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啸艺历史与文献

全国各地有关啸(口哨)的历史名人、典籍和名胜资料目录

湖北省

武汉:作家活动:楚屈原,汉末三国诸葛亮,晋袁山松,唐李白、元稹、牛僧孺、皮日休,宋苏轼、岳飞,明杨基、刘炜、秦金、伍全、俞振才、彭飞、何迁、张凤翼、沈鈇、徐一忠、何璧、魏耕,清顾景星、桑调元、程襄龙、周系英、李为霖、谭溥、李兴祖

  风景名胜:黄鹤楼、东湖、长春观、龙泉寺、来山铺

  作家籍贯:明何炌、张文光、显槐、游士任,清王守正

  典籍:清·潘永圜编《宋稗类钞·道教·十三》

秭归:典籍:《楚辞·招魂》

      作家籍贯:楚屈原

      风景名胜:屈原故里

南漳、谷城:作家籍贯:楚宋玉

      风景名胜:楚宋玉故里

宜城:作家活动:楚屈原

      人物籍贯:唐刘方玄

襄阳:作家籍贯:晋习凿齿,唐孟浩然、杜甫

  作家活动:楚屈原,汉末三国王粲、诸葛亮,唐皮日休,清尹会一(、吴耀斗)

  风景名胜:古隆中

江陵:作家活动:晋桓玄、王廙,南朝齐宗测,唐元稹、宋文莹

  风景名胜:屈原纪念地、今“荆楚跳丧舞”

黄州:作家活动:宋陆游、苏轼

      风景名胜:东坡赤壁

鄂州:风景名胜:雷山舒啸亭

      作家活动:宋苏轼

通山:风景名胜:九宫山

蒲圻:风景名胜:赤壁

安陆:作家籍贯:北宋宋祁、明何迁

光化:作家籍贯:晋、南朝宋范晔

蕲州:作家籍贯:清顾景星

罗田:作者籍贯:陈瑞琳

枝江:作者籍贯:清罗人龙

蒲圻:人物籍贯:明魏珩如、邓士毅、廖道南,清燕遗民

      风景名胜:羊楼洞

嘉鱼:人物籍贯:明尹相

咸宁:人物籍贯:清姚亨

大冶:人物籍贯:清余国柱

 

河南省

洛阳:典籍:《诗经。王风·中谷有蓷》

      作家活动:曹植、晋司马彪

      作家籍贯:魏鱼豢、唐元稹、郑怀古、刘禹锡,五代南唐刘崇远,宋富弼、邵伯温

正阳:人物籍贯:东汉黄宪

商丘:作家籍贯:战国庄子、西汉戴圣

信阳:人物籍贯:汉赵飞燕

开封:作家籍贯:魏晋阮籍

滑县:作家籍贯:晋成公绥

中牟:作家籍贯:晋潘岳

太康:作家籍贯:晋谢安、谢奕、袁山松,南朝宋谢惠连

新乡:人物活动:晋孙登

      风景名胜:孙登啸台

巩县:作家活动:杜甫

淮阳:作家籍贯:晋殷仲堪

许昌:人物籍贯:晋王浑妻钟氏

南阳:作家籍贯:东汉杜笃、南北朝庾信

      人物活动:金元好问

郾城:作家籍贯:东汉许慎

灵宝:人物籍贯:东汉成缙

孟县:作家籍贯:唐韩愈

沁阳:作家籍贯:唐岑参、李商隐

汤阴:作家籍贯:宋岳飞

潢川:作家籍贯:元马祖常                     

尉氏:风景名胜:县东城墙上阮籍啸台

杞县:人物活动:北宋宋祁

淅川:作家籍贯:晋、南朝宋范晔

温县:作家籍贯:晋司马彪

襄城:作家籍贯:清李来章

新蔡:作家籍贯:东晋干宝

禹县:人物籍贯:东汉刘根

确山:作家籍贯:唐袁郊

济源:作家籍贯:唐卢仝

登封:作家活动:唐卢仝

 

山东省

沂南:人物籍贯:三国诸葛亮

邹县:作家籍贯:汉魏王粲

梁山:人物活动:《水浒》众英雄

漆室:人物活动:周漆室邑女

寿光:人物籍贯:汉魏徐干

平阴:人物籍贯:汉魏刘祯

东平:人物籍贯:三国魏吕安

临淄:人物活动:西汉栾巴

益都:人物籍贯:晋左思

高密:人物籍贯:东汉郑玄

德县:人物籍贯:汉东方朔、南朝齐刘善明

高平:人物籍贯:晋刘道真

临沂:人物籍贯:晋王廙,刘宋颜延之、王韶之

济南:作家籍贯:宋周密

桓台:作家籍贯:清王世祯

淄博:作家籍贯:清蒲松龄

烟台:作者籍贯:清王照圆

郯城:作者籍贯:晋李兴

泰安:人物活动:唐李白

      风景名胜:泰山

阳信:作者籍贯:汉东方朔

诸城:作者籍贯:清初张侗

五莲:人物活动:清初张侗

 

浙江省

海宁:人物籍贯:董澐厉

嘉兴:作者籍贯:清吴文溥

萧山:作者籍贯清毛奇龄

绍兴:人物活动:春秋勾践

      作者籍贯:唐范櫖、宋陆游

吴兴:作者籍贯:南朝梁丘迟、元赵孟頫、明凌濛初

      人物活动:刘宋王韶之、唐范櫖

义乌:作者籍贯:唐骆宾王、明宋濂

德清:作者籍贯:唐孟郊

杭州:作者籍贯:宋周煇、文莹、元张雨、清袁枚

      人物活动:宋僧普济

金华:人物籍贯:宋王柏

青田:作者籍贯:明刘基

嘉善:作者籍贯:明魏学洢

宁波:作者籍贯:明沈明臣

慈溪:作者籍贯:明刘炜、徐一忠、顾景星

新昌:作者籍贯:明俞振才

鄞县:人物活动:唐李伉

缙云:人物活动:唐五代杜光庭

临海:人物活动:晋成公绥

 

江苏省

句容:作者籍贯:晋葛洪、清·潘永圜

江宁:作者籍贯:南朝陶弘景

徐州:作者籍贯:汉刘向、刘歆,晋宋刘敬叔,刘宋刘义庆

苏州:人物籍贯:春秋吴阖闾、明杨基、张凤翼

      风景名胜:留园舒啸亭

南京:人物活动:东晋诸名士、梁元帝萧绎、五代南唐刘崇远

涟水:作者籍贯:刘宋鲍照

高邮:作者籍贯:宋崔公度

昆山:作者籍贯:明归有光、张溥、王逢年

太仓:作者籍贯:清吴伟业

东台:作者籍贯:清吴嘉纪

无锡:作者籍贯:元末倪瓒、明秦金

常熟:作者籍贯:明末清初钱谦益

吴江:作者籍贯:清末民初柳亚子

扬州:旅游点:瘦西湖大明寺寄啸山庄

      作者籍贯:宋徐铉

仪征:作者籍贯:清阮元

 

山西省

太原:人物活动:晋刘琨、孙楚,唐白居易,元李俊民,明罗贯中

潞城:人物籍贯:汉伶玄

闻喜:作者籍贯:晋郭璞、裴启,宋司马光

河津:作者籍贯:唐王勃

汾阳:作者籍贯:唐宋之问

永济:作者籍贯:唐王维、柳宗元、畅当

忻县:作者籍贯:金元好问

 

安徽省

陵阳:人物活动:战国屈原

寿县:人物活动:汉刘安

怀远:作者籍贯:晋桓玄

亳县:作者籍贯:魏曹丕、曹植

宿县:作者籍贯:魏嵇康

歙县:人物籍贯:明程明善、明末清初汪京,清程襄龙

芜湖:作者籍贯:民初阿英

太和:作者籍贯:汉郭宪

青阳:风景名胜:九华山天柱峰

贵池:作者籍贯:唐康骈

 

河北省

石家庄:作者籍贯:晋刘琨

临漳:人物活动:魏曹植

霸县:人物籍贯:晋张华

深县:作者籍贯:晋张协、唐张读

沧县:作者籍贯:唐高适

丰润:作者籍贯:清曹寅

易县:人物籍贯:晋李兴

保定:作者籍贯:清尹会一

雄县:作者籍贯:后晋刘昫

邢台:作者籍贯:宋张师正

 

陕西省

咸阳:作者籍贯:东汉班固

西安:人物活动:汉刘向、唐杜甫、杜牧

      人物籍贯:西汉刘根

      典籍:《诗经。小雅·白华》

长安:人物籍贯:东汉初王遵、唐五代杜光庭

临潼:人物籍贯:唐颜师古

渭南:人物活动:唐白居易

延安、榆林一带:人物活动:西汉末年王遵

彬县:作者籍贯:唐皇甫枚

武功:作者籍贯:唐苏鹗

 

 

四川省

成都:人物籍贯:西汉栾巴

      人物活动:唐五代杜光庭

双流:人物籍贯:宋范镇

江油:人物活动:唐李白

眉山:作者籍贯:宋苏轼

射洪:作者籍贯:唐陈子昂

梓潼:作者籍贯:宋文同

中江:作者籍贯:宋苏舜钦

都江堰:名胜:青城山白云观(宫):唐五代杜光庭

 

江西省

九江:作者籍贯:晋陶渊明

      人物活动:东晋张僧鉴

永丰:作者籍贯:宋欧阳修

抚州:作者籍贯:宋王安石

景德镇:作者籍贯:明闵文振

铅山:作者籍贯:明费宏

安福:作者籍贯:明伍全

高安:作者籍贯:宋惠洪

 

甘肃省

酒泉:人物活动:《山海经》西王母

      风景名胜:昆仑山

秦安:作者籍贯:汉李陵、唐李白

灵台:作者籍贯:唐牛僧孺

兰州:人物活动:东汉西羌

 

上海市

松江:作者籍贯:晋陆机、陆云,唐陆蒙龟,明陈继儒、高启

 

北京市

乾隆皇帝、蒲松龄

 

广东省

广州罗浮山:人物活动:晋葛洪

韶关:作者籍贯:唐张九龄

增城:清人书记载有

 

福建省

晋江:人物活动:南朝宋人书记载有

福清:人物籍贯:明何璧

诏安:作者籍贯:明沈鈇

福州:风景名胜:舒啸台

泉州:风景名胜:一啸台

 

云南省

石屏:作者籍贯:清张汉

 

湖南省

溆浦:人物活动:楚屈原

沅陵:作者籍贯:彭飞

长沙:宋普济《五灯会元.茶陵郁山主赞》有

湘潭:作者籍贯:明王岱,清周系英、谭溥

茶陵:作者籍贯:明李东阳

 

重庆市

巫山:人物活动:唐范櫖

中外啸艺的历史发展及其成就(大事记)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49-69页

考察啸(啸及其啸艺,俗同称口哨,下同)的历史,我们知道它是人类早期听觉表意手段之一。后来语言由于自身表意的优越性占据了主要听觉表意手段的地位,啸只是作为语言的补充(如隐秘的约定性和丰富性)而存在。再后来,啸又和音乐与口技结合,产生了啸艺,成为了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艺术,啸艺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当程度的辉煌:

 

一、中国古代:

(1)类人猿和早期猿人:

《山海经》(传汉刘歆撰,可能仅是整理。主体虽形成于战国时期,部分甚至汉代增补,但史源很早)有西王母善啸的记载,其《西山经》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五朝小说大观》中东汉桓驎《西王母传》卷一之一页有“华”)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衍),其南有三青鸟(足乌)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其山万物尽有。”(50)

按以上记载,西王母是传说中古国首领。蓬头乱发,佩戴着玉胜和虎齿、豹尾而穴居,有专为其供食者,符合早期原始人首领的面貌。

以下记载可以帮助理解西王母的善啸:《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 ,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尔雅·释兽》“狒狒”,晋郭璞注:“其状如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交、广及南康郡山中亦有此物,大者长丈许,俗呼之曰山都。”没有“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的问题。梁顾野王《玉篇》:“ ,兽。如犬,人面,见人即笑。”诸文中“见人则笑”不好理解。《文选·左思·三都赋》:“其上则猿父哀吟, 子长啸。”刘逵注:“ 子,猿类。猿身人面,见人啸。”说明“笑”可能是“啸”的同音讹字。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唐徐坚等《初学记》卷八河南道“事对”之“山都”条引《异物志》文同):“庐陵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啸相唤。常在幽昧之中,似魑魅鬼物。”“见人便走”,符合人类的发展危害野生动物生存的一般状况,是可信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它们见人则笑应该困难,只能是“啸”。“啸”的功能则是“相唤”(作用应该是发出危险警报)。刘义庆《幽明录》:“东昌县(三国吴置,故治在今江西省泰和县西)山有物,形如人,长四五尺,裸身。发长五六寸。常在高山岩石间住。喑哑作声,而不成语,能啸相呼。常隐于幽昧之间,不可恒见。有人伐木,宿于山中。至夜眠后,此物抱子从涧中发石取虾蟹,就人火边,烧炙以食儿。时人有未眠者,密相觉语,齐起共突击。便走,而遗其子,声如人啼也。此物使男女群共引石击人,趣得然后止。”“形如人”且知道利用火熟食,似乎已介人、猿之间,还没有语言,依然以“啸相呼”。由此可知,人啸应在语言之先。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陵州刺史周遇,不茹荤血。尝语恂云:顷年自青社之海归闽,遭恶风,飘五日夜,不知行几千里也……到野义(疑人误,下同)国,船抵暗石而损,遂搬人物上岸。伺潮落,阁船而修之。初,不知在此国,有数人同入深林采野蔬。忽为野义所逐,一人被擒,余人惊走,回顾见数辈野义同食所得之人。同舟者惊愕无计,顷刻有百余野义皆赤发裸形,呀口怒目而至。有执木枪者,有雌而挟子者,篙工贾客,五十余人,遂齐将弓弩枪剑以敌之。果射倒二野义,即舁拽朋而遁。既去,遂伐木下寨,以防再来。野义畏弩,亦不复至。驻两日,修船方毕,随风而逝……

【分析】海外食人生番亦“啸”遁,说明不仅华夏猿人如此。

(2)妇女:华夏典籍首见《诗经》,三例(《召南·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292中)《王风·中谷有推》“有女仳离,条其啸矣。”(332上)《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496下))皆妇女抒情啸,其中两例与歌连用,我们分析,已属啸乐范畴。汉刘向《列女传》载鲁漆室女、晋崔豹《古今注》载周时商陵牧子妻、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之啸,皆表情感人,应为啸乐。

(3)召唤巫鬼:《庄子》佚文“童子夜啸,鬼数若齿”(353)、《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473下)皆为与巫鬼有关的啸叫。

(4)野兽:淮南王刘安《招隐士》“猨狖群啸”是记载猿猴类啸最早的。《史记》仅1例猿等的啸(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玄猿素雌……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3031)张应斌先生《建安之啸与建安文坛》认为“是虎啸”,误。《汉书》除照录外,又出现了虎啸。

(5)士人:刘向《九叹·思古》“临深水以长啸”,代屈原抒情,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写士人长啸,开后代风气。同时,也出现了士人的抒情啸(《后汉书·隗嚣传》录王遵《喻牛邯书》:“前计抑绝,后策不从,所以吟啸扼腕,垂涕登车。”王遵生西汉末年,父为上郡太守,少豪侠,有才辩。初为隗嚣部将,后归光武。因长期生活在西北军中,似有异族影响。其啸强烈抒情,但似仍为啸叫。《后汉书·党锢列传》:“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谢承书注:“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举孝廉,拜郎中,迁南阳太守。郡旧多豪强,中官黄门磐(牙互)境界。瑨下车振威严以检摄之。是时桓帝乳母、中官贵人外亲张子禁,怙恃贵势,不畏法网。功曹岑晊劝使捕子禁付宛狱,笞杀之。桓帝征瑨,下狱死。”(2186)《通鉴纪事本末》卷八略同。(619-623)分析可知,民谣实际主要是离间太守和功曹的。因为当时尚不为主流社会接受,说成瑨作啸也为贬损其形象。但啸因此得福,与一位反抗宦官的清流名士结缘。)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则作为历史上一贯的正面人物、贤相和智者,对改变人们对啸的看法起了进一步的作用。早年既然“躬耕陇亩”,其作啸也应有下层生活的影响。

建安文人有啸13例。其中,徐干二例为女子啸歌,仍系受《诗经》影响;刘桢、王粲啸风,显然有巫道影响,但系作者所为:作为著名文人,当然又有发展意义。据考证,乃曹植倡导的影响。曹丕作为九五之尊,写到虎啸,也不会没有发展意义。到曹植,不但有皇亲、王者之尊,而且以“才高八斗”彪炳千秋。他共写了7次啸,比其他人的总合还多,而且品种最全。其中不但有啸叫,而且有啸乐;不但有虎、仙人、妇女之啸,而且有自身作啸(《九愁赋》:“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愁戚戚其无为,游绿林其逍遥。临白水以悲啸,猿惊听而失条。”《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乘浪相经过。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吾家。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402)后者虽然是写自己的神仙理想,仍有巫道影响,但为作者自身之啸亦无疑),给后代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本奠定了啸在文人作品中的地位。其父曹操本姓夏侯,为曹姓宦官收养,后长年军旅征战又相信神道。其子写啸,似有这种影响。

发展到晋代,不但阮籍善啸(《三国志》裴注有啸9处,4为虎啸,1为类虎的驺虞,1为诸葛亮,而仅阮籍有三处之多。《渊鉴类函》卷266引《白帖》:“阮嗣宗善啸。”其父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受建安文人影响的可能性也较大。)而且嵇康、张华、潘岳、左思、陆云、郭璞、葛洪、习凿齿、陶潜等写啸,基本奠定了啸在文人作品中的地位。6、俳优:刘歆《西京杂记》:“东方生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帽。”(89760)(《太平御览》作“尘落瓦飞”(1814)),似乎只是记载俳优啸叫。

(6)异族啸:《后汉书·西羌传·论》:“羌戎……永初之间,群种蜂起……招引山豪,转相啸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1899-2900

(7)《啸赋》:《晋书·成公绥传》:“绥雅好音乐,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其所作《啸赋》,内容涉及人文及道德背景、发音部位、声音特点和作用、评价,以及与其他乐器的比较,成为理论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

(8)《啸旨》:唐代著名诗人王勃、骆宾王、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杜牧、白居易等写啸,而且还有又一理论高峰性的著作《啸旨》的诞生。应该说,还是较为红火的表现。

(9)叶啸。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有啸叶。《旧唐书·音乐志·二》有:“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唐杜佑《通典·乐》四注同。五代王建墓乐人浮雕也有啸叶演奏乐伎。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或云:卷芦叶而为之,形如笳者也。”为符合现代属概念加种差的术语通例,下称叶啸。能列入乐班和音乐志,所奏为乐曲无疑。

(10)宋代以后,孙机说得对:文人“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从考古和俗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62)和下层百姓(如赵荫棠《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解释》;“‘打呼哨’现在已经不成‘高雅君子’所办的事了,然犹有玩此种把戏者……我住在后局大院时,有小贩能以打呼哨摩(模仿)出流行歌(从下举例看实指戏)曲,此亦今日之啸也。”(36)夏文指出在现代民歌“喊(吆)号子”和湖北民间土家族歌舞——“荆楚跳丧鼓”(100)中仍然存在)。研究仍缓慢、持续发展。

 

二、在世界其他地方,啸艺也在不断发展:

指啸首先出现在古印度。(327-328)巴尔胡提塔的浮雕、犍陀罗的雕刻中人物,皆有以一手之拇指和食指同时置于两口角边,参照当时记载和现代认识,应为指啸。由此可知,当时以上地区流行这种指啸方法。

佛经中也有记载,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那输陀罗梦品》叙述宫女用各种方法诱惑悉达太子以阻止其出家,其中有:“或于口中吹指,造作种种鸟声”。(328)“吹指”是谓宾结构,“指”是工具宾语,整个谓宾短语的意思是“用手指辅助的吹”。这进一步告诉我们,指啸是吹气发声的,当时可模仿各种鸟声。

新疆赫色勒的龟兹壁画里,也画着有这种景象。波罗浮图的浮雕里也还有个类似的表现,君士德《爪哇的音乐》插图12。(329)浮雕着一个人右手指触着口边。这与别的表现着许多纯土俗风的乐器的奏乐场面不同,可能是指啸的表现。

古印度和龟兹壁画表现的指啸,应该都属于将(多为左手)拇指和食指同时从两口角置入的类型。遗憾的是,大概也是因为刻工不熟此技或表现不精细,所有图象皆只是将手指靠在唇边而非置于口中。波罗浮屠雕刻有关叙述不详,未说明究竟是(右手)一指还是两指。

除啸叫以外,欧洲巴罗克时期,有口哨(即啸乐,下同)演奏的记载。

甚至语言高度发达的现代,啸叫表意仍在不少地区存在。《法新社介绍世界一些地方的“口哨语言”》说到在欧洲比利牛斯山脉法国比利牛斯省阿斯村,非洲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坦桑利亚部分地区和加那利群岛的拉戈梅拉岛,美洲墨西哥三、四百万安哥、拉马扎西克和扎波西克人,亚洲土耳其和前苏联接壤的特拉布松南部20万交通不便的山区人中,存在用口哨为交际手段的语言。李曼《上帝赐予的魔笛》也介绍了西方(美欧)和世界其他地区啸(该文称为口哨)的情况,认为也“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招呼出租汽车,寻找孩子和宠物……夜过坟地时……壮胆”。

1886年,4个孩子的母亲阿利斯·肖在纽约首次公演啸乐,轰动美国。

1888年,她又与乔贝蒙合作灌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啸乐唱片,其演奏的是《在威尼斯》。

1905年,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门为啸乐谱写了《口哨与小狗》。

1909年,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也是迄今最成功的啸艺学校(到该世纪40年代,美国这种学校已有6所。其中洛杉矶学校招生年龄6-60岁,毕业到影、视、电台任配音,分高、中、低音和花腔、抒情等班级,内容有鸟啼和吹奏法)。并组织有30位少女的“小鸟啸艺乐团”,很受欢迎。

1923年,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所撰《whistle》在纽约出版。

30年代美国弗雷德·洛厄利为贺拉斯·赫德乐队最叫座的演员,灌制一打以上啸乐唱片。其中《印第安人爱的召唤》售百万张以上。

得克萨斯州成立啸艺俱乐部。

(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四章“气乐器”——“啸(口哨)与指笛”(即指啸),谈到其性质作用、历史、发音部位方法以及在南亚和东亚历史上的出现情况(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1957年出,1958年获最佳音乐等七项奥斯卡金像奖的《桂河大桥》中的啸乐《波基上校进行曲》则成为影片主题曲(故又名《桂河大桥进行曲》)。

1973年春,美国北卡罗莱那州路易斯堡一大学生在联欢会演出啸艺节目,大受欢迎。1974年春,各地民间自发汇集,成美国啸艺大赛,并建有国家啸艺博物馆。

1978年秋,开始国际啸艺大赛。1981年,洛杉矶啸艺学校毕业的南希·福兰成为唯一的女性总冠军。1985年秋,第八届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森城举行,51位世界各地艺术家参加,盛况喜人。2002年4月18——21日第29届在美国北州路易斯堡举行。

2001年年初由国际口哨大会工作人员向《华盛顿邮报》发出的报道第28届国际口哨大会的邀请对口哨艺术提供了全世界的注意力。该报的Ann Gerhart 根据采写的报道,她还写了一篇文章,“撮拢你的嘴吹起来”,该文发表在2001年12月中旬出版的2002年1月版的《读者文摘》.(《读者文摘》在美国拥有近1300万的读者群,是美国最著名的杂志。)该文肯定了一批口哨家;他们是俄勒冈州Dayton市的Patty Ediger、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Emily Eagen、加拿大艾得蒙顿的 Michael Cooney、纽约市的Steven Herbst。该文的最后是让公众听口哨家作品的网址。(尽管口哨家的姓名未列出,但口哨作品是属于俄克拉荷马州Jenks市的Robert Stemmons和Michael Cooney。)

对Michael Barimo来说,2001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1年11月3日他在纽约市林肯中心举办了口哨音乐会。

Robert Stemmons成功在加拿大和美国巡回演出,他和其他的领导者成功在俄克拉荷马塔尔萨市成功举办2001 Puckerama口哨音乐节。

口哨家Joel Brandon成功与交响乐团和其他音乐会表演者风行世界的巡回演出的一年。他的两张新CD已上市。

在今年4月的国际口哨大会过去之后,CNN对Michael Cooney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报道,对这位口哨世界锦标赛男子组冠军至少进行了4次新闻报道。当然,还有其他致力于推动口哨艺术的口哨家。对提供口哨新闻和推动努力这些人以及口哨家Dick Shaw,福兰克林县艺术委员会向他们表示祝贺和赞赏。(美国福兰克林县艺术委员会提供英文原稿)

美国首届啸乐(口哨音乐)节于2001年10月18-21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市圆满结束,以后每年将举行。州长福兰克.凯廷宣布2002年10月14-20日的这一周为俄克拉荷马州的“口哨音乐周”。在“口哨音乐周”,从17日到20日,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市举办第二届美国口哨音乐节。

八月份是“国际口哨欣赏月”。 包括英国BBC、澳大利亚ABC、美国CBS无线网和全美无线网、加拿大CBC在内的许多国家电台、多家私营电台以及遍及全球的其他媒体,都已认可并推广“国际口哨欣赏月”。

2005年10月10日,日本举行了国内口哨初赛,共有30位选手参加了比赛,选拔出10位优胜者参加将于2006年4月份举行的日本国内口哨决赛。决赛的获胜者将获得代表日本参加2007年国际口哨大会(大赛)的费用(主要是机票)资助。

因费用问题,国际口哨大会(大赛)2006年暂停举办,这是1974年以来首次暂停每年一届的国际口哨大会(大赛)。

法国2007年十大金曲中有口哨乐曲。

日本夺得在美国恢复举办的第34届国际大赛多项第一名。

2008年日本茨城县牛久市成功举办第35届国际大赛,获得少年组全部和青年、成年妇女组多数第一名。

 

三、在现代中国:(以下按时间、同时间或不明按姓名字母为序,主要报道有省、直辖市级及以上影响的活动或事件)

 

20世纪

1937年赵荫棠先生发表《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阐释》(先发表于《中央日报》文史副刊,后附《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40年代,张乐平先生《三毛从军记》画册中有三毛打鬼子立功凯旋吹《义勇军进行曲》。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央音乐学院编辑《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中有“啸”的内容。

 

80年代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先生在北京海淀歌剧院演出啸乐《夜鹰》,钢琴大师刘诗昆先生伴奏,罗天婵、张嫣等同台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媒体极高评价,成为现代中国将啸乐带入正式音乐舞台的第一人。后出啸乐磁带《口哨与乐队》、《匈牙利风光》。小提琴演奏家陈丘新、作曲家卞留念先生也开始公开演奏啸乐。

 

1982年发行匈牙利哈克·托马斯的啸乐唱片。

 

1983年陈振中先生在16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虹口轻音乐团唯一啸乐演员。

孙机发表论文《魏晋时代的“啸”》( 文史知识1983年7期)在与《美国的隐逸派诗人》一文的讨论中涉及“长啸”是否无词之歌的问题时,概述了“啸”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分析了啸与歌的区别。

 

1984年

陈振中先生在中国录音录像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出《美妙的口哨》啸乐磁带,以后多次再版。12月并受邀到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啸乐,台下掌声雷动。

周志明创作并表演的啸乐曲《愉快的教育》、《铁道游击队主题随想曲》、《畲乡春色》等在沿海的浙江省地市文艺调演和音乐舞蹈节、全国第二届残疾人文艺调演华东区演出中频频获奖。

 

1985年王芳女士开始在大连以及全国各省市文艺团体演出中尝试啸乐表演,取得了不少成果。

 

1986年

李友清先生在广东深圳青少年宫《大家乐》迎新晚会吹奏啸乐《青春的旋律》,受到观众欢迎和领导好评。后受邀随团到珠海演出,同样轰动。

7月刘赞成先生参加青海省二十余单位的慰问团慰问该省西部重点工程工人,第一次表演指啸。

12月13日夜,陈振中先生在上海体育馆《人道主义在我心中》文艺晚会上,与著名演员白杨、杨春霞、徐玉兰、阎维文等同台演出啸乐,被迫返场连吹7曲,受到专程主办晚会的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的称赞。

袁守鹏先生作为在校大学生在观看银川师专音乐系演出时,受邀表演啸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赢得最多掌声。

 

1987年

陈振中先生啸乐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获大奖。

广东佛山轻音乐团与李友清先生签约并为其办理停薪留职。

徐金鑫先生受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录音播出啸乐节目,效果很好。同年8月考入吉林化纤厂文工团,成为专业啸乐演员。先后获吉林市第二届松花湖金秋音乐节口哨表演一等奖;吉林省首届群众文艺节目展播优秀表演奖,职工文艺调演口哨表演一等奖。

 

1988年曹庆跃先生参加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演奏啸乐《白毛女》。

 

1989年

徐金鑫撰写《口哨音乐演奏法》。

11月4日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乐坛”播出“周志明口哨音乐欣赏”专题节目。

 

1990年

曹庆跃先生录制个人第一张啸乐专辑《口哨音乐——舞曲专辑》。

李友清先生成为台湾的阿不倒娱乐公司北京“不倒翁”娱乐城驻场特邀签约啸乐演员。后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28期《综艺大观》演出啸乐,获得成功。

刘建国先生啸乐连获武汉市、湖北省、全国残疾人文艺比赛大奖。

7月刘赞成先生的指啸在全国武警部队文艺汇演中获表演二等奖。

李曼发表《上帝赐予的魔笛》,介绍世界各地的啸艺情况(世界知识画报,1990年11期24-26)。

 

1991年陈振中先生啸乐演奏在全国5位推荐者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为14个节目中唯一啸乐独奏演员,并成为上海乐团轻音乐队特邀演员。多次与秦怡、陈述、胡松华、赵宗祥等巡演或同台演出。

 

1992年

夏滟洲发表《“啸”释》(黄钟1992年4期97-101),是我国音乐界研究“啸”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全面讨论了其性质、类型、历史、特点和作用。

王明磊先生参加新乡市新星剧场“卡拉OK”歌手大赛,用啸乐演奏《多瑙河之波》,受称赞。6月,演奏《三峡情》获新乡市“新百杯”卡拉OK歌手大赛优秀歌手特别奖。11月参加市“金利来杯”卡拉OK歌手大赛总决赛的助兴演出,演奏《鸽子》,获称“牧野金口哨”。

曹庆跃先生录制个人第二张啸乐专辑《口哨音乐——中国电影怀旧金曲》,并参加潍坊国际风筝节多次与侯跃文、师胜杰、赵保乐、屠洪刚、刘斌同台演出。

 

1993年

3月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为曹庆跃先生录制我国第一个啸乐MTV《弯弯的月亮》。深圳先科娱乐公司为曹庆跃先生录制个人第三张专辑、中国第一张啸乐CD唱片《口哨王——外国名曲集锦》

刘建国先生啸乐被调到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并代表湖北省进京,夺得国家民政部、广电部、中残联、教委举办的残疾人文艺调演优秀奖。

魏安民先生应邀到上海大世界中国吉尼斯总部表演。先后7次到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万国剪影、中国风、神州大舞台、城市之光等作指啸表演,被誉为“神州指啸第一人”。多年来,已为厂矿、学校、部队、机关、街道等为工人、防洪指战员、残疾人、福利院老人、外宾、失足青年等义务演出300多场。

 

1994

至1997年山东、青岛电视台多次专访、介绍曹庆跃先生的啸乐艺术。

10月7日刘赞成先生参加青海武警总队代表团,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参加全国武警总部文艺汇演中用指啸表演《一只鸟仔》,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时乐蒙的赞扬和亲切接见。后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95年

元月魏安民先生应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邀请,与6位著名演员表演《奇特的乐队》。后又应邀到上海大世界中国吉尼斯总部表演。

曹庆跃先生在青岛体育馆金秋十月大型文艺晚会与宋祖英、林依伦、唐国强、赵保乐《三国演义》剧组的演员同台演出啸乐。

 

1996年

年初魏安民先生在首届巴楚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应邀表演指啸节目。又致信武汉市委宣传部李宪生部长(后任市长)提出发展指啸的建议,收到复信(有原件),受到鼓励和肯定。又应邀到中央台视台《万国剪影》用指啸吹奏《花儿与少年》、《铃儿响叮当》等。

曹庆跃先生受邀到山东卫视“颐中演艺剧场”演出。

 

1997年

范子烨先生发表《论啸》(求是学刊1997年4期)。

夏天,李立忠先生应邀参加河北省电台综艺节目演出,同年又应邀参加石家庄市电台的综艺直播节目。

9月徐江(又名许江)先生在其所在的西安饭庄,拜访随中央交响乐团到西安演出的章棣和先生,很受教益。后先后被陕西省广播、电视及报纸进行过专题宣传报道。

刘建国先生用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杨凤仙编导的啸乐《梁祝韵情》进京参赛,获特别荣誉大奖。

 

1998年

3月18日武汉市音乐家协会高沛主席在武汉市文联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少年文学报》2版发表《口哨de趣闻轶事》,除介绍了口哨古今中外的历史,还介绍了现代口哨的一些类型,并认为“如今口哨不仅是一种自我娱乐的形式,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乐器(的面貌)出现在音乐舞台上”。

6月李友清先生受中央电视台《欢聚一堂》节目组邀请作啸乐节目。9月又受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邀请表演。

8月刘赞成先生在兰州铁路公安局西宁分局为4名加纳和科特迪瓦外宾举办的文艺晚会上用指啸吹奏《少年壮志不言愁》,倾倒全场观众。

 

1999年

范子烨先生发表《论阮籍善啸》(北方论丛1999年4期)。

暑期,王明磊先生在郑州德亿歌剧院演奏《枉凝眉》,获得成功。

 

2000年

元旦央视《神州大舞台》“快乐大家庭”节目中,魏安民先生用指啸和全家一起表演节目。

6月李立忠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专业啸乐网站《中国口哨网》。

12月王明磊先生代表30中参加新乡市元旦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2001年

王明磊先生代表教育系统参加新乡市春节文艺晚会获金奖。4月受河南省电视台《周日擂台》邀请参加第97期演出,11月又受河南省电视台《动感100》邀请参加第7期演出。12月14日,《新乡日报》7版以《牧野金口哨》为题介绍王明磊先生的啸乐。12月20日,新乡人民广播电台《晚安·新乡》播出了对王明磊先生的全面报道。

8月19日李立忠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采访,同年应邀到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综艺晚会《乡村大世界》进行绝活表演。

12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走进幕后》栏目介绍曹庆跃先生的啸乐艺术,配有其吹奏的美国电影《教父》主题曲《温柔的倾诉》MTV。

中央电视台一套《纪录片之窗》播出报道周志明的啸乐专题《吹出心灵的歌》。

范子烨先生发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02年

春节李友清先生作为特邀嘉宾主持参加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红红火火过大年”并表演啸乐。

4月5日河南《教育时报》头版发表报道王明磊先生的长篇通讯。11月26日《中国教育报》8版以《吹的感受》为题介绍其啸乐艺术。又应邀参加新乡市教育系统庆祝十六大文艺晚会演出。

“五一”前央视二台拍摄武汉市总工会“创造春天”大型厂矿汇演,魏安民先生用指啸表演节目。8月应邀到杭州作中国电视吉尼斯表演,9月参加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奖赛指啸演奏获金奖。央视“夕阳红”节目中,代表武汉市老干局,伴舞用指啸演奏,获二等奖。

6月7日曹庆跃先生与海信交响乐团合作,在青岛阳光大厅举行国内及亚洲第一场啸乐交响音乐会。

 张应斌先生发表《建安之啸与建安文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102)。

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同一片蓝天》播出《吹口哨的小男孩》继上周奕肖的啸乐以上。

陈啸女士组织“温州盲校少年口哨吹奏队”,受浙江省温州市音乐界关注,温州电视台《生活传奇》栏目作专题报道。

李立忠先生建立了“中国口哨网”,这是我国第一个啸乐网站。同年,在石家庄市主持召开“中国口哨研讨会”。

 晏鸿鸣先生参加武汉大学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联欢中,应邀表演徒啸独奏《喜洋洋》。

 

2003年

1月2日李友清先生在天津电视台主办的晚会演出啸乐,受到热烈欢迎。

1月14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栏目以“讲台·舞台”为题主题报道王明磊先生。寒假期间参加北京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燕山情”艺术团演出,受特别称赞。《新乡广播电视报》6期发文《牧野金口哨  荧屏展风采》报道其啸乐艺术。11月河南卫视《晚间新闻报道》、新乡《新闻联播》以《金口哨——王明磊》报道其啸乐艺术。11月23日《新乡日报》周末版以《从讲台到舞台》对其进行后续报道。12月新乡教育电视台《社会视窗》栏目以《金口哨串起七彩人生》为题报道其啸乐艺术。

李立忠先生在央视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盛世欢歌——中流砥柱庆新春》与李古一、殷秀梅、关木村、阎维文等同台,在《吹技联奏》情景表演中首先出场,首次演出啸乐二重奏《祝你愉快》,被评价为该台节目亮点。5月22日李立忠先生配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在石家庄市拍摄《快乐科学——“吹”的学问》。

9月1日安徽卫视《东方纪事》栏目播出曹庆跃先生啸乐专题节目《口哨王》(他还办有“口哨沙龙”网站)。

12月陈啸女士率队获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最佳表演及指导教师奖,温州有线电视台作了报道。后又获第三届浙江省盲、聋、培智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二等奖和指导教师奖。

 

2004年

元月晏鸿鸣先生筹备成立武汉市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晏然先生协助建立网站(后改博客),绘制网页,输入简介、规划、章程草案。后又在网站建立活动记载、域外动态、通讯录。

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打工》表演者分别以叶(还可以皮革代替)、指(也可以毛笔代替)啸演奏电视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和《水浒》插曲《好汉歌》。

4月陈啸女士受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邀请在5·16国家法定助残日文艺晚会担任啸乐节目指导老师获好评。

7月16日《新乡日报》2版《口哨奇才王明磊》报道其啸乐艺术。9月王明磊先生出版《快乐口哨》。王明磊先生配合市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专题节目《沟通》并配合市文联、电视台举办全国比赛,10月20日《中国消费者报》作了报道。

9月中国老龄委和老年人事业发展基金会评“中国魅力老人”,魏安民先生以指啸演奏入选。央视“中国风”转播湖北省广播电视台国际部拍摄的《魏安及他的指啸表演》。

国庆前夕,新乡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首届中国口哨大赛”,全国几十位高手参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洪菠开始创办口哨UC房间,曹庆跃等响应。

 

2005年

元月,北京成林骨科医院院长张玉刚先生发起召开“中国首届口哨研讨联谊会”,各地名家云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6月1日李立忠联手王明磊先生、啸艺历史学家范子烨教授,音乐家蒋司琴先生等在河北卫视播出《啸傲江湖——口哨音乐》,介绍啸乐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种吹奏技巧。

9月16日新乡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团体“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豫新民社证字第0231号)。

11月晏鸿鸣先生撰写并发表《啸艺发展的怪圈及对策》。12月开办“啸艺论坛”(后改博客)。武汉市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筹)与武汉创新专修学校合办的啸乐培训班开始招生。

 

2006年

2月晏鸿鸣先生全译晋成公绥《啸赋》并撰成《新啸赋》,合为《古、今啸赋》在啸艺论坛发表。

5月“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开始筹备,8月18-1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20日举行“哨友联谊会”和“会议成果汇报会”、“媒体见面会”,谈论了口哨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决定成立常设会议组织“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代行中国口哨协会筹备委员会职能。余音当选为轮值主席,洪菠当选为秘书长。会议还以决议的形式确定了一年内的工作目标。以新华社为首的首都媒体跟踪采访、报道。23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实况采访当值主席余音。中央3台综艺频道“综艺快报”9月5日播报会议报道。

6月晏鸿鸣先生在江汉大学申报《啸乐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选修课并撰成《教学大纲》上报,争取在世界率先实现高校教学,获准列入选修课目录。

9月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聚集人才,争取打开局面,原武汉市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筹)升格改名为湖北省暨武汉市啸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筹)。晏鸿鸣先生撰成《口哨(啸)认识和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商榷》发表并提交,受到篮猫先生、鸭鸭女士等充分肯定。

9月4日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合作录制的“生命中的一声口哨”,10月8日播出,以后又多次重播。

晏鸿鸣先生与阳光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汪老师联系开办口哨(啸)艺术培训,双方商定下期开始招生。

10月2—4日第二届中国口哨网音乐节在《中国口哨网》站长李立忠主持下,于河北石家庄太行山深处的驼梁景区京津有田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哨友、媒体报道人员和各界朋友5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活动最大成果 :一是邀请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综艺快报》编导赴会进行报道。二是《综艺快报》除发消息报道第二届中国口哨音乐节外,还连续三天对在口哨节期间拍摄的口哨系列绝技进行了报道。其他媒体也作了报道。三是本届中国口哨音乐节引起国际口哨界关注。2006年10月17日,“口哨李”李立忠以英文向国际口哨论坛发表了第二届中国口哨音乐节举办的简报。

10月5日晏鸿鸣先生撰写并发表《〈生命中的一声口哨〉得失议》,认为宣传节目应以有利口哨形象和宣传为标准,引起哨友热烈讨论,增进了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10月18日,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新网站试运行,不到3个月,发展会员300余人,发帖千余,访问3万余人次,每天同时在线数十人。

11月通过网上竞选,委员会议讨论后投票,淡淡书香当选为UC新室主,12月1日正式上任。

12月晏鸿鸣先生《“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在全国社科30佳、人文核心、湖北省优秀期刊《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发表,并在鄂暨汉啸艺研发会博客及应洪菠先生要求在高峰论坛网站转载。

 

2007年

日本获得在美国年恢复举办的第34届国际大赛多项第一名。中国大连唐成栋(网名唐豆)先生获成年男子组第四名和特别奖。

3月6日晏鸿鸣先生在鄂暨汉啸(口哨)艺研发会和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发表《口哨(啸)怎样才能被公认为大艺术》。

4月23日晏鸿鸣先生为促进全国各地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撰《全国各地(县及以上)啸(口哨)有关的历史名人、典籍和旅游点目录》发表在鄂暨汉啸(口哨)艺研发会和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

8日,《长江商报》D32版发表记者杨春采访魏安民先生指啸(哨)的长篇报道《长啸当歌》。

5月4至5日,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2007春季特别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水秀苑大酒店隆重召开!在本届当值主席余音的主持下,会议就高峰论坛的组织和职能问题、近期工作计划、目标以及其它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了《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章程》,新增口哨耿、天宝、王可、王明磊、龙啸、老孟、陈啸、雨星、哨郎、曹庆跃为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首届委员,增补曹庆跃、老孟、王明磊、天宝4名常委,接受河南新乡啸台口哨研究会加入高峰论坛。

由光一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广州交汇点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制作,被参与的艺术家誉为“世界口哨音乐巅峰之作”的余音个人口哨音乐专辑《感动.余音》出版发行,受到全国各地爱好者的欢迎和称赞。

6日晏鸿鸣先生在鄂暨汉啸(口哨)艺研发会和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发表相声《街头巷尾——啸(口哨)艺术趣味介绍》。

8日江大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会员外语学院李文浩老师翻译了维基(wiki)《怎样学吹口哨》,晏鸿鸣先生征得译者同意后,将其发表在鄂暨汉啸(口哨)艺研发会和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

26日晏鸿鸣先生在鄂暨汉啸(口哨)艺研发会和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网站发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报告和建议》。

北京成立口哨音乐协会,孟维鸿任会长。

年底在青岛举行中国高峰论坛会议,选举常委28人。

 

2008年

4月19日,中国口哨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会员参加。选举余音任会长、老孟为副会长,贾月亮任秘书长。理事33人,候补理事12人。

7月19——21日第35届世界啸(口哨)大会(赛)在日本茨城县牛久市举行开幕式。来自美国、印度、荷兰、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共77人参赛。我国曹庆跃先生获成年组艺术表现第一名、通俗乐曲第二名和总成绩第三名的好成绩。

8月31日,武汉刘建国先生参加残奥火炬传递演出,其口哨独奏《西班牙斗牛士》,受众媒体(武汉晨报、武汉晚报、三峡晚报等)报道盛赞。

11月27日《平原晚报》A6版报道王明磊说:“啸乐(口哨音乐)已经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

2月1日初七晚上8点1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小崔说事【春节大联欢】节目播出孟维鸿先生兄弟和洪波先生精彩的口哨三重奏节目。

4月20-22日,中国口哨协会和北京口哨音乐协会发起中国口哨走进高校北京站演出活动,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了专场演出,获得了成功和较好评价。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啸乐(口哨音乐)被宣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12日,中国口哨协会和北京口哨音乐协会、新乡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河南师法大学联合举办口哨专场演出,听(观)众以千计,盛况空前。

第36届国际口哨大会(赛)在美国路易斯堡市举行,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名选手参加,中国曹庆跃获得上届仅缺的古典音乐第二名,实现了获得所有奖项的愿望。

“啸”史考辩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44-49页

古人关于其起源的传说,从唐孙广《啸旨》开始,《古今图书集成》(89757)录明本累增为:“(《唐语林》(67)等有‘太上’)老君授王母,王母授南极真人,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风后授啸父,啸父授务光,务光授尧,尧授舜,舜演之为琴与(《唐语林》等作‘以授’)禹,自后乃废续(《唐语林》作‘或废或续’)。有晋太行山仙君孙公获之,乃得道而去,无所授焉。阮嗣宗得少分”。连唐封演也觉得:“崇饰过甚,非予所敢闻也。”(68)明都穆也认为:“其说诞妄不经。”(89759中)除西王母(《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50))、禹(唐人《独异志》:“禹伤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斩马以祭之,仰天而啸。”(89760))等历史上有过啸的记载,且仅有啸叫。啸父(刘向《列仙传》卷上:“啸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州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也。后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术,不能得也,唯梁母得其作火法。临上三亮,与梁母别,列数十火而升。西邑多奉祀之。”《新辞海》:“汉、晋以凉州为西州”)仅名中有啸;务光(《新辞源》:“古代隐士,相传汤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务光,二人不受,务光自投水死”)无与啸有关的记载:亦且皆与以上序列时代不合,其传承难以凭信。

《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西老折胜,黄神啸吟。”汉·高诱注:“西王母折其头上所戴胜……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66下)似由《山海经》西王母记载推演而来。作者与所言事年代悬隔,难以凭信。

传说不能作为研究凭据,常见混杂传说或以为据,致以其昏昏使人昏昏,应引以为戒。

然传说也并非全无道理。明末程明善编《啸余谱》认为:“人有啸而后有声”,(294)表述不当。啸亦原始听觉交际手段之一。(10-16)正如赵荫棠《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解释》所说,“是初民自然之音的一种”。(35)人先有声(包括啸叫),而后有言、有乐。啸本是人们对自然界一类声音的归纳,如风、海、虎、猿、鸟啸等。从《啸赋》“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又似鸿雁之将雏,群鸣号乎沙漠。”“飞廉鼓於幽隧,猛虎应於中谷。南箕动於穹苍,清飚振乎乔木”(89759)和《啸旨》曲目“深溪虎、高柳蝉、巫峡猿、下鸿鹄”(89758)等看来,人们的啸始终包含着对这类声音的模拟。这种模拟很快就成为人们诉诸听觉的表意的手段。后来又成为抒情方式并最终与音乐结合。夏滟洲文提出啸与原始的语言和音乐有关,是正确的。甚至语言高度发达的现代,啸叫表意仍在不少地区存在。《法新社介绍世界一些地方的“口哨语言”》说到在欧洲比利牛斯山脉法国比利牛斯省阿斯村,非洲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坦桑利亚部分地区和加那利群岛的拉戈梅拉岛,美洲墨西哥三、四百万安哥、拉马扎西克和扎波西克人,亚洲土耳其和前苏联接壤的特拉布松南部20万交通不便的山区人中,存在用口哨为交际手段的语言。李曼《上帝赐予的魔笛》也介绍了西方(美欧)和世界其他地区啸(该文称为口哨)的情况,认为也“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招呼出租汽车,寻找孩子和宠物……夜过坟地时……壮胆”。

以上说明,啸在人类中有较多存在,它起初即后世的重要作用,是“用作共同行动或召集伙伴”等的信号、模拟自然存在的各种声音等,如《梦书》“梦吹啸者,欲有求。”(354)虽然能表达的内容有限,但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如隐秘的约定性等),是独立的诉诸人类听觉的表意手段。发展到还能演奏表达感情和感受的乐曲,是与音乐结合,成为了乐器。然究其性质,仍没超越出诉诸人类听觉的表意大系统的范围。(10-16)

能够作为凭据讨论其历史发展的,是典籍记载的作者同时代或离其不远时的啸。

华夏典籍首见《诗经》,三例(《召南·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292中)《王风·中谷有推》“有女仳离,条其啸矣。”(332上)《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496下))皆妇女抒情啸,其中两例与歌连用,一例与“鼓钟”呼应,我们分析,已属啸乐范畴。

《庄子》佚文(“童子夜啸,鬼数若齿”(353))、《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473下)),皆为与巫鬼有关的啸叫。除《山海经》疑似例,司马相如《上林赋》和刘安《招隐士》是记载猿猴类啸最早的。《淮南子》首先出现虎啸。刘向《九叹.思古》代屈原抒情,同时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了写士人长啸,开后代风气。

刘向《九叹.思古》“临深水以长啸”,代屈原抒情,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写士人长啸,开后代风气。刘歆《西京杂记》:“东方生善啸,每曼声长啸辄尘落帽。”(89760)(《太平御览》作“尘落瓦飞”(1814)),似乎只是记载俳优啸叫。但汉刘向《列女传》载鲁漆室女、晋崔豹《古今注》载周时商陵牧子妻、汉伶玄《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之啸,皆表情感人,应为啸乐。

正史中《史记》仅1例猿等的啸(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玄猿素雌……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3031)张应斌先生《建安之啸与建安文坛》认为“是虎啸”,误。

《后汉书》也开始出现人啸6例,不仅巫道(向栩(2693):“恒读《老子》,状如学道”、赵炳2742、刘根2746),而且记载了异族啸(《后汉书·西羌传·论》:“羌戎……永初之间,群种蜂起……招引山豪,转相啸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1899-2900),同时,也出现了士人的抒情啸(《后汉书·隗嚣传》录王遵《喻牛邯书》:“前计抑绝,后策不从,所以吟啸扼腕,垂涕登车。”王遵生西汉末年,父为上郡太守,少豪侠,有才辩。初为隗嚣部将,后归光武。因长期生活在西北军中,似有异族影响。其啸强烈抒情,但似仍为啸叫。

《列仙传》[《四库提要》认为“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于向”,余嘉锡《辨证》1207页详考认为“东汉明帝(公元75)以后顺帝(公元126)以前人之所作也”。《五朝小说大观》一]:“啸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州市上补履。”“师门者,啸父弟子也,为夏孔甲龙师。”有人以啸父为名,可能是民间啸仍潜滋暗长的反映。

《后汉书·党锢列传》:“后汝南太守宗资任功曹范滂,南阳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二郡又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谢承书注:“成瑨少修仁义,笃学,以清名见。举孝廉,拜郎中,迁南阳太守。郡旧多豪强,中官黄门磐(牙互)境界。瑨下车振威严以检摄之。是时桓帝乳母、中官贵人外亲张子禁,怙恃贵势,不畏法网。功曹岑晊劝使捕子禁付宛狱,笞杀之。桓帝征瑨,下狱死。”(2186)《通鉴纪事本末》卷八略同。(619-623)分析可知,民谣实际主要是离间太守和功曹的。因为当时尚不为主流社会接受,说成瑨作啸也为贬损其形象。但啸因此得福,与一位反抗宦官的清流名士结缘。)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则作为历史上一贯的正面人物、贤相和智者,对改变人们对啸的看法起了进一步的作用。早年既然“躬耕陇亩”,其作啸也应有下层生活的影响。

建安文人有啸13例。其中,徐干二例为女子啸歌,仍系受《诗经》影响;刘桢、王粲啸风,显然有巫道影响,但系作者所为:作为著名文人,当然又有发展意义。据考证,乃曹植倡导的影响。曹丕作为九五之尊,写到虎啸,也不会没有发展意义。到曹植,不但有皇亲、王者之尊,而且以“才高八斗”彪炳千秋。他共写了7次啸,比其他人的总合还多,而且品种最全。其中不但有啸叫,而且有啸乐;不但有虎、仙人、妇女之啸,而且有最上层人士自身作啸(《九愁赋》:“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愁戚戚其无为,游绿林其逍遥。临白水以悲啸,猿惊听而失条。”《远游篇》:“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乘浪相经过。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昆仑本吾宅,中州非吾家。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402)后者虽然是写自己的神仙理想,仍有巫道影响,但为作者自身之啸亦无疑),给后代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祖父曹嵩本姓夏侯,为曹姓宦官收养,后其父曹操长年军旅征战,又相信神道。其子写啸,似有这种影响。

发展到晋代,不但阮籍善啸(《三国志》裴注有啸9处,4为虎啸,1为类虎的驺虞,1为诸葛亮,而仅阮籍有三处之多。《渊鉴类函》卷266引《白帖》:“阮嗣宗善啸。”其父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受建安文人影响的可能性也较大。)而且嵇康、张华、潘岳、左思、陆云、郭璞、葛洪、习凿齿、陶潜等写啸,基本奠定了啸在文人作品中的地位。阮籍善啸且记载多,但其文集不写,仅后人辑佚有一。其他写啸的,不是被杀就是不得志、隐居或与当权者意见相左等,似乎可以看到当权者对啸有所压制。

《晋书·成公绥传》:“绥雅好音乐,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其所作《啸赋》,内容涉及人文及道德背景、发音部位、声音特点和作用、评价,以及与其他乐器的比较,成为理论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文选》注引晋·臧荣绪《晋书》“少有俊才而口吃……时人以其贫贱不重其文”,也有出身下层的背景。

赵荫棠《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解释》认为;“孙登是会说话而不欲说话,故托啸以示玄。成公绥本来口吃,更可以大啸而特啸了。‘道可道,非常道’,魏晋之士大夫既然大倡玄风,而似言非言者,莫过于啸。啸在当时之所以最盛者,恐怕这是它的最大原因。”(36)孙登不理睬嵇康、阮籍的议论,是因为话不投机。成公绥以文名,撰《啸赋》,任中书郎,并非只会作啸。魏晋玄风对啸的发展的影响,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上述诸人直接。

赵荫棠说:“过此以后,啸虽散见诗文,然士大夫特以啸著者,却不常闻,大概是啸的趣味没有以前浓厚了。”(36)不完全正确。唐代并非如孙机所言“尚有孑余”,(61)也非夏文所言“利用稍逊前代”,当时名人文中啸字出现得还是不少的,如唐代著名诗人王勃、骆宾王、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杜牧、白居易等,而且还有又一理论高峰性的著作《啸旨》的诞生。李白写啸42例,其中写人(包括其曲折反映的鬼)33例,自己啸18例,均为历史之多者。应该说,还是较为红火的。

我们从已发现的关于啸的历史文献作了统计性的分析:从词语看,汉代以后“长啸”即已占据优势,远远领先于第二位的“啸”。从数量看,从建安文人开始大量增加,晋、刘宋不断发展,至唐达到高峰,唐代以后急剧减少。从类型看,晋代之前,与巫道及其行为有关的占较大比重;除此以外,妇女所为又占多数。曹植开始写自己作啸,晋代不断发展,唐代及以后成为主要类型。

宋代以后,孙机说得对:文人“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从考古和俗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62)和下层百姓[如赵荫棠《啸歌之兴替与音理的解释》;“‘打呼哨’现在已经不成‘高雅君子’所办的事了,然犹有玩此种把戏者……我住在后局大院时,有小贩能以打呼哨摩(模仿)出流行歌(从下举例看实指戏)曲,此亦今日之啸也。”(36)夏文指出在现代民歌“喊(吆)号子”和湖北民间土家族歌舞——“荆楚跳丧鼓”(100)中仍然存在]。

除啸叫以外,欧洲巴罗克时期,有口哨(即啸乐,下同)演奏的记载。1886年,4个孩子的母亲阿利斯·肖在纽约首次公演,轰动美国。1888年,她又灌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唱片。1909年,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口哨学校。到该世纪40年代,美国这种学校已有6所。该世纪70年代以来,已不断举办有几十个国家优秀选手参加的音乐大赛。(25)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门为其谱写了《口哨与小狗》,《波基上校进行曲》则成为影片《桂河大桥》主题曲,故又名《桂河大桥进行曲》。据《中国口哨网》报道,目前此类乐曲已有205首之多。

受世界风潮的影响,中国交响乐团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小提琴演奏家陈丘新、作曲家卞留念先生开始公开演奏。目前,我国此项艺术已呈复苏之势:山东青岛曹庆跃先生开始录制了个人专辑CD和MTV,在央视《艺苑风景线》、《走进幕后》演出,举办交响音乐会并办有“口哨沙龙”网站;河北石家庄李立忠先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网站——“中国口哨网”站,在央视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盛世欢歌——中流砥柱庆新春》演出二重奏,配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拍摄《快乐口哨——“吹”的学问》,举办全国音乐节;河南新乡王明磊先生配合市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专题节目《沟通》,2004年配合市文联、电视台举办全国比赛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团体“新乡市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北京张玉刚先生主办全国首届研讨联谊会并积极参与筹备成立全国音乐家协会;湖北武汉的爱好者也在筹备成立协会并办有“啸艺网站”和“啸艺论坛”(hbxiaoyi.blogspot.com)。2006年暑期,余音先生等7人在北京发起召开“中国首届口哨艺术高峰论坛”(www.whistlemusic.com),成立“中国口哨协会筹备委员会”,受到董翔、徐磊先生等著名艺术家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的关注。

 

群(对)口相声《街头巷尾谈啸乐(口哨音乐)》

 

 

(为求最佳效果,部分内容可根据演出地灵活改动。

曾少量删节发表于武汉市群众文化协会、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武汉群文》2007年2期)

 

表演者:甲,演出所在地普通中老年市民,最好由能吹出简单啸(哨)声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担任。乙、丙、丁,啸乐(口哨音乐)艺术爱好者,分别由擅长徒、叶、指啸者担任(也可简化,仅设一擅长啸乐演奏者乙,能兼擅指、叶啸者上佳)。

 

甲:(休闲打扮,自台左上场,自报家门)本人绰号“爱热闹”,有空就往街上跑。新鲜事情早知道,要让生活更美好。

乙(、丙、丁)以徒(、叶、指)啸(齐)奏《一个鸟仔》或《蜗牛和黄鹂鸟》等接近鸟叫的乐曲自台右上。

甲:(作倾听状,对观众)环境保护好,街头闻啼鸟。(走近仔细听)刚才我还以为是鸟叫,现在才知道是他们在叫。(对三人)打听一下,您三位在叫啥呢?

乙、丙、丁:(齐答)这不是叫,是啸。

甲:(笑)好!好!!好!!!笑比哭好!!!!笑啥呢?

乙:(不解地)没笑啥?(醒悟)哦,不是那个笑,而是这个啸。口字旁加一个严肃的肃字。

甲:(不解地)新鲜!您三位能不能跟我简单地说说,什么是啸?

丙:(用手比画)简单地说,啸是一种高频、清亮的声音。

甲:(也用手比画)高频、清亮的声音?(仍不解)到底有多高?有多清?

丁:(也学甲用手比画)到底有多高?(困惑地)小字1组g到小字6组的e,这只是人类的,还有那动物和自然界的……

乙:(打断丙)你是不是要把频率计搬到这儿来演试呢?犯不着。这是一个相对、概括的说法,不同的对象并不一样。

丙:对,你听大自然的啸,那是风啸、海啸。(学风啸,气势恢弘地)“呜……”

甲:啊!够壮观的!

丁:现代还有飞机和子弹飞行发出的尖啸声,这是人为的自然界的啸声。”(学子弹掠过声)“啾……”

甲:(作自我保护状)哎呀!好危险哪!

乙:还有禽兽的啸,比如高猿长啸。(动情念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学猿猴叫)“呕……”

甲:(作悲伤状)哎呀!别叫了,猴儿!你把我的眼泪都叫出来了!(乙学猴状跳开)

丙:还有鸟啸。(学鹤叫)“嘎……”

甲:(作仰视状)咦呀!飞得够高的!

丁:还有虎啸。(学虎啸)“嗷……”

甲:(作畏惧状)啊!好恐怖哦!(见无危险,恢复常态,不解地))可您三位算其中哪一门呢?

乙:算其中……(语塞,忽然明白)啊,不算其中哪一门,属人啸。

甲:人也像大海和那猿猴、老虎一样啸?没听说过。

丙:当然不是像大海和那猿猴、老虎一样啸,而是像这样。(轻吹一声单音“嘘……”)

甲:哈!这我也会,大人抱孩子撒尿都这样。(作抱孩子撒尿状并以啸发声)乖乖,我抱你撒尿呐!“嘘……”

丁: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可这谁教的您知道吗?

甲:我是学我爸妈、爷爷奶奶这样的,他们谁教的?我可不知道。

乙:人家的爸妈、爷爷奶奶也一样。告诉你吧,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据专家考证,这是“初民自然音之一……”通俗地说:我们的老祖宗尝试用各种声音表情达意,精选以后传给了后人。

甲:表情达意,那不是语言的功能吗?

丙:语言是最主要的,但不是全部,还有这“嘘……”

甲:就这“嘘……”抱孩子撒尿,能与语言并列?

丁:当然不光这,还有铃声、鼓声、喇叭声,等等等等。

乙:而且就这“嘘……”,也不就只是抱孩子撒尿。

甲:那还有什么功用?

丙:还可以用作共同行动或召集伙伴的信号。《水浒》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情节,在夜色中,以开店为掩护的梁山好汉朱贵来到梁山水泊边,唿哨一声,对岸立刻划过来一条船……

甲:对!好办法,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丁:还可以反映情绪,包括北京奥运会在内的各种公众活动,人们表达赞扬或不满,常听见口哨声。

甲:对!

乙:还可以显示力量。《南齐书》记载,有次北魏各路大军齐集,“众号百万,吹唇沸地”。

甲:嚯!那气势肯定是“相当地”壮观啊!只听说过“张生煮海”,还没听说过有能把大地给吹沸腾了。不过,这刚才说的可是“唿哨、口哨、吹唇”,不是“啸”哇!

丙;这都是绕弯子歧视“啸”的别名,其声音像“哨”,外观上看是嘴唇发出的。

甲:(发着嘘声,仔细体会)有点像。

丁:其实不都是那样的,还有这样的。(吹叶啸)嘘……

甲:有意思,这是您玩出的花样?

丁:这叫叶啸,古已有之。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了。《旧唐书·音乐志·二》叫“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

甲:啊!太有趣了。

乙:我这里还有有趣的呢!(吹指啸)嘘……

甲:嚯!这种声大,叫什么来着?

乙:这叫指啸。

甲:真是太奇妙了!你哪儿学来的?

丙:远着呢!公元前古印度的雕刻和佛经里就有,我国五代时开始有记载。

丁:还有更奇妙的呢!用啸的方式演奏乐曲,就叫啸乐。既可以伴奏,也可以独奏、合奏。

(如时间许可,甲可逐项要求试试。)

甲:这次我肯定没猜错,是三位发明的。

乙、丙、丁:还是错了,也是古已有之。

甲:也是外国传来的?

乙:不!啸和啸乐以我国的记载最早,而且几千年连绵不绝。

甲:有根据吗?

丙:《诗经》里就有“啸歌伤怀”和“其啸也歌”的句子。

甲: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的是春秋时代以前的古诗歌。

丁:史载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抱膝长啸”。

甲:诸葛亮是三国名人,我国历史上贤相和智者的杰出代表。他“抱膝长啸”干啥?

乙:干啥?!你知道诸葛亮的智慧和治国才能哪来的吗?

甲:还能哪来?学来的呗!

丙:吹来的!告诉你吧!伟大诗人杜甫说了:诸葛亮的“济世巨力,养于一啸”。也就是说:他平治天下的杰出智慧才能是在这啸声中培养出来的,怎么样?吹来的!

甲:吹来的?!像话吗!你把阿以冲突吹好了给我看看!

丁:他有那能耐,我们早就推举他当联合国秘书长了!

乙:实际上只是形象、夸张的说法。

甲:这还差不多。

丙:魏曹植不但自己写啸,而且写自己作啸,可以说大力提倡,基本奠定了啸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甲:曹植是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号称“才高八斗”。除了他还有别人吗?

丁:晋代文学家、啸乐艺术家成公绥撰有《啸赋》,用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体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认识。

甲:妙极了!

乙:唐朝孙广写了《啸旨》一卷,研究了啸的作用、传承等理论问题。

甲:好极了!

丙:陶渊明《归去来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甲: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之一,确实田园气息清新。

丁:李白《游泰山》诗中说:“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甲:李白历史上号称“诗仙”,果然有仙气。

乙:杜甫《上后园山脚》有:“敢为苏门啸,庶作梁父吟。”

甲:杜甫历史上号称“诗史”,此诗有开创历史的气慨。

丙:苏轼《舒啸亭》有“啸傲池边红日伴,舒怀岩壑白云迎。”

甲:苏轼是北宋一代文豪,确实有一股豪气。

丁:岳飞《满江红》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甲: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将领和诗人,果然充满爱国激情。这啸外国也有吗?

乙:不但有,而且现代还比较繁荣。

丁:1886年,美国4个孩子的母亲阿莉斯·肖在纽约首次公开演出,轰动全国。以后又灌制第一张唱片,成为了第一个职业演奏家。

甲:要养育4个孩子的妇女开创3项世界第一,了不起!喔!阿莉斯·肖!(拟音助记忆,下同。)啊你是,(世界的)骄(傲)!(伸大拇指)

乙:1909年美国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在加利福尼亚创办了世界第一所、也是迄今最成功的一所专门学校。1923年又在纽约出版了世界第一本专书《whistle》。

甲:又是两项世界第一,也了不起。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哇噻你是,good good。

丙:哈!你这是中西、雅俗合璧呀!

甲:不敢当,我这是“学贯中西”,运用中外文各种有利条件,帮助记忆。可是,什么是whistle?

丙:这是英语单词,就是啸和口哨的意思。

甲:噢!英国话啸和口哨,也就是英国啸和英国口哨。和我们中国是一样的吗?

丁:和各民族语言不同相反,世界上的啸都是人用口腔用同样的方法发出的,所以全都一样,没有性别差异和民族歧视,可以说,是天然的世界人民共同的声音。所以,1974年,美国北卡罗莱那州路易斯堡市开始举办世界大赛。至今,已举办了36届。

甲:北卡罗莱那(州)路易斯堡(市),这下有名哪,都已知道。

乙:1905年,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为啸谱写了世界第一首乐曲。

甲:卜莱尔,帅呆了。看来美国口哨很兴旺红火啊!奇怪!刚才你们不是说我国的历史最长且连绵不绝,怎么让美国人把这么多世界第一抢去了呢?

乙:主要是因为我国历史上对啸有歧视。

甲:有歧视?刚才不是说曹子建基本奠定了文学作品中啸艺的地位吗?

丙:那只是部分时期和领域,主流是歧视、压制的。

甲:有证据吗?

丁:有。儒家经典《礼记·内则》篇:“男子入内,不啸不指”。汉郑玄解释说:“嫌有隐使也。”

甲:为什么“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嫌有隐使”又是什么意思呢?

乙:男子进入内室不能发出啸声或指指点点,因为有发出隐秘暗号的嫌疑。说白了,就是剥削阶级统治者担心身边有造反的密谋。

甲:担心朱贵的啸声引来梁山好汉哪!

丙:异族和汉族造反者还常“啸聚山林”,更加深了统治者的反感。

甲: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这个方便。

丁:古代啸者多数出身下层或长期军旅征战,如曹操的祖父曹嵩本姓夏侯,被曹姓宦官收养;而曹操本人多年征战。

甲:诸葛亮早年也在隆中隐居。

乙:出山后再没听说他长啸了。

甲:地位、身份变了,行为受拘束了!

丙:有趣的是,佛经中有指啸,本来是不歧视啸的,传到中国来,也歧视了。

甲:肯定是受了儒家和汉文化的影响。

丁:宋代理学风行后,除了文人掉书袋子,一般只在下层流传。

甲:说出来您三位别见怪,社会上有人认为这是流氓、阿飞的行为呢!

乙:有地方称“流氓哨、响马哨”,就是历史传统歧视在现代的表现。

甲:这是否也有啸自身的原因呢?

丙:也有,但是次要的,比如啸缺乏低音,所以古人将其与“言、歌”属阳对立,认为属阴。但这是多数乐器的通病,可以用低音乐器如三弦、革胡、大提琴合奏来弥补。

乙:还有声音较弱小,所以古代乐队一般没有它的位置,但在扩音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这一障碍已被铲除。

甲:啸有什么长处呢?

丙:那多着呢!比如特别方便转调,不受半音困扰。

甲:我吹笛子、箫等最怕转调了。

丁:奏出的乐音连贯、流畅,胜过乐器弹拨、键盘(可模拟演示三者奏135)。

乙:音域达到四个多八度,胜过乐器绝大多数。

甲:不错!不错!

丙:类型、技法比较丰富。

甲:都有些什么?

丁:比如刚才说的指啸、叶啸。

甲:那我知道了。

乙:还有蟋蟀技法。(表演用此技法奏123)

甲:真是蟋蟀叫的味儿!

丙:还有齿缝啸,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对他人的影响。

乙:其最重要的特点和长处是:人体自身具备,运用最为方便。可以说:正如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能吹气就能学会演奏啸艺。

丙:所以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啸艺声,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可惜一般水平差,有较大发展空间。

丁: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能较好地运用这一艺术形式,大街小巷的啸声都悦耳动听,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甲:既然前景这么美好,我们已经落后,为什么还不急起直追?

乙:有优秀文化传统的炎黄子孙已经觉悟,正在奋起!

丙:中央乐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先生首先登台演奏,登上大雅之堂。

丁:青岛曹庆跃先生首先录制CD和MTV,举办音乐会。

乙:石家庄李立忠先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网站“中国口哨网”,现已有主要网站五个以上。

丙:河南新乡王明磊先生发起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地方专业团体“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

丁:昆明洪菠先生第一个开辟网上音乐房间。

乙:武汉晏鸿鸣先生写出了一批科研、评论文章,其中《“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已在全国社科学报30佳、人文核心、湖北省优秀期刊《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发表,他还在世界上首创大学开设选修课,成功申报省、市科、教研课题,编写出了内容最为丰富的讲义教材并已制作成了幻灯片,作好了大规模培训的准备。

丙:各地纷纷参与各级演出和举办全国性比赛、聚会和音乐节,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我们的口号是:天下口哨(啸)是一家!让人人都了解啸艺,让啸艺像唱歌一样普及和富有艺术魅力!开发人体潜能,振兴啸艺!(可继续介绍各地新进展)

甲:太好了!我也被吸引了。学习这一艺术不容易吧?

丁:恰恰相反,一点不难。您不是会这个“嘘……”吗?只要多多练习、体会,就可以学会演奏乐曲了。

甲:能允许我加入你们的行列吗?                    

乙、丙、丁:当然欢迎!我们不但乐于接受,今后还要大力辅导、培训,欢迎更多的人参与!

甲:对,让我们大家一起参与!

(甲、乙、丙、丁用啸(包括叶、指)乐合(齐)奏《团结就是力量》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乐曲下)

 

 

(完)

啸(口哨)【宝塔诗】

(2012年获江汉大学诗词吟诵大赛特别奖)

啸。

俗称:口哨。(1)

语言前,历史早。(2)

腔体不大,声音偏小。

歌曲多可奏,乐队进不了。

谋生谈何容易?地位因此难高。

造反者多作号令(3),当权派更不喜好(4)。

早期戏剧反角独用,后代印象更加不好。

现代科学发明扩音机,音量偏小不再是困扰。

美国纽约妇女首先登台(5),世界各国高手多次过招(6)。

发扬传统我国青岛办大赛(7),创新争先江城选修进高校(8)。

方便、灵活、流畅再加音域较宽,群众基础广泛前景无限美好。

注释:

(1)带歧视性。

(2)据《山海经》等。

(3)啸聚山林。

(4)据《礼记·内则》等。

(5)阿莉丝·肖。

(6)世界口哨大赛(会)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北卡罗来亚洲路易斯堡市创办,每年举办一次,已37届。

(7)青岛曹庆跃参加两届大赛,都取得了好成绩,以此资格,率青岛市口哨艺术研究会申办第37届世界口哨大赛(会)成功。

(8)江汉大学在理论研究等多数方面领先。在世界仅少数国家有民间培训学校(实班,仅初级,最多中级)的情况下,首创在高校开始选修课的教学。

啸(口哨)的词条式介绍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4-16页

啸:

又名吹唇等,俗称口哨,是一类高频声音的统称,其中包括动物和非动物啸。非动物啸又包括植物和非生物啸,动物啸中又分人类啸和其他动物啸,发声原理不尽相同。人类啸是由唇孔音起振,在口腔内以舌、颌和气流调节的开管空气柱耦合振动的发声现象。

啸在世界广泛存在,但我国有最为悠久和连续的历史记载,可以说具有优秀的历史传统。

从《山海经·北山经》等文献看,人之啸应在语言之先,最初和基本的作用是拟声和示意,后来发展为表情和演奏乐曲。

《诗经》三例(《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王风·中谷有推》:“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啸异体)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二与歌并列,一强烈抒情,应与啸叫相对,属演奏乐曲的啸乐(口哨音乐),是运用自身器官的特殊的吹孔气鸣乐器类型。

《庄子》佚文、《楚辞·招魂》等记载了人(巫)和鬼交流的啸叫。

刘向《九叹·思古》代屈原抒情,同时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写了士人长啸,开后代风气。《后汉书》开始记载了士人王遵写自己啸和异族啸,魏鱼豢《魏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记载诸葛亮隆中耕读常长啸,对改变人们对啸的看法起了进一步的作用。曹植写啸多而且品种全,给后代啸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晋名士多作啸,基本奠定了啸在文人作品中的地位。晋成公绥作《啸赋》,唐孙广作《啸旨》,是啸较为红火的表现。诗仙李白写啸43例,18例为己啸,和宋代大文豪苏轼(共79例),是已知写啸和己啸最多的名人。宋代以后,因统治阶级和理学思想束缚,文人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从考古和俗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丑角)和下层百姓。

啸在历史上基本上是受歧视的,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声音较小,因而不能强势地进入乐队(器乐)行列,而只能在民间和社会底层流传。虽然其方便易行、群众基础广泛,但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其有史以来一贯的隐秘的示意作用(如啸聚山林等)导致上层统治阶级思想上的反感和礼制上的歧视(如《礼记·内则》:“男子入内,不啸不指。”等)。虽然得到刘向、曹植、阮籍等魏晋名士、李白、苏轼等名流的青睐,但因为这些人基本上也是受压制和不得意的,没能改变大的格局。宋后改称哨子、口哨,又成为艺人(丑角类)的表演技巧,仍为正统上流不齿。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对啸的歧视,可以作为我们认识这一现象的佐证。《诗经》等早期典籍中妇女作啸既早且多,是因为妇女地位低下,且常有异族俘虏或出身下层者,不受儒家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礼制限制。

现代口哨借助扩音设备的出现而在美、欧等地发展起来,美、日、中已举办37届世界大赛,但仍然没有被普遍承认为正统艺术。

啸方便易行,因而群众基础广泛;加上音域较宽,从(g1)c2到c6(e6)近五个八度,声音流畅,转调变奏容易:是具有潜力和极大发展前景的大众艺术类型。

目前,我国此项艺术已经重振优秀历史传统的雄风,呈全面赶超之势。

从文献时代顺序看,在写人自身啸之后,文献首先推演到禽兽的啸,如猿猴、虎等兽类和禽鸟,再发展到自然界中的芦荻、风、海浪等,后扩展为人为(如现代子弹、飞机等)的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