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06-110页。 

【介绍】

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本称《诗》,后儒家列为经典之一。编成于春秋时代,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和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为十五国民间诗歌。雅有大、小雅,颂有周、鲁、商颂,是宴会的乐歌。

【原文】

《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ƒ。”

【注释】

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292面中。

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在岐山之南,为周初召公奭的采邑。其地所采民间诗歌,《诗经》编为召南。有根据本篇“江有沱”认为包括长江上、中游,汉水以西地区。《摽有梅》同《楚辞》用“兮”字,沈湘源主编《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7-98面)认为“与楚风在地域上有相近相通之处”。汜、渚、沱:江水中的歧流。汜:《尔雅·释水》:“水决复入为汜。”渚:水中洲,分水为二。沱:江水因江岸阻碍形成的回水湾,俗称“回水沱”,如四川省境内的朱家沱、石盘沱,重庆市的牛角沱、唐家沱,湖北省的大鱼沱等。

‚以:用,即理会。。与:在一起。处:《诗集传》“安也。”

ƒ过:经过,即拜访。啸歌:并列短语,啸曲歌唱。诗序曰:“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将什么都讲成封建说教,这是其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问题。郑玄笺:“嫡有所思而为之;既觉自悔而歌,歌者,言其悔过以自解说也。”这是宣扬诗序观点的,当然也不可信。朱熹《诗集传》联系上两章的“其后也悔”和“其后也处”解释为:“啸,蹙口出声,以舒愤懑之气,言其悔时也。歌,则得其所处而乐也。”然诗文一理,各章内容相应独立通顺,不能有突兀的必须联系上章的词语才能理解的词语。姚际恒《诗经通论·上》批评“《集传》以啸贴悔、以歌贴处”,是对的;他说:“啸、歌二字本一类”,本来也不错:但他又说:“今欲押歌字,因易去后字,遂以啸字当之,仍用也字调分为两”,完全等同二事,仍不正确。王先谦《诗三家义疏·上》说:“愚案《园有桃章句》云:‘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此啸无章曲而亦得称歌者,发声清激,近似高歌耳。”赵荫棠先生赞同他的意见,并联系语法分析,认为同“后悔”为状中结构,译为“啸着歌”。其实,诗相应位置语法结构不一定必然相同,而且,啸不同于歌,不但是因为歌有歌词,即能运用语言表意,而啸不能,而且二者发声原理不同。歌唱是声带起振,而啸不是这样。二位先生大概因为自己不会啸,因此不知道“啸着歌”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仔细分析,“啸歌”连用(后有作“歌啸”),对独自一人来说,可能是“啸和歌”。对多人来说,则可能是“有的啸有的歌”:不论是哪种情况,这里的“啸”一定不能是“啸叫”。歌有歌词意境,一会儿啸叫一会儿歌,变化太快,显得不正常;在有人唱歌时发出啸叫,那不是喝倒彩就是捣乱。因此,其中啸只能是啸乐。《小雅·白华》下文还有“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与乐器对举,可为佐证。范子烨先生《中古文人生活研究》[5]因为认为是啸的一种类型,所以释为“是以啸声对‘歌’的曲调进行模拟”。其实,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知道“其啸也歌”就是“啸歌”(也作“歌啸”),是并列结构,那么,这句诗很好理解,即“啸和歌”,也就是“(照常)啸曲和唱歌”。

【今译】

歧流终究归长江,那人远出把家归,回家对我不理会。回家对我不理会,今后必定要后悔。歧流终究归长江,那人远出回家乡,回家不再把我访。回家不再把我访,从今我会睡得香。歧流终究归长江,那人远出回家阁,回了家阁不看我。回了家阁不看我,我当啸啸当歌歌。

 

【原文】

《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啸异体)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注释】

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332面上。

中谷:谷中。蓷(tuī):益母草,入药能治妇女病。暵(hàn):干枯。其:形容词尾。

‚仳(pǐ)离:分离,指女子被遗弃。嘅(kài):义同慨。脩:干肉,此同干。条:朱熹《诗集传》:条然,啸貌。歗:啸的异体字。湿:《玉篇》作日显,暴晒。啜泣:抽抽搭搭地哭。何嗟及:即嗟何及的倒置。

【今译】

山谷中的益母草,从叶到茎被晒干。孤孤零零一女子,长声短声把气叹。长声短声把气叹,嫁人不好受磨难。山谷中的益母草,从叶到茎晒枯槁。孤孤零零一女子,长声短声作悲啸。长声短声作悲啸,嫁个男人没嫁好。山谷中的益母草,从叶到茎晒过气。孤孤零零一女子,长声短声把泪滴。长声短声把泪滴,叹息哪还来得及?

 

【原文】

《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ƒ。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④。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⑤。有鶖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⑥。”(P.496-497))

【注释】

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496面下。

华:花。菅: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叶坚韧,秋天开白花。俾:使。

‚英英:朱熹《诗集传》:“轻明之貌。”又作“泱泱”。露:覆盖。天步:犹时运。不犹:不道,不良。

ƒ滮池:滮水,又名冰池,淲沱。出咸阳县滮池,至西安北入镐水。硕:大,高大。

④卬:我。煁(chén):三隅灶,能移动的小炉灶。

⑤鼓钟:《韩诗》作“钟鼓”。懆(cǎo)懆:犹惨惨,忧愁貌。迈迈:《韩诗》作“愇愇”。毛传:“不悦也。”《说文》:“很(恨)怒也。”

⑥鹙(qiú):古籍中的水鸟,似鹤而大,青苍色。梁:鱼梁,为捕鱼修筑的堤坝。戢:敛,一说插入其喙。疧:毛传:“病也。”

【今译】:

割倒白花的菅草,割来白茅捆成束。那个人儿去远方,使我一人受孤独。天上轻轻白云飘,映衬菅花和白茅。时运不济命不好,心上人儿把我抛。滮水日夜向北流,分流灌溉水稻田。唱歌啸曲抒忧伤,思念情郎渐行远。采来桑枝作薪柴,投入炉灶把火烤。一心思念那个人,心里感觉像火烧。家中奏响钟鼓乐,乐曲悠扬飘屋外。忧愁不安思念你,你却对我无善待。一只鹤鸟在鱼梁,一只鹤鸟在树上。那人高高又大大,叫我如何不想他。鸳鸯双双来鱼梁,嘴儿插进左翅膀。那个人儿不像样,承诺从不放心上。有块石头扁又扁,踏在上面望不远。那个人儿去远方,使我思念病怏怏。

【析评】

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也是最早的写到啸的传世典籍。

三例皆妇女抒情啸,其中两例与歌连用,我们分析,已属啸乐范畴。《小雅·白华》下文还有“鼓钟于宫”,与乐器对举,可为佐证。

古代妇女常见作啸,这可能是因为妇女中常有异族俘虏或出身下层者。且来自下层的女性仆人常做的抱孩子撒尿至今仍以啸叫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不受封建礼制的限制。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