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以啸乐(口哨音乐)宣传抗战的依据和启示

(本文为参加“武汉抗战与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这里删去了上面出现过的内容。又见《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255-260页)

 

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于1946年5月12日至10月4日,在上海《申报》发表宣传抗战胜利的系列漫画《三毛从军记》,不但开创了漫画宣传抗战的新篇章,而且恢复了中断八年之久的三毛漫画创作,开启了以后多题材的三毛漫画系列等,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其中一组漫画是表现三毛杀敌立功的(188):画中三毛独自一人身穿军装(从下面看应该带着枪)遭遇两名全副武装的日本鬼子兵。敌强我弱,三毛机灵地隐藏进田间的秸秆垛中。在敌人抽烟休息警惕性降低的时候突然开火,一枪打死两名鬼子兵。扛着缴获的两支三八枪,挂着两个钢盔等战利品凯旋,三毛不禁吹奏起啸乐(口哨音乐)《义勇军进行曲》。

断定图中三毛是吹奏啸乐(口哨音乐),是因为图中三毛是撅着嘴演奏乐曲(张先生一般用飘出曲谱表现,同《水杯的妙用》中用小棒敲击水杯演奏乐曲),而非张着嘴唱歌(或戏,张先生一般用飘出词表现。《小小风波》两种都有,可资比较)。

 

一、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依据

张先生让图中三毛用啸乐宣传抗战,笔者认为不是匠心独运的发明,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依据,而且对我们今天加强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有着不容低估的启示意义。

 

1、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据

啸由摹声发展为示意,虽不够明晰,但方便简明,其历史比语言还早,并很早就有示警和抗敌图存的作用。

《山海经》(传汉刘歆撰,可能仅是整理。主体虽形成于战国时期,部分甚至汉代增补,但史源很早)有西王母善啸的记载,以下可以帮助理解:《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 ,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尔雅.释兽》“狒狒”,晋郭璞注:“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没有“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的问题。梁顾野王《玉篇》:“ ,兽。如犬,人面,见人即笑。”诸文中“见人则笑”不好理解。《文选.左思.三都赋》:“其上则猿父哀吟, 子长啸。”刘逵注:“ 子,猿类。猿身人面,见人啸。”说明“笑”可能是“啸”的同音讹字。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唐徐坚等《初学记》卷八河南道“事对”之“山都”条引《异物志》文同):“庐陵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啸相唤。常在幽昧之中,似魑魅鬼物。”“见人便走”,符合人类的发展危害野生动物生存的一般状况,是可信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它们见人则笑应该困难,只能是“啸”。“啸”的功能则是“相唤”(作用应该是发出危险警报)。刘义庆《幽明录》:“东昌县(三国吴置,故治在今江西省泰和县西)山有物,形如人,长四五尺,裸身。发长五六寸。常在高山岩石间住。喑哑作声,而不成语,能啸相呼。常隐于幽昧之间,不可恒见。有人伐木,宿于山中。至夜眠后,此物抱子从涧中发石取虾蟹,就人火边,烧炙以食儿。时人有未眠者,密相觉语,齐起共突击。便走,而遗其子,声如人啼也。此物使男女群共引石击人,趣得然后止。”“形如人”且知道利用火熟食,似乎已介人、猿之间,还没有语言,依然以“啸相呼”。“啸相呼”除了发出危险警报,在“群共引石击人”中,应该也能发挥作用。由此可知,啸在语言之先,并已有抗敌图存的作用。

《后汉书》开始记载了士人写自己啸和异族啸。《隗嚣传》所录王遵《喻牛邯书》:“前计抑绝,后策不从,所以吟啸扼腕,垂涕登车。”王遵生西汉末年,父为上郡太守,少豪侠,有才辩。初为隗嚣部将,后归光武。因长期生活在西北军中,似有军旅和异族影响,仍与抗敌有关。《西羌传·论》:“羌戎……永初之间,群种蜂起……结盟诅,招引山豪,转相啸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50)这是正史最早记载异族以啸召唤,聚集造反的语例(后成语“啸聚山林”由此演出)。

晋刘琨《扶风歌》“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408)曾写自己作啸向部队发号令。刘义庆《世说新语》(《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佩文韵府》等引有刘琨清啸退敌解围的事迹,(353)其文愈后反详,不合史实和情理,应该只是二者的偶合(笔者有专文讨论)。

《南齐书·魏虏传》:时北军诸路皆会,众号百万,“吹唇沸地”,(《资治通鉴·一四一·齐建武四年》(4413)因之),军人多善啸,说明啸与抗敌关系密切。

岳飞著名的《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虽然为写作时抒情,但肯定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描述的抗敌有关。《满江红》始见于明中叶,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夏承焘《岳飞满江红词考辩》(《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疑伪托。郭光《岳飞的满江红是赝品吗》(489-501)力驳辩其真。郭光(520)认为岳飞绍兴三年九月“在江州作《满江红》词”。皮明庥等则认为岳飞绍兴五年,任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后,除北伐去襄阳和东援淮西,多数时间坐镇鄂州。(185):“岳飞的事迹和传说在江城源远流长。在这里,岳飞种树于洪山(山在武昌区)的传说和蛇山岳飞亭的修建,特别是今武昌区委机关发掘石碑表明,此处即为岳飞帅府。”(184)“著名的《满江红》一词即成于鄂州。”岳飞另有《登黄鹤楼有感调寄【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与此篇为同一时期和风格的作品,可为参照。按后者观点,此篇就不但与抗敌,而且与武汉相关了。

 

2、现实生活的文化依据

(1)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八年抗战宣传生活依据

抗战之前,张先生通过三毛,主要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张先生1937年在上海与叶浅予先生一起成立了“抗战漫画宣传队”,任副领队。日本侵略军于1937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以后分兵逼近南京。国民党及其政府各部门及经济中心、群众社团多移至武汉。南京、徐州失守后,武汉成为日本侵略军的下一个战略目标,武汉会战拉开序幕。张先生带队辗转苏、鄂、徽、浙、赣、闽、粤、桂,沿途用漫画宣传抗战。11月随队撤退到武汉,曾画有七幅组画,促进武汉的抗战宣传。其漫画宣传队后隶属1938年4月1日在武昌昙华林成立,由郭沫若先生任厅长、范寿康任副厅长、阳翰笙为主任秘书的国民革命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在桂林该宣传队分为两支,张先生率领一支奔赴战地。1941年该队被解散后,张先生又在上饶战区成立了新的漫画宣传队,并任队长。直到抗战胜利,才由广东返回上海。

《三毛从军记》让三毛也投身抗日前线,反映全民抗战生活。虽然创作发表于抗战胜利后,但其抗战生活的体验,应该有八年抗战宣传的生活积累。系列漫画发表后,1947年大鹏书报社即出版三册合订本,以后长盛不衰,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漫画形象。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汇聚名角,将这一著作搬上银幕,好评如潮。这一切,没有现实生活的积累是不可能的。张先生以啸乐宣传抗战,从历史和现实生活看,肯定也是当时全民抗战生活真实反映。

(2)都市底层人民的生活依据

张先生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一个底层教师家庭。虽然在海盐高小陆寅生老师的教导下,很早就在学校和县城有了名气,但后来为生活所迫,当过学徒,甚至连画纸都买不起;后来,在上海专业创作,靠给报刊投稿生活,贫困艰辛:对都市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了解。他将啸乐运用到三毛立功凯旋上,也反映了这一点。

三毛是以流浪儿为背景基础的儿童形象,其从军后,得到以抗敌为任的军旅生活的强化,其以啸乐庆贺凯旋也是非常贴切和生动、自然的。

 

二、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启示意义

1、历史的启示意义

19世纪后期,扩音技术发展以后,给啸艺(口哨艺术)解除了发展的束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美国后来居上,十九世纪即已开始公开演奏、出版录音产品,后又兴办学校,建博物馆,举办音乐节和34届世界大赛。

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日本也办有培训班,获得34届世界大赛五项冠军,今年成功举办第35届国际口哨大赛。英国去年流行金曲比较靠前即有口哨曲。但一般仍然没有被承认为正统艺术。

啸方便易行,因而群众基础广泛;加上音域较宽,从(G)c到c4(e4)近五个八度,声音流畅,转调变奏容易:是极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大众艺术类型。

《三毛从军记》以啸乐宣传抗战,反映张先生敏锐地抓住了啸乐的特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2、现实的启示意义

我国有世界无与伦比的三千年以上有典籍可证的啸艺(口哨艺术)的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现又在理论研究、建立组织、演奏实绩和水平和培训准备等多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只要我们像张先生一样,重视这一艺术和作用,给予必要的支持,继续努力,完全可能、而且应该成为世界啸(口哨)艺的中心。为发展该艺术,进而丰富艺术类型、开发人体潜能、构建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做出重大贡献。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