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成公绥《啸赋》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21-135页。

【介绍】

成公绥(公元231-273年):字子安,晋东郡白马人。自幼聪慧,博涉经传。口吃而好音律。性恬淡,家贫自安。由张华推荐,征为博士。历任章安(在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一百一时十五里灵江北岸章安镇)令、中书郎等,《晋书》有传。擅长辞赋,严可均《全晋文》载有二十五(含残)篇。《啸赋》为其代表作,被选入《文选》。文集失传,明张溥辑有《成子安集》。

【原文】

(为便以下讨论,特按韵句编号。编号形态和字体不同是为了区别不同时期文本的需要,详下)

(1)逸群公子,体奇好异,(2)傲世忘荣,绝弃人事。3睎高慕古,长想远思。4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5)于是延友生,集同好,(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7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8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9)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10于时曜灵俄景,流光濛汜,11逍遥携手,踯跦步趾。(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13)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14)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15)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16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17)良(《太平御览》(1815)、《艺文类聚》(354)作“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18]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19]近取诸身,役心御气。[20]动唇有曲,发口成音。[21]触类感物,因歌随吟。22大而不洿,细而不沉。[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25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27唱引万变,曲用无方。28和乐怡怿,悲伤摧藏。29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30徐婉约而优遊,纷繁鹜而激扬。31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32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33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34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35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36或冉弱而柔扰,或澎濞而奔壮。37横鬱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38逸气奋湧,缤纷交错。[39]列列飚扬,啾啾响作。[40]奏边(《艺文类聚》作“胡”(354))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41]又似鸿雁之将(《艺文类聚》作“扬”(354))雏,群鸣号乎沙漠。[42]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43]应物无穷,机发响速。44怫鬱衝流,参谭云属。45若离若合,将绝复续。46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47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48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49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50若乃遊崇岗,陵景山。51临岩侧,望流川。52坐磐石,漱清泉。53籍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婵娟。[54]乃吟詠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55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5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57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58众声繁奏,若笳若箫。59磞硠震隐,訇磕聊曹。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61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62音韵不恒,曲无定制。63行而不止,流而不滞。64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65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66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67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68于时緜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69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70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71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72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注释】

(1)逸群:犹出类拔萃。公子:本义为公爵之子,后指有地位的人。体:义同好,取法。(2)人事:指世俗要务。3睎:同慕,仰慕。长想远思:思念古代的淳朴。4登箕山以抗节:用许由隐居典。浮沧海以游志:用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典,泛指逍遥游玩。(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讲求生命和道德的奥妙。7愍:哀。狭世路之阨僻:认为世人行为狭隘、怪癖。8仰天衢而高蹈:只有隐逸是正道。天衢:天街。(9)邈:远离。姱(kuā):奢侈。遗身:遗忘本身。10曜灵:太阳。俄景:斜影。流光濛汜:太阳入土前发出微弱的光芒。濛汜:传说中太阳入土的地方。11踯跦:小步貌。(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从唇、齿间发出美妙、悲伤等乐音。(13)响抑扬而潜转:声音可大可小转换无形。气冲郁而熛起:突然增强有如喷火。熛:飞火。(14)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五音错杂协调。(15)泰清:天空。(17)良:确实。《太平御览》(1815)、《艺文类聚》(354)作“谅”,义同。丝竹:指乐器。拟:比。[18]声不假器,用不借物:发声不需要借助器具。[19]近取诸身:只需要自身器官。役心御气:用意念驾驭气息。[20]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将嘴唇打开(一个小孔)就能听见乐曲声。[21]触类感物,因歌随吟:随时有了感慨,就能奏出乐曲。22洿:滥,过分。细而不沉:小声不过于微弱。[23]清激切于笙竽:比笙竽声音明亮。优润和于瑟琴:比瑟琴连贯流畅。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神奇美妙得可以打动神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精细微妙到可以描述任何细微感情。25《激楚》:乐曲名。《北里》:古舞曲名。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典用《灵宝经》: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女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八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憭,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悕(xī悲)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27唱引万变,曲用无方:乐曲千变万化,表情不拘一家。方:常。28和乐怡怿:皆欢乐。悲伤摧藏:皆悲伤。29时幽散而将绝:有时声小到快消失。矫:举。30徐:慢。婉约而优遊:悠扬宛转。纷繁鹜:繁杂。31情既思而能反:能描写思念到解脱的感情。心虽哀而不伤:感情悲伤但不绝望。32揔:总的异体字。八音:古代金、石、丝、竹、瓠、土、革、木八种不同材质的乐器,后泛指所有乐器。至和:最高境界。荒:过分。33临远:看望远方。披文轩而骋望:打开雕花的窗子眺望。34喟:感叹。抃:欢喜。嘈:声。长引:悠长。憀亮:即嘹亮。35或舒肆而自反:有时由舒缓变快。复徘徊而复放:又从低沉变为昂扬。36冉弱、柔扰:皆柔弱、宛转。澎濞、奔壮:皆洪亮。37横:任意。鬱鸣:长鸣。滔涸:漫溢与干涸。冽:清。飘眇:朦胧。清昶:清亮。38逸气:奇妙的气息。[39]列列:风吹声。飚扬:同飘扬。啾啾:管乐声象声词。[40]奏边(《艺文类聚》作“胡”(354))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典用古诗:胡马思北风。[41]将:带领。[42]故:所以。[43]机发响速:像机关发作响声相连。44怫鬱:抑郁。衝流:冲出畅流。参谭:连续不断。云属:像云一样连续。46飞廉:风神。中谷:同谷中。47南箕动於穹苍:《春秋纬》:月失其行,离于箕者风。清飚:清风。49变阴阳之至和:使阴阳和谐。50陵:名词作谓语,登高。景山:大山。磐石:巨石。漱清泉:即饮清泉。53籍:靠。皋兰之猗靡:兰花的俏丽身影。荫脩竹之婵娟:用美好形象的竹子遮阴。[54]吟詠而发散:用啸奏起乐曲。声骆驿而响连:声音连续不断。骆驿:即络绎。55舒蓄思之悱愤:使愤懑得到抒发。奋久结之缠绵:使忧愁得到倾诉。[56]心涤荡而无累:能洗尽心中的烦闷。志离俗而飘然:可脱离世俗而超然。57假象、拟则:指模仿。金革:指钟鼓。陶匏:指埙、笙。58众声繁奏:演奏复杂的乐曲。若:像。59磞硠、震隐、訇磕:大声。聊曹:多言。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61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列子》:郑师文学琴于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师襄曰: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无以加之。张湛:商,金音,属秋;南吕,八月律。角,木音,属春;夹钟,二月律。羽,水音,属冬;黄钟,十一月律。徵,火音,属夏;蕤宾,五月律。熙蒸:热气上升。凋:凋谢,结束。谷风:春风。鸣条:寒风凄厉。62音韵:乐音。恒:恒定。定制:固定的模式。64发扬:即发出。芳气:美好的气息。65要妙:美好。流响:传播美名。激曜:声音急速。清厉:高而有力。《韶》:舜时名乐曲。《夏》:禹时名乐曲。咸池:尧时名乐曲。郑卫:指郑卫之音。68、69緜驹、虞公:春秋齐国善歌者。结舌:舌头不能动,指不敢唱歌。丧精:失神。王豹:春秋卫善歌者。宁子:《吕氏春秋》:宁戚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至关门。宁戚饭牛,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检手:不再击角歌。70钟期弃琴而改听:用楚钟子期听琴知音典。孔父忘味而不食:用《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典。71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用《尚书》典,夔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抃足:踏足,即舞蹈。来仪、拊翼:亦舞蹈。仪:有容仪。拊翼:拍打翅膀。

韵:异、事、思、志,之部。好、蹈、啸,幽部;奥、觉,觉部:对转。汜、趾、齿、起、徵、里、已、拟,之部。物、气,物部。音、吟、沉、琴、深、淫、阴,侵部。方、藏、慷、扬、伤、荒、望、亮、放、壮、昶,阳部。错、作、朔、漠,铎部。曲、速、属、续、谷、木、浊、俗,屋部。山、泉、娟、连、绵、然,元部;川,文部:旁转。匏、箫、曹、凋、条,幽部。制、滞、逝、厉、世、卫,月部。色、息、食、翼、极,职部。

【今译】

出类拔萃的世家子弟,喜追潮流的新奇特异。不屑于入俗的荣耀,同步于进身的阶梯。只羡慕远古的淳朴,探求自然的真谛。敢于上箕山效仿耻食周粟的伯夷,乐意泛沧海追随坚持真理的仲尼。因此邀请真挚的朋友,召集道合的同志。追求生命的价值,发扬道德的极致。同情世人皆不解,高兴我辈已先觉。人们挤在独木桥,我辈踏上阳关道。摒弃奢靡失自我,风流潇洒长声啸(吹口哨)。日影倾斜入了地,天空渐暗万物寂。亲密携手乐逍遥,缓慢散步兴致高。唇齿间发出美妙的乐音,欢乐悲伤你都可以尽兴。乐音抑扬顿挫可以过渡无形,气息喷涌奔流能够石破天惊。黄宫清角协调无比,商羽流徵配合默契。像白云漂游在九天,像长风吹拂到万里。乐曲奏毕乐音止息,无穷回味长留心底。这真是自然界的天籁,各种乐器无法比拟。奏乐不用乐器,表情无须工具。运用我们的器官,变换相应的气息。张口就有乐曲,出气即生旋律。既可抒发对事物的感受,也能伴随着歌曲的节奏。乐音大时不惹反感,小时不会遗憾。比笙竽清脆明亮,较琴瑟连贯流畅。奇妙得能够沟通神明,精细到足以描述心灵。没有《激楚》乐曲的刺耳,也无《北里》舞蹈的矫情。据传说大旱中作啸的姓音,呼唤来长空里降下的甘霖。乐曲千变万化,情感百种千家。既能欢天喜地,也擅悲痛哀伤。有时候细小到接近消失,转瞬间宏大到荡气回肠。一会儿柔和又舒展,有时候激情加纷繁。描写思念终能解脱,述说悲伤不致绝望。综合各乐器最美好的特点,纵情欢乐也不会过分响亮。至于登上高台眺望远方,打开华丽的窗子放开眼量。像高兴、感叹时抬起头,那气息绵长而又嘹亮。有时舒缓变跳荡,又能低沉变为昂扬。有时细弱如一线,转眼宏壮浪滔天。啸声任意抑或放,感情朦胧或明亮。激情化作奇气涌,五彩缤纷变无穷。忽如风声骤然起,又似簧管奏乐曲。这壁厢胡马思乡嘶北风,那儿里鸿雁领儿叫沙漠。因为能即兴演奏、述事描形,所以才召之即来、应时即景。艰涩中喷涌奔流,浓云般不绝驰骤。那乐音既像相离又像相合,这气息才将断绝却又连着。大风吹过长长的隧道,猛虎在山谷应和吼叫。高空风声呼啸,激起阵阵林涛。冲走水中的积滞,吹去地上之腐朽。使阴阳和谐,创美好民俗。探名山,访层峦。身边是险峻的悬崖,眼前乃大好的河山。坐在巨石上,捧起清泉饮。身边兰花香,头顶翠竹荫。用啸法演奏乐曲,声音和谐流畅。可抒发心中的烦闷,能排遣胸怀的忧伤。冲洗掉生活的阴霾,超脱出世俗的凡想。有时像金鼓奏鸣,有时像埙笙欢唱。演奏起复杂的乐曲,又好似胡笳和洞箫。声音可多可少,音量可大可小。吹徵调严寒时冰雪消融,奏羽声盛夏里大地霜冻。换商音阳春中秋雨绵绵,转角曲深秋树长出芽尖。声音富于变化,曲调不受局限。像春风吹拂不停,如流水奔腾前行。撮起嘴唇留缝,运用气息发声。乐音美妙且流畅,曲调激昂复清亮。真是宇宙的奇葩,实乃音乐的嘉话。超越《韶》、《夏》和《咸池》,岂止郑声和卫音?王豹闭口脸变色,緜驹结舌心吃惊。虞公停止歌唱,宁子推崇赞赏。钟知音不再听琴,孔圣人水米不进。走兽随乐音起舞,飞鸟伴曲调盘旋。由此知道啸声的奇妙,真是达到音乐的极限。

【析评】《啸赋》被认为是“擅长辞赋”的成公绥的代表作(《新辞源》),其文本却有《文选》传世本和《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辑录的三种。其间关系究竟如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三种中《文选》产生年代最早,其《啸赋》文(262上-264上)最长,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最早的文本,后二者是在其中摘录的,其实不然。《文选》五臣本的祖本是宋仁宗天圣四(1026)年平昌孟氏刻本,六臣本的祖本为宋神宗元祐九(1094)年秀州州学刻本,(640)李善注本最早的版本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1015)年和宋仁宗天圣九(1031)年国子监刻本:都在《太平御览》成书的太平兴国八(984)年之后,而根据下文的考证,其多出的内容,应该都是后人累增上去的。

同为类书,《艺文类聚》比《太平御览》时代早,《啸赋》的文章也略长,也容易让人们认为这是较早的文本,其实也并非实情。已有学者指出,包括《艺文类聚》在内的唐代前期一批文化典籍,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质量并不太高,(709-712)而且,其多出的内容,据下文考证,也应该是后人累增上去的。

这样看来,《太平御览》虽有删削前人作品的情况,但这里所录(1814-1815)(即上录文韵序号加()宋体者)虽然文章最短,却最具原始面貌,如果没有新的更为有力的证明,应该就是其原作。

全文虽仅10韵20句108字,但内容涉及演奏者的特点、发音部位、声音特点、艺术表现力及与其他乐器的比较,相对完整自足。《文选》李善注(263上)引晋·臧荣绪《晋书》虽称成公绥“辞赋壮(唐房玄龄等《晋书》作“甚”)丽”,但这是指气势而言,并非篇幅宏大。六朝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1355)成公绥传世写乐器的还有《琴赋》、《琵琶赋》,《琴赋》在《全晋文》中为7韵14句97字,其“遂创新声改旧用”应为两个耕、东旁转的四字句,误脱一字合成,即应为“遂创新声,囗改旧用”,与下面“君山献曲,伯牙奏弄”屋、东对转句相应。因此,应为8韵16句98字;《琵琶赋》在《全晋文》中为21韵42句189字,其“飞龙引舞,赵女骈罗”实为上面“飞龙列舞,赵女骈罗”的讹字重复,应去。故应为20韵40句181字:篇幅皆短小精悍,虽为后人辑佚,但没有证据能证明更长,可为佐证。

二、《艺文类聚》所录(354)在其后增加了12韵24句121字(即上录文韵序号加[]仿宋体者),超出原文一倍多,形成229字的规模。

认为其为后来增加的,有以下根据:

其一,用韵特点改变。《太平御览》录文除第(5)、(9)韵为幽部,(6)韵为觉部的合韵,其余都是之部字,用韵比较单纯、一致。而《艺文类聚》所多出的12韵中:第[18]、[19]韵为物(有认为“气”属“微”,则为合韵)部,[20]、[21]、[23]为侵部,[39]至[41]为铎部,[42]、[43]为屋部,[54]、[56]为元部字,皆为新出现的。赋体用韵换韵较常见,但两部分用韵变化较大,所用韵部也与上面明显不同。

其二,连词运用不同。句间连词前者仅“於是(5)、乃(9)”各一例,后者却有四种,除“乃[54]”以外,还有“是故[18]、又([41]、故能[42]”各一例,比较起来,不同的为多数。句中连词前者丰富,“之(6)、(17)、而(9)、(13)、於(12)、(14)”各两对,“於”与“乎”呼应(15)一次;后者则相对较少,仅“而”两对[54]、[56],“於”一对[23],“之”与“乎”呼应两次[40]、[41](且相对应):数量、配对及呼应出现的特点都不相同。

其三,对仗、平仄有异。前者对仗尚可,有6对(5)、(6)、(12)、(13)、(14)、(15)较好,占百分之六十,但平仄基本不协调;后者对仗较好的虽有7对[18]、[20]、[21]、[23]、[39]、[40]、[42],比例略有下降,但平仄基本协调。

其四,内容不一致。同一人的文章内容必然完整统一,而增加的部分虽整体出现,尚未出现矛盾不合,却出现了隔绝或重复之处,如:[18]“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是在(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的基础上发挥的;[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是在(17)“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基础上发挥的;而[3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则是在(2)“傲世忘荣,绝弃人事”和(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9)邈跨俗而遗身”的基础上发挥的:视为不同部分则犯重复,视为同一整体则彼此隔绝,并未成为一体。[54]“乃吟詠而发散”与(9)“乃慷慨而长啸”,语义基本相同。两部分不同的内容并不多。如果是同一作者创作出来的,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其五,《太平御览》编辑在《艺文类聚》之后,照录其文章是很容易的事。之所以不录其较长篇幅的文章,而要坚持自己较少篇幅的,笔者有理由认为,是因为有可以确认的较简的古本作依据。

其六,句式特点不同。《太平御览》所录六字句有7对,占70%,为绝对优势句式;四字句2对,占20%;三字句1对,占10%:为少数。《艺文类聚》所增四字句有7对,占近60%,为绝对优势句式;六字句5对,占约40%,为少数句式;没有三字句。

三、《文选》本增加的更多,达50韵100句555(即上面数字序号楷体者)字,(262上-264上)又超出前二者之和的一倍多,达到784字的规模。其增加的类型也更为丰富,不但有在后面增加的,也有在中间增加的。分析起来,上面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一,用韵特点改变。除沿用及与以上相同的以外,又新出现了阳部(27-37)、文元合韵(50-53、55)、月部(62-67)、职部(68-72)韵脚,且各自相对集中。

其二,连词运用不同。句间连词“或……或……(35、36)、若……若……(45、58)、若乃(33、50)”各两次,“於时(10)、於是(68)、将(4)、夫(57)、羌(66)、乃……盖……(72)”各一次,与上皆不同,差异明显。句中连词运用不同。新增部分配对中“而”达十六对(16、22、29-31、34-37、63-65、68-71),其次为“之”五对(25、49、53、55、72),“则(60、61)、於(26、46)”各两对,“以(4)、足以(24)”各一对。呼应中“之”与“而”四次(7-8、32、66),“而”与“之”(48)、“以”与“而”(33)、“与”与“乎”(67)、“於”与“乎”(47)各一次。与《太平御览》本中“於”与“乎”呼应相同仅出现一次,占八分之一;而《艺文类聚》新增部分仅有的、出现两次的呼应“之”与“乎”,这里根本没有:配对及呼应出现的特点都不相同。“而”前面所无,这里不但出现,而且量大、出现相对集中,有明显的使用习惯差异。

其三,对仗、平仄不同。新增部分几乎全部对仗,少有例外;平仄协调亦然。

其四,典故运用。新增有“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其解释以《灵宝经》姓音仰啸降洪水救炎旱最为贴切,并由此可以知道,“洪灾”应为“洪水”之讹,而《灵宝经》为葛洪(284-364)从孙葛巢甫所撰,时在成公绥(231-273)之后,成公绥应该不能运用后出著作的典故,由此可证此句所属后增部分非其所作。

其五,句式特点不同。《文选》所增六字句有25对,占50%,不同《艺文类聚》所增,为绝对优势句式。四字句14对,占26%,高于《太平御览》的20%。三字句3对,占6%,低于《太平御览》的10%。另有七字句7对、八字句1对,为《太平御览》和《艺文类聚》所无。

其六,内容不一致。

《文选》本增加3-4“睎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补充了演奏者坚持古代优秀传统和节操的内涵;增加10-11“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踯跦步趾”,补充了最佳演奏时间和条件;增加22“大而不洿,细而不沉”,补充了音量特点;增加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是补充表现其作用的巫道传统;增加49“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则是对其作用的补充;增加33“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50-53遊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磐石,漱清泉。籍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婵娟”,则是补充最佳演奏地点;增加66-72“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于时緜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补充对其超越一切乐曲(包括声乐)的夸大推崇式赞美:对整体是必要的丰富,但仍为原文所无,与原文的差异明显。

《文选》本增加7-8“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与原有(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9)邈跨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5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大致相同;增加62-64“音韵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止,流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与原有[20-21]“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42]-[43]“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大致相同;增加44“怫鬱衝流,参谭云属……47南箕动於穹苍”与原有(15)“飘游云於泰清,集长风乎万里”大致相同;增加34“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和54“乃吟詠而发散,声绎绎而响连”,与原有(9)“乃慷慨而长啸”大致相同:因而重复。

《文选》本增加16“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把后面所有对啸声的描述都变成了曲终后的追忆,并不恰当。此句理应后置,但大概因用韵与后面不合,所以没人敢动。在其后增加33-38“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扰,或澎濞而奔壮。横鬱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逸气奋湧,缤纷交错”应该是对演奏的描述,即与其矛盾。先增加32“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与原有(17)“谅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基本一致。后又增加57“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则与上面矛盾。

《文选》本增加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是依《列子·汤问》夸张描写琴技,对原有(14)“协黄宫於清角,杂商羽於流徵”的发挥。以五音牵合四季来表现其演奏表现力,却缺少了“黄宫”,难以尽善尽美。

《文选》本增加24-25“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27-31“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怿,悲伤摧藏。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遊,纷繁鹜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45-48“若离若合,将绝复续。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55“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59“崩硠震隐,訇磕聊曹”;65“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都只是对其特色和表现力的进一步叙述和描写。

将原文按整体布局、以类归纳的原则重新整合,为以下面貌:

(1)逸群公子,体奇好异,(2)傲世忘荣,绝弃人事。(6)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9)邈跨俗而遗身。[56]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3睎高慕古,长想远思。4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7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8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48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49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55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

(5)于是延友生,集同好。

10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11逍遥携手,踯跦步趾。33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50若乃遊崇岗,陵景山,51临岩侧,望流川。52坐磐石,漱清泉。53籍皋兰之猗靡,荫脩竹之婵娟。

(9)乃慷慨而长啸。[54]乃吟詠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34喟仰抃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

(12)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20]动唇有曲,发口成音。[18]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19]近取诸身,役心御气。64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13)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39]列列飚扬,啾啾响作。28和乐怡怿,悲伤摧藏。29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30徐婉约而优遊,纷繁鹜而激扬。31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35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36或冉弱而柔扰,或澎濞而奔壮。37横鬱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38逸气奋湧,缤纷交错。45若离若合,将绝复续。59崩硠震隐,訇磕聊曹。62音韵不恒,曲无定制。63行而不止,流而不滞。65音要妙而流响,声激曜而清厉。

(14)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60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61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

(15)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44怫鬱衝流,参谭云属。47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

[40]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41]又似鸿雁之将雏,群鸣号乎沙漠。46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

22大而不洿,细而不沉。25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

[21]触类感物,因歌随吟。[42]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43]应物无穷,机发响速。24精微足以穷幽测深。27唱引万变,曲用无方。

24玄妙足以通神悟灵。26济洪灾於于炎旱,反亢阳於重阴。

16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

(17)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23]清激切于笙竽,优润和于瑟琴。32揔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57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58众声繁奏,若笳若箫。

66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67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68于时緜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69虞公辍声而止歌,宁子检手而叹息,70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71百兽率舞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72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因累增而造成的结构混乱理清之后,比较《文选》所录,其原结构的不合理和文中的重复、矛盾等处,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几乎所有部分都有不同时期文本的文句,虽也有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但重复甚至矛盾也难以避免。

四、由以上分析可以确认,《太平御览》所载应该是成公绥的原作,《艺文类聚》和《文选》传世本都是后人累增的结果。后人至清代才对上古韵有清楚的认识,增加部分和原文一样,完全符合上古韵部(如67韵“卫”,押上古入声月部,中古则为去声祭韵),说明增文者年代比较接近,各本的差异是所本不同所致。

这种累增不同于作伪,是流传到后代的许多古代典籍的常见现象。所增加的内容虽然部分有因隔绝而不统一、彼此矛盾、重复等问题,但多数补充和发挥是好的和必要的。增加者不计名利,只为完善自己的理想和成果能为后人接受,实际上是一种跨时代的合著。只是用后人的眼光看来,能与原作区分开来,分清各人的成果,避免考证的需要,以便分析和研究,就更好了。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