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十届】全国古汉语会议在西南大学召开

非常荣幸可以听到继去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之后又一次学术盛宴。郭锡良先生本来安排出席此次会议,但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略有遗憾。本文转自http://wxs.swu.edu.cn/bslt/luntankuaixun/20101023/616.html

第一组
时间: 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楼会议室
主持人:张文国(山东师范大学),管锡华(四川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沈祖春:试论明州本《集韵》在《集韵》收字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西南大学文献所)
2、曹强:江有诰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3、贾爱媛:连绵词演变考论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4、连登岗: 论古汉语书面语整体词及其分化 (南通大学文学院)
5、林松:《盐铁论》时间副词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
第二节(16:20—17:50)
6、李春玲:试论兼词与合音词    (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7、王贵元:
8、刘君敬:胳膊、肩膀与翅膀——试析“髆”“膊”“膀”的历时变化 (南京大学文学院)
9、罗荣华 李军:位移动词“至、到、达”与主观大量    (宜春学院文传学院)
10、邓飞:甲骨卜辞“今来+干支类”时间指称再论    (西南大学文献所)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楼会议室
主持人:毛远明(西南大学),连登岗(南通大学)
第一节(8:30—10:00)
1、钱慧真:《尚书·尧典》“庸违”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汪大明:《客座赘语》记录的明代南京方言    (皖西学院中文系)
3、肖娅曼:“是”与“亨”“武”“辟”的浑沌性与分化——“浑沌语言观与分化发展观”的词汇学研究    (四川大学中文系)
4、姚尧:略论雅言词词汇化的特殊性    (复旦大学古籍所)
5、董宪臣:“难为”的词汇化   (西南大学文学院)
第二节(10:20—11:50)
1、李明晓:试析魏晋简牍中的服装量词“两”、“量”、“要”、“立”   (西南大学文献所)
2、袁海林: 古汉语名词词义引申的义素分析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3、张文国:先秦汉语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4、赵岩:简帛典籍异文中的常用词演变现象    (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5、赵立伟:“坐帨手”还是“坐捝手”? ——对《仪礼?乡饮酒》一处异文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聊城大学文学院)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楼会议室
主持人: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姚尧(复旦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管锡华:《史记》词语古今译注辨正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毛远明: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的时代特征 (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
3、王卫峰   黄潇潇:《本草纲目》释名发微   (苏州大学文学院)
4、许巧云:“早是”的语义、用法新探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
 
第二组
时间: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6
主持人:孙玉文(北京大学),梁银峰(复旦大学中文系)
第一节(14:30—16:00)
1、陈练军: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演变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唐贤清:东汉三国汉译佛经“副词+否定词”现象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
3、崔立斌:《孟子》“之”字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4、段观宋:《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校补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
5、程亚恒:语言现象的扩张与遏制——以中古汉语“见AV”式被动句为例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节(16:20—17:50)
6、王兴全:把/将+NP+来+VP:近代汉语中一类被忽视了的处置结构形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7、马贝加:“与”的被动、处置和致使三种功能的来源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8、钱宗武:今文《尚书》兼语句的结构形式及主动词的语义类型——兼论汉语兼语句的发展序列   (扬州大学文学院)
9、邵文利 杜丽荣: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校改后仍存问题举隅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教育学院汉语系)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6
   主持人:崔立斌(北京师范大学),李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第一节(8:30—10:00)
1、王金芳:《诗经》语气副词考察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2、孙玉文:上古汉语音变构词中的特指构词   (北京大学中文系)
3、王魁伟:标点:文言文的尴尬》校议    (辽宁大学中文系)
4、梁银峰:论汉语系词“是”的形成机制   (复旦大学中文系)
5、陈荣杰:《礼汉简异文释》字词考释订补    (西南大学文献所)
第二节(10:20—11:50)
6、徐时仪:指代词“这”来源考补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
7、张先坦:从《读书杂志》看王念孙词性观念的表现方式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8、姚振武:上古汉语名量词称量特征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张其昀:《广雅疏证》对于古籍训诂谬误的纠正   (扬州大学文学院)
  10、范常喜:上古齐鲁方言词新证五则   (中山大学国际学院)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6
主持人:钱宗武(扬州大学),唐贤清(湖南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李润:论“相+动词+宾语”结构与“相”的词性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
2、张家合:程度副词“有些”“有点”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张文:古汉语述宾结构考察——以《论语》为例    (北京大学中文系)
4、张志华: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三组
时间: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7
主持人:李佐丰(中国传媒大学),袁本良(贵州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蔡英杰:释“離”     (云南大学中文系)
2、何 亮:《外台秘要方》中的量词    (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
3、武振玉: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   (吉林大学文学院)
4、刘敬林:“取”字“助词”“词缀”说献疑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5、赵平安:
第二节(16:20—17:50)
6、王天佑:连词“与其”词汇化的过程及动因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7、任燕平:古代汉语“之”字结构的进一步解释   (浙江嘉兴学院文学院)
8、马梅玉:单音动词后“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 (南京大学中文系)
9、舒韶雄:《搜神记》校释札记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语言学教研室)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7
主持人:赵平安(清华大学),武振玉(吉林大学)
第一节(8:30—10:00)
1、谭耀炬:“者”字分工完成的时间   (浙江财经学院文学院)
2、王军:古汉语工具范畴和处置式关系研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李佐丰:上古汉语的名量词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4、许仰民:论《金瓶梅词话》副词“已”的语法意义及其之嬗变(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5、李发:甲骨文中的“微”及其地望考     (西南大学文献所)
第二节(10:20—11:50)
6、尹世英:从《老子》的“吾”“我”共存看其哲学思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7、喻遂生:甲骨文三宾语句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8、袁本良:古汉语句法变换的再讨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9、张明莹:《史记》的“(N)V为O”结构及其相关句型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夏先培:汉乐府《上邪》解读商兑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1楼,留学生教室107
主持人:蔡英杰(云南大学),夏先培(长沙理工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张延俊:近古汉语中的“因”字被动式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2、周崇谦:古汉语无标志被动句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3、邓统湘:《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型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郑继娥:商周甲金语言对比研究之一:乙类祭祀动词的语法特点对比   (湛江师院人文学院)
 
第四组
 
时间:10月30日14:30—17: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楼,新诗所会议室
主持人:宋亚云(北京大学),傅惠均(浙江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 方平权:关于“非能水也”的结构与意义问题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2. 富金壁: 《离骚》二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3. 葛佳才:试说否定词前“都”类极性词的副词次类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4. 雷冬平:功能词“所”的脱落与汉语词汇化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二节(16:20—17:50)
5.李宗江:句法结构式从哪里来     (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基础部)
6.梁冬青:出土文献“是是”句三议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7.刘子瑜:古汉语“以”字结构是否处置式的再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
8. 马立春 徐雯雯:《左传》与《三国志》连动句历时比较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时间:10月31日8:30—11:5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楼,新诗所会议室
主持人:刘子瑜(北京大学),晏鸿鸣(江汉大学)
第一节(8:30—10:00)
1.宋亚云:汉语单音节名动转形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
2.王 硕:近代汉语程度副词黏着现象试析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3.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4.王卫峰 黄潇潇:《本草纲目》释名发微  (苏州大学文学院)
5.白小丽、邓章应:殷商甲骨文初造字造字机制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第二节(10:20—11:50)
6. 张 觉:古汉语研究应注意背景材料的利用——以《论语》第一章的理解为例 ( ?)
       7. 萧红:六世纪汉语疑问代词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初探   (武汉大学文学院)
8.颜力涛:汉语“被”字、“把”字套用与连用现象的历时考察——兼及其语法化的历程和欧化句式的影响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9.张 艳:论使动用法和动补结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
 10.白俊奎:渝东南方言土语的古音及区域色彩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时间:10月31日14:30—16:00
地点: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楼,新诗所会议室
主持人:苏宝荣(河北师范大学),富金壁(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一节(14:30—16:00)
1. 晏鸿鸣:古汉语三题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2. 张在云:特殊形式的古汉语判断句 / 读书质疑三则   (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3. 傅惠均:明清汉语特指诘问句的否定方式及类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4.张显成:简帛动量词研究   (西南大学文献所)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