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由人向兽、禽和自然界中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考辩

 

一、人以外的动物

在写人自身啸之后,从时代顺序看,文献首先出现的是动物的啸。古人大概不是认识到同属动物,而是本能地认识到具有较多共同之处,故由人投射到动物。

1、兽

动物之中,又以兽为先出现,原因大概仍是与人具有更多共同之处。《晋书.姚苌载记》:“龙骧赵恶地曰:‘吾自言智勇所施,足为一时之杰,较数诸雄如吾之徒,皆应跨据一方,兽啸千里。’”因为失败者,在兽类中没有龙虎的缘分,直接称之为兽,但这肯定只是代表胜利的统治者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当事人的语言,这是我们可以断言的。

兽类之中,又可按出现时代和类型分析如下:

(1)猿猴

兽类之中,又以猿猴为先出现,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识到我们曾有共同直接祖先,现代科学同属灵长目,而是看到更加相像罢了。

最早当推《楚辞》(西汉·刘向辑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有战国楚人屈原、宋玉、景差诸文,附议汉人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和刘向自作的《九叹》,共十六篇。因都有楚地的方言声韵、风土色彩和独特的文体特点,故名。东汉·王逸又增加自作的《九思》和班固的两《叙》,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十七卷。宋·洪兴祖作《补注》;朱熹作《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还有其他很多注释。也写作“楚词”)

刘安《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山气陇嵸兮石嵯峨,蹊谷崭岩兮水曾波。蝯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此处猿猴用啸,虎豹用嗥,似乎用语精细有别,但由下面我们可以知道,虎豹也可以用啸,那么,这里更可能只是避免相同而换用同义词,即同义互文现象。此例特点是猿猴的群啸。

《史记》

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乎玄猿素雌……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长啸哀鸣,“鸣”和“啸”是同义互文,而“哀”和“长”则是同义互补。当然,这里的哀,不过是声似,而不是表情。

《长门赋(并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其辞曰:……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鬱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迴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228上)

有认为人啸中“长啸”和“吟啸”为两种不同类型,“吟啸”是一边吟诗一边发出啸声,实际不然,此处“啸而长吟”与《上林赋》:“玄猿素雌……长啸哀鸣……”同义,猿猴是不可能吟诗的。

王褒《洞箫赋》(王褒,字子渊,西汉蜀资中人。汉宣帝时征入朝廷,与张子侨等同为待诏,升为谏大夫。擅长诗赋,所作《圣主得贤臣颂》、《洞箫赋》都收入《文选》。后奉命到益州祀金马碧鸡之宝,死在路上。《汉书》有传。)“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疏。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山靡。诚可悲乎,其不安也!弥望傥莽,联延旷盪,又足乐乎?其敞闲也?託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禀苍色之润坚。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翔风萧萧而迳其末兮,迴江流川而溉其山。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朝露清泠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颠。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244)。

此例表面上是写猿猴的悲啸,当然,实际是写人的情感。

左思《三都赋·吴都赋》(250-305,字太冲,西晋临淄人。貌陋口讷却博学能文,兼善阴阳之术。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祕书,《晋书》有传。作《齐都赋》,一年乃成。复赋《三都》,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疏入。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张华叹为班、张之流。因人们争着传抄,洛阳纸价上涨。贾谧被杀后,他回到家乡专心写作。原来有文集,但亡佚了。后人辑佚,成《左太冲集》。其诗仅存十四首,以《咏史》八首最为有名。南朝梁·钟嵘《诗品》评价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其(树)上则猨父哀吟, 子长啸。”《文选》刘逵注:“ 子,猨类,猿身人面,见人啸。”

这里,不是说猿父会吟诗,而 子只会啸叫。“吟”和“啸”是同义互文,而“哀”和“长”则是同义互补。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给三国时人桑钦的《水经》作注而成。桑钦原书仅记河流一百三十七条,且记述简短。郦道元则补充为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文字多出二十倍,引书多达四百三十七种。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地理、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等。文笔也生动、流畅。是我国北魏以前总结性的地理著作。宋时失传五卷,明代传刻舛误更多。清全祖望、赵一清、戴震都有校勘本,沈炳巽撰有《集释》、《订讹》。近代王先谦合校诸家,集前人研究大成。杨守敬与弟子熊会贞共撰《水经注疏》,对水、地名、古代事例和引用典籍都详细考释。又以清一统舆图为底本,绘成《水经注图》。杨守敬去世后,熊会贞还作了增补。基本恢复了该书的原貌。)《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人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宋之问《朝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公元?-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先后谄事张易之、武三思和太平公主,中宗复位,遭贬谪。睿宗立,又因赃罪贬钦州,后诛死。有诗名,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浮艳华丽,多为宫廷应制之作。放逐后,也有些较好的作品。其律诗格律严整,对仗谨严,对唐代律诗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原有集,后散佚,明人为辑《宋之问集》。旧、新《唐书》有传。)“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元稹诗:“失子哀猿绕林啸。”

柳宗元《憎王孙文》:“木实未熟,(猨)相与视之谨。既熟,啸呼群萃,然后食,衎衎(kàn高兴)焉。”

黄滔(莆田人,字文江。乾宁进士,光化中历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王据有全闽,终其身为节将,滔规正有力焉)《秋赋》:“剑阁中宵逐哀猿而啸起。”诗:“岳峰千万仞,知上啸猿巅。”

唐卢肇《题清远峡观音观》:“老猿啸狖(yòu黑长尾猿)还欺客,来撼窗前百尺藤。”

唐裴鉶《传奇.孙恪》:“唐广德中,有孙恪者,游洛中一大第,见袁氏女,遂纳为室。后十余年,携二子至峡山寺,袁氏欣然易服理妆。诣老僧,乃持一碧玉环献僧,曰:‘此是院中旧物。’僧初不晓。及斋罢,有野猿数十,悲啸扪萝而跃。袁氏恻然,俄命笺题诗曰:‘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沦。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乃掷笔于地,裂衣化为老猿,追啸者跃树而去。老僧方悟,曰:‘此猿是贫道为沙弥时所养……碧玉环者,本诃陵胡人所施,当时亦随猿颈而往。’”

杜荀鹤(唐昭宗大顺二年以第一擢进士第,以诗名,工诗书)《早发诗》:“落叶铺霜马蹄滑,寒猿啸月人心孤。”“雨洒吟蝉树,云藏啸穴山。”

李商隐《细雨》诗:“猿别方长啸,乌惊始独栖。”

宋苏轼《峡山寺》诗:“佳人剑翁孙,游戏暂人间。忽忆啸云侣,赋诗留玉环。”

 

(2)虎等大型猫科动物

以今人的观点,虎和人、猿的叫声相去甚远,虎声应雄壮而威猛,但古人却比较早就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其间原因,管辂(公元208-256年,字公明,三国魏平原人。明《周易》,善卜筮,相传所占无不应。《三国志》将他的事迹收在《方技传》)《别传》认为是:“龙者阳精,以潜于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虎者阴精,而居于阳,依木长啸,动于巽林。二数相感,故能运风。”说得太玄,令人难以置信,但龙为阳精虎属阴精的说法,与《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长啸大呼以招君也。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473下)以阴阳分啸呼相应,可能代表当时人的观念。

《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本名《鸿烈》。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开始,称今名。《汉书·经籍志》归于杂家。有内篇二十一篇,论道。外篇三十三篇,杂说。后仅存内篇,内容大体属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也糅合先秦各家学说。汉代有马融、延笃、许慎、高诱注,今仅存后者。前二者早佚;许注亡于宋,清孙冯翼有《许慎淮南子注辑》。《天文训》“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麒麟斗而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蚕珥丝而商弦绝,贲星坠而勃海决。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见《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七册三六面。文中所说事物间的联系都是错误的,这是古人科学知识不够而错误归纳的局限性的反映。然而。其中也有帝王不能胡作非为的民本主义的积极精神反映。

《春秋纬》(有关《春秋》的纬书,有《元命苞》、《演孔图》、《合诚图》、《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考异邮》、《潜潭巴》、《说题辞》、《含含孳》、《佐助期》、《保乾图》、《握诚图》、《内事》、《命历序》等篇。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与方士所传的谶语,合称谶纬。两汉间诸帝及王莽好之,南朝宋开始禁止流传。今所传为后人辑佚,皆非完帙。)《元命苞》“猛虎啸而谷风起”。《文选》卷28李善注引。

东汉·王充《论衡》(王充:公元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少孤,曾师事班彪。家贫无书,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就能记住,于是就通晓了百家的学说。刺史辟为从事,又改任治中。后回到家里,从事教学和著述。著,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佚。王充家境贫穷,官只当到郡功曹。因为当时一般儒生拘守成文,多不合事实,于是闭门思考,历三十年成此书。批判迷信和错误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今优于古,多有卓见。)《寒温》:“虎啸而谷风至,龙兴而景云起。同气共类,动相招致。故曰以形逐影,以龙致雨。雨应龙而来,影应形而去。天地之性,自然之道也。”(141)。

《汉书》(主体为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纪传体史书。其父班彪因《史记》止汉武帝太初年,撰写后传,仅成六十五篇。班固想继承父业,被告私撰国史关到牢里。他弟弟班超为他辩解,汉明帝下诏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完成《汉书》。书未完成,因窦宪事被捕,死在狱中。汉和帝下诏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利用东观的藏书,继续撰写八表和天文志,完成了此书。全书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后人分为一百二十卷。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间事件、人物。文笔凝练,语句典雅,行文严谨,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成就,和《史记》并称“前二史”,同为史学高峰。因好用古字,给阅读造成了困难。汉以后注释有数十家,最通行的是唐·颜师古的一百二十卷的注本。清·王先谦《补注》一百卷,收集特别详尽。近代杨树达著《汉书窥管》,又有补正。)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故世必有圣智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虎啸而冽风,龙兴而致云。”见2826面,参见《文选》卷四七。

当是受前面影响所致。谷风:有认为指东风,此处为冽风,足证其误。

王褒《四子讲德论》“先生曰:‘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故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阴……’”

《文选》714上。

张衡《归田赋》(《文选》15卷):“虎啸山丘”。

刘孝标《辩命论》(《文选》54卷):“夫虎啸而风驰”。

乐府诗(汉武帝立乐府,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后将所采诗歌和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宋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统称为乐府。)曹丕《十五》:“虎啸谷风起”(曹丕公元187-226年,三国魏曹操次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后代汉称帝,为汉文帝。喜爱文学,著有《典论》和诗、赋一百多篇,保存下来的有四十多篇。其中《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文章,《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参见《三国志·魏文帝纪》。)

作为九五之尊,写到虎啸,也不会没有发展意义,但曹丕只写了虎啸。

晋·陆士衡《赴洛道中作》(《文选》26卷):“虎啸深谷底”。

《汉高祖功臣颂》(《文选》47卷):“虎啸而丰谷”。

《苦寒行》(文选》卷28)“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啸、叹互文。

赵景真《与嵇茂齐书》(《文选》43卷):“龙睇(di)大野,虎啸六合。猛气纷纭,雄心四据”。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一卷,收入《道藏·洞穴部·五·诀》类。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朝上清派道士作。因文字、体例相似,刘师培《读〈道藏〉记》疑陶弘景《登真隐诀》缺卷。)是以龙吟万渊,故景云落霄;虎啸灵丘,故冲风四振。

《南史.沈攸之传》:“攸之弟雍之孙僧昭,尝校猎,中道而还。左右问其故,答曰:‘国家有边事,须还处分。’问:‘何以知之?’曰:‘向闻南山虎啸知耳。’”闻虎啸能先知,大概是由巫、道啸通神灵推演而来。

唐李白《鸣皋歌》:“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唐李峤《攀龙台碑》:“腾啸而驭风云,叱咤而成功业。”

薛用弱《集异记.丁岩》:“虎乃跃而出,奋迅踯腾,啸风而逝。”

《事物原始》(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虎》引):“白额将军、啸风子,皆虎之别名。”

 

刘孝标《广绝交论》(文选》卷55):“夫草虫鸣则阜螽(zhong)跃,雕虎啸而清风起。”《辞源》:“雕虎,兽名。因其身有花纹,如同雕画,故名。”虎身皆有鲜明条纹,实亦别名。

 

刘弘文:“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骤。”《诗.召南》注: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左思,字太冲《蜀都赋》(《文选》4卷):“虎豹长啸而永吟”。由虎而联系上了同类的豹。

 

《名胜志》:“石堂山在宁德,其主峰形如狮,俗呼啸天狮子。”又由虎而联系上了相距较远,但仍为肉食之兽的狮子。

 

(3)犬科动物

唐李益诗:“寒狐啸青塚,鬼火烧白杨。”古人联系上狐狸,大概不仅是因为与大型猫科动物同属食肉动物,而且狡猾,迷信中还认为与属阴的鬼魅等关系密切。

 

《诗刊》1978年4期:“我仿佛听到无数虎狼的啸吼,接着又是一阵轰然巨响的雷声。”人们后来又联系上了相距较远的狼,大概不仅与狐同属犬科,且为肉食之兽。

 

(4)俱有神奇力量,不计阴阳,就联系上了龙

晋习凿齿文:“龙啸大野,兽睇六合。”

《云笈七籖》:“九素经后有凤吹龙啸阴歌八章,,此是地仙之秘书也。”

 

(5)由龙又进一步联系上了同为传说中神奇动物、且属阴类的的凤。

唐韦应物诗:“误触龙凤啸,静闻寒夜泉。”

 

(6)《水经注》(《佩文韵府》悲啸条引):“九真咸驩已南,麕麑满冈,鸣咆命俦警啸聒野。孔雀飞翔,蔽日笼山。”由大型猫科和犬科动物,又联系上了它们的食物偶蹄类食草动物鹿。

 

(7)《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多半是指人啸。而非指马,但因前面较近的主语是马,易误认为其承前省。后来称马鸣为啸,大概由此而来。当然,马与鹿也同属有蹄和食草类动物。

清张逸少《北征凯旋诗》:“风生群马啸,日落大旗高。”

刘白羽《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从集体马棚那个方向,传来吐噜噜的马的啸叫声。”

 

(8)韩愈诗:“猿呼鼯啸鹧鸪啼。”许宗鲁(明正德进士,嘉靖初视湖广学政)诗:“啸鼠穿残瓦,啼狐出败栊。”联系上鼯、鼠,大概不是因为啮齿动物属于兽类,而是因为夜间活动。

 

2、禽鸟

由兽发展到禽鸟,大概是古人已认识到同属动物,《礼记·月令》:“春,其虫鳞;夏,其虫羽;中央,其虫倮,虎豹之属恒浅毛也;秋,其虫毛;冬。其虫介。”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羽虫”的说法,与“鳞虫、介虫、毛虫、倮虫“相对。

木华(字玄虚,晋广川人。为杨骏主簿,文章隽丽)《海赋》(《文选》12卷):“若乃岩坻(di)之隈,沙石之嵚。毛翼产雊,剖卵成禽。凫雏离縰,鹤子淋渗。群飞侣浴,戏广浮深。翔雾连轩,洩洩淫淫(飞翔之貌)。翻动成雷,扰翰为林。更相叫啸,诡色殊音。”

谢灵运《七里濑》(《文选》26卷):“哀禽相叫啸”

韩愈、孟郊《秋雨联句》:“禽情初啸俦,礎色微收霈。”

唐孟郊《立德新居》之四:“霜禽各啸侣,吾亦爱吾曹。”

吴融(吴翥孙,字子华。力学,富辞调。龙纪初及进士第。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进户部侍郎,以翰林承旨卒官。有《唐英歌诗》。)《绵竹山四十韵》(《全唐诗》卷685):“合有五色禽,叫啸含仙曲。”

柳宗元《零陵三亭记》:“鱼乐广、闲,鸟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畜而富。”

明张羽诗:“沙明众女浣,潭净孤禽啸。”

 

(1)鸡雉

由兽到禽,最早是从鸡雉开始,大概是因为鸡为驯养禽畜中较常见的原因。

马融,字季长《长笛赋》(《文选》18卷):“猨蜼(《尔雅·释兽》“卬鼻而长尾。”郭璞注:“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江东人亦取养之,为物健捷。”)昼吟,鼯鼠夜叫。寒熊振颔,特……山鸡晨群,壄(古野字)雉晁(古朝字)雊(《毛诗》:雉之朝雊,尚求其偶。)求偶鸣子,悲号长啸……经涉其左右,咙聒其前后者,无昼夜而息焉。”

 

(2)鸳鸯

由鸡雉发展到鸳鸯,应该是对它们同属一类有所认识,大概与人们对鸳鸯的喜爱也有关系。

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3)鸱枭等

发展到鸱等,不仅是由禽鸟类推演,而且以它们为食。柳宗元《铙歌鼓吹曲》:“有鸟鸷立羽翼,张钩喙,决前距走瞿旁怒飞饥啸,瞏羽不可当。”

南朝宋沈休文《宿东园》(《文选》22卷):“陈王斗鸡道,安仁采樵路。东郊岂异昔,聊可闲余步。野径既盘纡,荒阡亦交互。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惊麏去不息,征鸟时相顾。茅栋啸愁鸱,平岗走寒兔。夕阴带曾阜,长烟引轻素。飞光忽我遒,宁止岁云暮。若蒙西山药(魏文帝诗: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辉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颓龄傥能度。”

唐李峤《咏茅》诗:“麏包青野外,鸱啸绮楹前。”

杜牧诗:“狐威假白额,枭啸得黄昏。”

陆游《春夜读书感怀》:“荒林枭独啸,野水鹅群鸣。”

林宽诗:“雪深鸢啸急,薪湿鼎吟迟。”

苏轼诗:“窗前有栖鵩,,夜啸如狐狸。”

陆游诗:“月黑浅山闻鵩啸,窗明高树送鸦翻。”

 

(4)凫鹄鹤

发展到凫鹄鹤,也应是认识到同属禽鸟,尽管它是属于其中迁徙较远的一类。

南齐陆厥,字韩卿《奉答内兄希叔》(文选》卷26):“凫鹄啸俦侣,荷芰(jì)何参差。”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

隋卢思道(字子仲,道将弟子)《孤鸿赋》:“既啸俦于淮浦,亦弄吭于江湄。”

李远(唐太和进士)《赠殷山人》诗:“啼乌弦易断,啸鹤调难谐。”

文天祥诗:“珍重山人招隐意,猿啼鹤啸白云飞。”

 

(5)鸥鹭

发展到鸥鹭,应是认识到同属禽鸟,尽管它门也是属于其中有特点的一种。

宋张钜《应天长.南屏晚钟》:“前度涌金楼,啸傲东风,鸥鹭半相识。”

 

3、昆虫

李白《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台榭,居高明。”唐方干诗:“谁道高情偏似鹤,自云长啸不如蝉。”古人大概不是由禽鸟联系上了会飞的昆虫——蝉,而应该是认为蝉与禽鸟同属有翅能飞的一类。

 

4、水中生物

胡皓《出峡诗》:“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汉书·西域传赞》:“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龙能入水,啸又由龙及鱼。

 

二、动物以外的自然界中的啸

1、风

称风声为啸,应是由声音特点联系起来的。

张协,字景阳《杂诗十首·之六》(文选》卷二九):“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去曷来戒不虞,挺辔越飞岑。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yín)。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诗:“兰葩盖岭披,清风缘隙啸。”

梁简文帝《宝马颂序》:“风啸电奔,声遨园囿。”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黍谷山》:“洞口风声啸吼,风气凛烈,虽盛暑人不敢迫。”

蒋光慈《怀拜轮》诗:“在海鸟婉叫的声里,在海风啸嗷的声里,仿佛听见当年诗人吊古国的悲吟。”

杜鹏程《保卫延安》一章:“西北风滚过茫茫山岭,旋转啸叫。”

 

2、雨

雨多伴风,似由此联系。

王勃文:“雷奔雨啸,风旋电转。”

清邵长蘅《登吴城望湖亭》:“鱼龙昼啸千艘雨,日月晴悬一镜秋。”

注释:初指变化的戏术,《汉书·西域传赞》:“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胡皓《出峡诗》:“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后由水中不同生物引指差异很大的人。唐罗隐《甲乙集·四·西塞山诗》:“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猿穴正姧顽。”元方行《东轩集·贾彦临训导霍兵》(《元诗选》三集):“天近君门严虎豹,地宽人海混鱼龙。”此指差异很大的各种船,即“昼雨啸千艘鱼龙,秋晴日月悬一镜。”称雨打船篷声为啸,似乎不关声音特点,倒是和风声称啸更为关系密切。

 

3、竹、树、芦荻等植物

称风吹竹、树、芦荻声为啸,应是由声音特点联系。

(1)竹

孟郊诗:“苦竹声啸雪”

苏轼《定惠院啸轩》:“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

蔡襄(宋仙游人,天圣进士,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论无所回挠,进知制诰。)《忆竹》诗:“子特何依固?兹焉辜啸卧?”

陆游诗:“风生丛竹啸,露坼野花新。”

清孙枝蔚《竹中》:“久坐凭风雨,闲行有啸吟。”

(2)树木

沈括《幽命》诗:“山木啸兮云悠悠,秣我归马兮无为久留。”

秦韬玉《桧树》诗:“翠云交干瘦轮囷,啸雨吟风几百春。”

(3)芦荻

唐沈亚之《村居》:“萧萧芦荻丛,叫啸如山鬼。”

 

4、波浪

称波浪声为啸,似乎和风声称啸有关系,因为风吹所致。

(1)江河浪

光未然《黄水谣》:“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2)海浪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四章:“就这样她跑到了海边,耗没有顾惜地扑向了怪啸着的狂涛巨浪。”

 

5、瓶

苏轼《瓶笙》引:“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坐客惊叹,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瓶中宫商自相赓,昭文无亏亦无成。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6、人为的外在啸声

(1)箭

苏轼《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

(2)子弹、飞机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修订版):“形容飞机、子弹等飞过的声音。”《新华字典》(2000年版大字本):“子弹尖啸着掠过头上.飞机尖啸着飞向高空.”

(3)汽笛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啸鸣:高而长的声音:远处传来汽笛的啸鸣声。”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