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参加重要活动情况

江大园乐手全程参加武汉开发区庆祝建区23周年巡演的排练和演出

武汉开发区社发局联合沌口、军山、沌阳街组织庆祝建区23周年“百姓大舞台”文艺巡演,以中老年艺术团和戏迷协会和各街演出地文艺团队为主要演出单位,于2014年5月18-20日在沌口街湘隆、军山街幸福、沌阳街永久小区演出,江大园小区乐手姚刚和晏鸿鸣参加全部器乐合奏和歌曲及京、楚剧节目伴奏的排练和演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北省电视台影视频道“影视大明星”采播妙青春艺术团《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

2014年3月25日午饭前省影视频道影视喜乐汇“影视大明星”节目组来录节目,据称原为录黄梅戏唱段,临时改妙青春艺术团,尤重晏鸿鸣与民乐队合作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很受欢迎。后晏鸿鸣又应邀同艾师傅竹笛合奏《啊,朋友再见》,因准备不充分,效果有限。31日中午12:46至53播出约7分钟。主持人为“表弟”。

在武汉市硚口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表演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受到好评和关注

5月16日9时武汉市硚口区科协与区科技局、区委宣传部、宝丰街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的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植物让生活更美好”科普汇演“科学生活创新圆梦”在省交通厅公路局门内广场举行。经数次认真排练,原计划作开场节目的晏鸿鸣和民乐队表演的《口哨与乐队·苗岭的早晨》压台出场,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好评。演出结束后,立刻有省电视台人士联系拍摄节目。

参加母校八十周年校庆献礼晏鸿鸣教授赠《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给湖北大学和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受到欢迎和重视

表示将全力支持办世界领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博物馆

通讯员

10月15日是湖北大学校庆80周年,晏鸿鸣教授作为(78级)82届校友,在庆祝大会前就来到母校。和十年前不同。这次,他带来了自己获得武汉市科技成果奖的《古代汉语论要》和世界领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

学校和文学院非常重视和感谢晏教授的捐赠,听说晏教授有意参观校博物馆展览,专门派志愿者全程陪同。

博物馆负责人非常重视,亲自陪同参观并作讲解。参观过程中巧遇当年的老师、现任武大历史学院博导的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晏教授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系受冯先生支持写成,在书的《后记》中还表示了感谢。书印成后一直托人转交未果,这次正好恭呈一本。冯先生非常高兴和感谢,郑重地请晏教授题字。当场还兴致勃勃地请晏教授现场演奏,晏教授马上吹奏了一曲《喜洋洋》,赢得了冯先生和在场师生的热烈鼓掌称赞。

晏教授还佩带来编号为0688的老“武汉师范学院”(1984年后才改今名)学生的校徽,表示如果母校需要,可以捐出。博物馆负责人高兴地马上接受了晏教授的捐赠,并按晏教授的要求,在大家的掌声中,请学生志愿者将自己的新“湖北大学”的学生校徽,别在晏教授的胸前。

晏教授还应邀在母校博物馆留言簿上题词“广集博收,叹为观止”,表达了对其成果的肯定和今后的希望,还表示,现在国家鼓励各地办博物馆,因为我国有世界最为悠久的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历史和典籍记载,完全有条件办成世界领先的博物馆,如果母校和其他地区或单位有意,晏教授将全力支持。

新华网报道: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 挖掘民间口哨艺术

作者:李舒、张婷婷  出处:新华网   日期:2006-08-22 11:10:02 【阅读 925 次】 

 

 

  8月17日至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口哨艺术人士相聚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40多位民间艺人各展所长,用口哨演奏了优美的乐曲。

 

  流行组合“彝人制造”在吹奏了有口哨元素的曲子后说:“口哨也是艺术,和歌曲相比,只是演奏形式不同,但也声情并茂,有情绪、有内容。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口哨不能够轻易地丢失了。”

 

  68岁的蒙古族老人戴鑫英吹了50多年的口哨,他说:“吹口哨可以使人年轻。我吹的口哨融合了蒙古人的泛音、混音。”

 

  出席论坛的口哨艺术人士认为,口哨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我们有义务将其大力发扬光大。

 

  前来参加论坛的指挥家董翔称:“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口哨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文化沉淀,口哨就是几千年文化沉淀的一个表现,必须保护。”

 

  作曲家徐磊在电视剧《陈赓大将》片尾曲《在路上》中加入了口哨的元素,“可以用这种形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且会让人觉得很乐观、很轻松又有憧憬的意味。”徐磊说。

 

  长期从事口哨历史文化研究的江汉大学教师晏鸿鸣认为,口哨在我国古代称“啸”,虽然在世界上作为听觉示意手段广泛存在,但在我国具有最为光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东西湖区人民政府网站:万人聚会东西湖“文化 踏青 寻宝”活动

 

 

文章来源: 东西湖区委宣传部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2012-03-24 15:43:07

字体显示:【大】【中】【小】

 

 

 

 

 

刘醒龙在文化名人工作室现场题字  张雷 摄

 

荆楚文化沙龙现场   张雷 摄

   3月24日,掀起盖头的东西湖乡村休闲游启动仪式暨柏泉茅庙集文化赶集会人气火爆,荆楚文化名宿刘醒龙、成君忆与江城万余名文学、诗词爱好者及普通市民齐聚在这里,共同开启东西湖“文化 踏青 寻宝”之旅。
    清晨的茅庙集,宫灯高悬,彩旗飘扬,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上午九时30分,随着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竞相绽放,2012东西湖乡村休闲游启动仪式暨柏泉茅庙集文化赶集会正式启动。
    活动当日,首期荆楚文化沙龙的开启引人注目。刘醒龙、成君忆等文化名人,张善平、程生达等书画大师,涂怀珵、晏鸿鸣等诗词楹联名家济济一堂,品谈柏泉历史、文化,即兴赋诗赏词,现场挥毫泼墨。不一会,“柏泉文化开新宇,茅庙沙龙聚俊才”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便新鲜出炉,并以书画的形式展出,同时预留展板供作者“即兴创作”,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诗美柏泉妙,骨傲茅山高。”刘醒龙现场为柏泉作诗一首。成君忆则阐发了对文化建设的见解:“文化是人们对土地的热爱,文化建设体现在培养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特意从武昌赶来这里的传统诗词爱好者张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能与心中仰慕的文化名人面对面,思想的火花在这里自由碰撞,别有一番愉悦和收获。
    今天的文化沙龙上还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东西湖区柏泉办事处负责人现场宣布,由该办事处出资租借茅庙集紧俏的十间临街门面,无偿提供给荆楚文化名人作为工作室,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和作品展示。
    今天的天气也格外给力,一扫往日阴雨连绵,阳光明媚,这给喜好踏青郊游的武汉市民带来了极大的兴致。人们或欣赏充满荆楚古韵的民居,或品尝别具风味的柏泉红鱼、干鲇鱼、板鸭、虾鲊等农家野味,或驻足武汉市说唱团的精彩演出,或“寻访”神奇的亿年鳞木化石,或流连千年古井,或问禅景德古寺,或止步天主教堂,或到府河外滩插柳放鸢,或登玉屏之巅采茶品茗,或往田间超市采瓜摘果,或观东西湖美景摄影展、或寻柳采摘,在民间艺人的作品中“淘宝”,全都沉醉在了“返璞归仙界,相约至农家”的诗情画意中。
    首度来访的国内知名作家刘醒龙、成君忆对此颇有感触,东西湖不仅历史文化深厚,而且观光资源丰富,是湖北少有的踏青郊游休闲圣地。
    据悉,本次活动由东西湖区委、区人民政府主办,以荆楚文化沙龙为特色,结合民间寻宝,开辟“文化?踏青?寻宝”之旅,首次将柏泉文物遗迹、自然景点和名家诗词“打包”向广大市民推出,旨在打造具有东西湖特色的“一日游”线路,探索一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建设繁荣文化强区的新路子。

新闻链接
   

    2012年东西湖区乡村休闲游启动仪式暨柏泉茅庙集文化赶集会共分为文化之旅、踏青之旅和寻宝之旅三大板块。
文化之旅重点突出文化展播。由省、市、区文联、书法画(家)协会邀请著名文化名人相聚柏泉,探讨柏泉历史文化,并以文学、书画、诗词等形式留墨柏泉;邀请了省、市、区诗词协会会员及诗词爱好者参与以柏泉自然人文景观为题材的诗词创作;邀请了省、市、区摄影协会开展最美东西湖摄影比赛;安排文化名人现场签名售书。同时邀请武汉市说唱团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踏青之旅重点突出踏青访春。柏泉地处东西湖西北近郊,南临汉口,北依府河,东与天河机场隔河相望,自然环境秀美,万亩山岗林地高低起伏,堪称“汉口天然森林公园”;4万亩府河湿地环绕南部平原,再现天然大草原景观。在东西湖大堤外的府河外滩,游客在广袤的外滩草原上开展插柳、挖野菜、烧烤、放风筝、越野等户外活动,观赏了野生国家保护动物;在柏泉都市农业园,游客采摘兆丰有机草莓、吉农有机蔬菜、购买现代蔬菜花卉种苗;在柏泉玉屏山茶场,游客上山采茶,参观制茶工艺,将自己采的茶加工成成茶,取柏泉古井天然矿泉水烧水泡茶,品尝现炒明前茶;在茅庙古集,游客们采购东西湖区柏泉的特色食品。
寻宝之旅重点突出寻宝探秘。探寻亿年鳞木化石、千年古井、千年景德寺、百年天主教堂等古迹,展示柏泉悠久历史人文。柏泉历史上系盘龙城的姊妹城(古商业中心),现存13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溯历史可至5000多年前,明代兵部尚书张京、辛亥革命元勋孙武皆、国民党爱国将领陶涤亚、“汉口地产大王”刘歆生、著名哲学家张世英、著名音乐家周小燕等诞生于此,流传有禹王植柏、金台弘法、瓠子山的传奇、黄巢系马桩等众多美丽的历史传说,为东西湖文脉所在。

出席文化名人
刘醒龙:湖北黄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成君忆:中国管理文学的开创者,原亚太人力资源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代表作:《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
张善平:湖北省美术协会副主席,原武汉市美术协会主席。
程生达:著名花鸟画家,原武汉市美术协会副主席。
涂怀珵: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原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晏鸿鸣:武汉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江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2010年【第十届】全国古汉语会议在西南大学召开

非常荣幸可以听到继去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之后又一次学术盛宴。郭锡良先生本来安排出席此次会议,但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略有遗憾。本文转自http://wxs.swu.edu.cn/bslt/luntankuaixun/20101023/616.html

第一组
时间: 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楼会议室
主持人:张文国(山东师范大学),管锡华(四川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沈祖春:试论明州本《集韵》在《集韵》收字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西南大学文献所)
2、曹强:江有诰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3、贾爱媛:连绵词演变考论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4、连登岗: 论古汉语书面语整体词及其分化 (南通大学文学院)
5、林松:《盐铁论》时间副词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
第二节(16:20—17:50)
6、李春玲:试论兼词与合音词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7、王贵元:
8、刘君敬:胳膊、肩膀与翅膀——试析“髆”“膊”“膀”的历时变化 (南京大学文学院)
9、罗荣华 李军:位移动词“至、到、达”与主观大量    (宜春学院文传学院)
10、邓飞:甲骨卜辞“今来+干支类”时间指称再论    (西南大学文献所)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楼会议室
主持人:毛远明(西南大学),连登岗(南通大学)
第一节(8:30—10:00)
1、钱慧真:《尚书·尧典》“庸违”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汪大明:《客座赘语》记录的明代南京方言    (皖西学院中文系)
3、肖娅曼:“是”与“亨”“武”“辟”的浑沌性与分化——“浑沌语言观与分化发展观”的词汇学研究    (四川大学中文系)
4、姚尧:略论雅言词词汇化的特殊性    (复旦大学古籍所)
5、董宪臣:“难为”的词汇化   (西南大学文学院)
第二节(10:20—11:50)
1、李明晓:试析魏晋简牍中的服装量词“两”、“量”、“要”、“立”   (西南大学文献所)
2、袁海林: 古汉语名词词义引申的义素分析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3、张文国:先秦汉语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4、赵岩:简帛典籍异文中的常用词演变现象    (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5、赵立伟:“坐帨手”还是“坐捝手”? ——对《仪礼?乡饮酒》一处异文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聊城大学文学院)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楼会议室
主持人: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姚尧(复旦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管锡华:《史记》词语古今译注辨正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毛远明: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的时代特征 (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
3、王卫峰   黄潇潇:《本草纲目》释名发微   (苏州大学文学院)
4、许巧云:“早是”的语义、用法新探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
 
第二组
时间: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6
主持人:孙玉文(北京大学),梁银峰(复旦大学中文系)
第一节(14:30—16:00)
1、陈练军: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演变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唐贤清: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副词+否定词”现象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
3、崔立斌:《孟子》“之”字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4、段观宋:《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校补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
5、程亚恒:语言现象的扩张与遏制——以中古汉语“见AV”式被动句为例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节(16:20—17:50)
6、王兴全:把/将+NP+来+VP:近代汉语中一类被忽视了的处置结构形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7、马贝加:“与”的被动、处置和致使三种功能的来源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8、钱宗武:今文《尚书》兼语句的结构形式及主动词的语义类型——兼论汉语兼语句的发展序列   (扬州大学文学院)
9、邵文利 杜丽荣: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校改后仍存问题举隅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教育学院汉语系)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6
   主持人:崔立斌(北京师范大学),李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第一节(8:30—10:00)
1、王金芳:《诗经》语气副词考察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2、孙玉文:上古汉语音变构词中的特指构词   (北京大学中文系)
3、王魁伟:标点:文言文的尴尬》校议    (辽宁大学中文系)
4、梁银峰:论汉语系词“是”的形成机制   (复旦大学中文系)
5、陈荣杰:《礼汉简异文释》字词考释订补    (西南大学文献所)
第二节(10:20—11:50)
6、徐时仪:指代词“这”来源考补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7、张先坦:从《读书杂志》看王念孙词性观念的表现方式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8、姚振武:上古汉语名量词称量特征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张其昀:《广雅疏证》对于古籍训诂谬误的纠正   (扬州大学文学院)
  10、范常喜:上古齐鲁方言词新证五则   (中山大学国际学院)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6
主持人:钱宗武(扬州大学),唐贤清(湖南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李润:论“相+动词+宾语”结构与“相”的词性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
2、张家合:程度副词“有些”“有点”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张文:古汉语述宾结构考察——以《论语》为例    (北京大学中文系)
4、张志华: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三组
时间: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7
主持人:李佐丰(中国传媒大学),袁本良(贵州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蔡英杰:释“離”     (云南大学中文系)
2、何 亮:《外台秘要方》中的量词    (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
3、武振玉: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   (吉林大学文学院)
4、刘敬林:“取”字“助词”“词缀”说献疑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5、赵平安:
第二节(16:20—17:50)
6、王天佑:连词“与其”词汇化的过程及动因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7、任燕平:古代汉语“之”字结构的进一步解释   (浙江嘉兴学院文学院)
8、马梅玉:单音动词后“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 (南京大学中文系)
9、舒韶雄:《搜神记》校释札记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语言学教研室)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7
主持人:赵平安(清华大学),武振玉(吉林大学)
第一节(8:30—10:00)
1、谭耀炬:“者”字分工完成的时间   (浙江财经学院文学院)
2、王军:古汉语工具范畴和处置式关系研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李佐丰:上古汉语的名量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4、许仰民:论《金瓶梅词话》副词“已”的语法意义及其之嬗变(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5、李发:甲骨文中的“微”及其地望考     (西南大学文献所)
第二节(10:20—11:50)
6、尹世英:从《老子》的“吾”“我”共存看其哲学思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7、喻遂生:甲骨文三宾语句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8、袁本良:古汉语句法变换的再讨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9、张明莹:《史记》的“(N)V为O”结构及其相关句型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夏先培:汉乐府《上邪》解读商兑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7
主持人:蔡英杰(云南大学),夏先培(长沙理工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张延俊:近古汉语中的“因”字被动式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周崇谦:古汉语无标志被动句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3、邓统湘:《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型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郑继娥:商周甲金语言对比研究之一:乙类祭祀动词的语法特点对比   (湛江师院人文学院)
 
第四组
 
时间: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楼,新诗所会议室
主持人:宋亚云(北京大学),傅惠均(浙江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 方平权:关于“非能水也”的结构与意义问题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2. 富金壁: 《离骚》二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3. 葛佳才:试说否定词前“都”类极性词的副词次类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4. 雷冬平:功能词“所”的脱落与汉语词汇化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二节(16:20—17:50)
5.李宗江:句法结构式从哪里来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基础部)
6.梁冬青:出土文献“是是”句三议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7.刘子瑜:古汉语“以”字结构是否处置式的再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
8. 马立春 徐雯雯:《左传》与《三国志》连动句历时比较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楼,新诗所会议室
主持人:刘子瑜(北京大学),晏鸿鸣(江汉大学)
第一节(8:30—10:00)
1.宋亚云:汉语单音节名动转形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
2.王 硕:近代汉语程度副词黏着现象试析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3.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4.王卫峰 黄潇潇:《本草纲目》释名发微  (苏州大学文学院)
5.白小丽、邓章应:殷商甲骨文初造字造字机制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第二节(10:20—11:50)
6. 张 觉:古汉语研究应注意背景材料的利用——以《论语》第一章的理解为例 ( ?)
       7. 萧红:六世纪汉语疑问代词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初探   (武汉大学文学院)
8.颜力涛:汉语“被”字、“把”字套用与连用现象的历时考察——兼及其语法化的历程和欧化句式的影响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9.张 艳:论使动用法和动补结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
 10.白俊奎:渝东南方言土语的古音及区域色彩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楼,新诗所会议室
主持人:苏宝荣(河北师范大学),富金壁(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 晏鸿鸣:古汉语三题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2. 张在云:特殊形式的古汉语判断句 / 读书质疑三则   (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3. 傅惠均:明清汉语特指诘问句的否定方式及类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4.张显成:简帛动量词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