台秋思》,美不胜收。接着由徐思特老师带来一曲葫芦丝独奏《打跳欢歌》,激情,奔放。最后所有参与演出的老师(同学?)们一同走上台,为大家演绎一曲葫芦丝经典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本次巡演的闭幕演出。
     此次江汉大学承办的民乐巡回演出非常成功,许多同学都被这优美的音乐所打动。曲终人散,仍是意犹未尽。

 

 

 

 

参加中国口哨协会、北京口哨音乐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中国口哨走进高校”河南站演出活动的报告

晏鸿鸣

一、概述

此次活动,湖北省武汉市共有三位哨友参加:共同参加了12日的演出和14日的啸台参观。杨惠芳作为候补理事,晏鸿鸣作为观察员参加了13日的会议;晏鸿鸣和晏然参加了新乡电视台“第一访谈”15日上午约两小时的节目录制。

 

二、我们的收获

通过参加活动、加入协会和捐款,表明了我们对全国和其他地方口哨活动的支持,增进了交流和了解,根据需要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三、活动的成绩

较成功地组织了演出(盛况空前,详见有关报道)和会议,宣传和讨论了口哨,为口哨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四、建议

1、活动和会议接待工作待改进、加强。出现会议邀请观察员按规定和通报时间抵达无人安排、房间无计划的情况;对哨友接待不够热情;会议安排的房间不止一间未住满;赠碟未能落实等情况:让参加者寒心。会务人员参与少为一客观情况,但可以发动大家解决。比较成熟会议的领导逐一房间问候,相距甚远。

2、计划应避免随意性变化。原计划12日上午为节目评审,无故取消,改为排练节目。

3、节目应增强针对性(受当地大学生欢迎的较少)、参与面(有的没有机会,但有的并非受欢迎而多次出现),严把质量关(不止一个节目质量不高,同时应该有好节目没上,说明节目评审不够严格),避免评审标准随意变化(以前称按节目质量,新解释为按对协会贡献:在现在条件下,都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并易于监督)。

4、应加强分工合作,争取形成生气勃勃的局面。论坛生气不够。高校巡演在协会成立近一年才开始筹办,一处五部亮点不多。等级评定等很多基础、理论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会议中到会的不多的会员只能看事做事,白板听调。

5、只讨论发展理事(已约占会员人数一半),在有会员入会待批的情况下,不予讨论,反映工作不全面,有的工作不够重视。

6、财务中捐款(据称秘书长贾月亮有投资,余音已支出1-20万),应该做到公开、透明,否则就难以做到无条件(支持就投,否则不)。

7、增强为中国口哨和哨友贡献和服务的意识,反对仅致力于个人表现和人治,将哨友仅看作灯泡。

8、应注意主要成员关于重要情况的沟通,事前:晏鸿鸣作为七常委之一,不知道央视“实话实说”做节目;贾月亮作为秘书长,不知道高校巡演活动;王明磊作为东道主、常务副秘书长,不知道二理事长离新乡时间。

参加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2007年春季特别会议的经过和感受——给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和湖北省暨武汉市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的报告

一、过程:

约4月初,接到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秘书长洪菠打来的电话,称根据目前需要,准备在南京召开会议,因为长途电话,没能深谈,我简单表态支持。4月12日,收到会议文件。根据《会议主题说明》,召开会议大概有这么几方面的考虑:1、为完善组织建设,需讨论、通过章程;2、为吸收新的有贡献和活力的成员,需扩大常委队伍;3、为加强艺术指导,需确定和聘请艺术专家,成立高峰论坛艺术专家组;4、为推动各方面的工作,探讨成立各专业委员会;5、为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探讨出体育CD专辑及与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合作项目;6、讨论董翔艺术家提出的进行国际口哨交流事宜。根据文件精神,我们积极进行准备:一方面,我克服家庭的事务妨碍,按要求准备赴会,并于28日提前5天购买了5月3日的长途车票;另一方面,积极报请会议,并动员我市艺术家蔡际洲、刘俊先生和我省市重要口(指叶)哨演奏者刘建国、魏安民、陈洪昌先生及省市媒体代表与会。因诸位五一期间都有安排,最终由我一并代表前往。

5月3日凌晨上路,下午6时后抵达会议举办地——四星级南京秀水苑大酒店。晚上,按要求参加了与著名艺术家徐磊先生领衔的乐队的合练。

5月4日上午,因有新参加者,会议先进行了以与会者的简单自我介绍为主的茶话会,顺便讨论了会议内容。下午会议进入正式议程。首先讨论章程(讨论意见稿),我因以前做过此工作,事前又下载文本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文本提出了系统的意见。主要内容为:1、组织性质应统一,建议确定为平台(即服务和协调组织)。2、组织构成脉络不清晰,层次和产生途径不清楚,建议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轮值主席、理事和理事会、常委和各专业委员会。后又补充应区分决策的理事、理事会和执行的常委和各专业委员会。3、决策程序应坚持和完善。4、应建立经费来源和经费管理委员会,以及建立系统的各专业(除秘书处,还包括组织、演出、宣传、研究、培训、资料档案和指哨、叶哨、口技等)组织,并就其产生办法作出规定,以完善组织,避免个人、偶然和短期因素对组织发展产生影响。5、讨论稿的措辞和格式问题。因多数成员没有文本,幻灯反映不便深入讨论,会议在简单讨论后便一致原则通过章程讨论稿。下午的会议还讨论了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方案和人员构成,通过的专业委员会及其人员构成暂时为:1、艺术顾问委员会:徐磊、董翔、蔡际洲(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家)、刘俊(武汉市乐团监理、指挥)、潘悟霖(温州音乐家)。2、理论委员会:晏鸿鸣、老孟、天宝、雨星、陈啸、王明磊、余音。3、表演艺术委员会:中天、余音、曹庆跃、老孟、王明磊、雨星、蝶恋花、陈啸、蓝猫、哨郎、天宝、伍哨。4、对外联络委员会:张玉刚、李立忠、洪菠、老孟、王明磊、曹庆跃、王可、伍哨。5、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委员会:王明磊、洪菠、余音、晏鸿鸣。6、国际交流委员会:李立忠、老孟、洪菠、雨星、曹庆跃、王明磊。关于迎奥运出体育音乐口哨合辑问题,会议原则通过了会议准备的方案,欢迎各地会员积极组织节目申报参加。晚上进行有当地音乐界人士和媒体参加的内部音乐会,与会者几乎都上台表演了节目,有的还接受了媒体采访。演出整体水平较高。天宝为主和洪菠配合的主持灵活、诙谐,余音、曹庆跃、洪菠、王明磊、陈啸的表演更加出色。由著名艺术家徐磊伴奏,我吹奏了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的《良宵》,余音称“丰富了晚会的曲目风格”,王明磊称赞为“柔情似水”。晚会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结伴到百家湖畔散步,进一步切磋和讨论。

5月5日上午首先讨论国内、国际口哨交流问题,发言者多数认为应先在国内组团演出,然后组团参加国际大赛,以亲身了解国际大赛情况和经验,扩大影响和影响力,之后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举办世界邀请赛。其次讨论与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合作事宜。因合作项目上报未获批准,因此,还需要设计和创造更好的合作机会。最后,讨论扩调整、增补常委问题,尽管新、老成员对此要求迫切,但为维护组织稳定和规定的权威性,轮值主席和多数常委同意只增补4名常委,待今年召开的正式会议再考虑调整问题。大家投票增补曹庆跃、王明磊、天宝和老孟为常委。下午,会议安排休息和放松的南京著名风景区游览,因为天热,加上大家更重视切磋交流,仅在中山陵和总统府门口照相留念,就返回了驻地。晚宴充满友谊和欢乐。由王明磊的嵌名诗和哨郎的趣味打油诗引发大家的诗兴。合作了两首联句诗还不尽兴,天宝还单独作了诗和对联。接着,大家又进行了歌曲接龙。晚宴的时间拖得较长,10点钟后,大家集中到会务组看下午江苏广电总局18频道“标点”栏目对我们会议报道的重播和会议成员的录像,享受会议的成果和友谊。夜深了,大家实在太困了,才依依惜别。从这天下午,与会者陆续踏上归程。大家相约下半年开会再见。

 

二、会议的收获:

1、高峰论坛代表性进一步扩大,富有活力的新力量增加。

继首届高峰论坛晏鸿鸣先生率武汉市(会后进一步升格为湖北省)及其江汉大学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以及所属网站加入高峰论坛,本届会议由于曹庆跃和王明磊先生的参加,标志着口哨沙龙网站和河南省新乡市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加入高峰论坛,从而使高峰论坛的代表面进一步扩大。而二人和包括陈啸、淡淡书香、王可、哨郎等有贡献的资深积极分子和天宝、老孟、雨星、龙啸、口哨耿等新锐的参加,使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

2、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1)由首届的起类似作用的《会议决议》到这次起草、讨论、通过了《章程》,标志着进步。

2)常委由7人增至11人,且由仅部分人有明确任务到建立了几个专业委员会。

首届因为草创,未能全面考虑我的分工建议。除任命余音为轮值主席、洪菠为秘书长,仅确定洪菠分管网站,伍哨分管UC,晏鸿鸣分管研究、培训和等级评定工作。中天、蓝猫、蝶恋花无明确分工。这次除11常委,所有与会者、甚至没能到会的,我们知道其有特长,都考虑安排到已建立的专业委员会中,进步明显。专业委员会的设立,针对着当前迫切的需要,对当前口哨的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3、国内顶级艺术家和媒体的全程参与:

1)著名艺术家徐磊率高水平乐队参加了全部排练和演出活动。

2)由新华社派往国家奥组委的王可先生和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吴青女士全程参加,感受或采访了会议。

4、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天宝先生等利用网络手段建立网上艺术团,开展演出活动以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扩大影响等。

5、展示了才艺,进一步增进了了解、交流和友谊。

 

三、会议的成功经验

(1)余音先生朋友的的赞助支持坚强有力。

(2)会议筹备和会务班子准备充分、工作得力。

(3)会议和酒店对代表的热情和关心,感人至深。

(4)代表的支持和热情、积极参与。代表开会认真,讨论热烈,以致过了用餐时间仍意犹未尽。会议之外的休息时间,与会者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缺憾、希望和建议:

(1)张玉刚和李立忠、唐豆、李友清等先生未能与会,从而未能实现我国口哨团体和事业的大联合。

(2)《章程》未印发,致使讨论不够深入。

(3)艺术顾问委员会阵容还不够强大,还应努力壮大。

(4)体现上次会议之后我们应分工建议的专业委员会虽名义上建立起来了,也大致规定了一些任务,但未能接受我的建议在会议上安排时间分别开会具体落实分工。每个人都没有具体任务,专业委员会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成立艺术团因人员的地域分割和本职时间限制,虽然呼声高,但很难开展。会上天宝等建议先行建立网上艺术团,虽得到普遍赞同,也没能在会上落实:感觉两次会议都是会前准备充分,故能完成预期目标,但会议上的好意见和建议一般不能得到采纳和落实,会议作用发挥不够。

(5)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档案资料建设,两次会议我都提出,仍未引起重视和落实。演出和宣传工作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抓。理论委员会任务既多且杂,应进一步分工。对外联络和国际交流仅地域不同,工作性质一样,可以合起来。经费委员会应尽快建立并制定经费来源及管理制度等走上正轨,避免个人、偶然、短期因素对组织的影响等。

(6)对理论的重视仍然不够。两次会议我都带去了多数论文(因发表需要,暂时不便公布)及讲座、培训讲义和幻灯片,第一次大家的兴趣在吸引人为自己出光牒,仅北京斯瑞圣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张总对部分文章有兴趣。之后,王明磊先生因申报文化遗产,对我的理论文章感兴趣,我给他发了5篇。他在自己的博克上公布了其中的两篇。我后来也被迫在湖北和高峰论坛公布了。我在高峰论坛网站上发表的《口哨(啸)怎样才能被公认为大艺术》,王明磊先生博克也转载了,但网上点击似乎不多。这次会议倾向性的兴趣是自我技艺和才艺表现,仅王可先生对研究文章及其发表感兴趣,我于是将带去的十多篇文章全给了他。表现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并无不妥,可以丰富会议生活和展示口哨人的底蕴和风采,但作为国家级组织,首先,必须把握只有具有相当水平或艺术含量的才艺才有对外宣传的意义;其次,不能舍本逐末,妨害会议取得更多成果的可能。

(7)指哨、叶哨、口技因参加人少或者根本没有,没能在会上交流。

(8)会议期间,全国表演艺术和理论方面的大腕荟萃,机会难得,未能利用来开展演出和讲座、培训活动,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