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晏鸿鸣

《礼记》一则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16-117页。

【介绍】

戴圣:字次君,梁人。与堂叔戴德(称大戴)俱学《礼》于后仓,传《礼》四十六篇。官至九江太守。

《礼记》:相传为西汉梁(汉国,魏改郡,隋、唐改宋州,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戴圣采先秦旧籍编定,共四十九篇。传世为东汉郑玄注本。因其堂叔戴德有同名、内容的书八十五(今存三十九)篇,称《大戴礼》,故此书亦称《小戴记》。内容为秦、汉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概为孔子弟子及再、三传弟子的记载,也有讲礼仪的古书。后被认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和文化礼制的重要参考书。然据清人考证,错误也不少。

【原文】

《内则》:“男子入内,不啸不指。”

【注释】

指:指指点点。

【今译】

男子进入内室,不能发出啸声和指指点点。

【析评】

对这句话的理解,一般看法与这里不同,但都有问题。只有按我们这里的理解,才文从字顺。详见专文《啸在古今历史上受歧视的表现和原因考辩》。

 

楚辞两篇注译析

 

淮南小山《招隐士》

 

【介绍】

《招隐士》:始见东汉王逸《楚辞章句》,题“淮南小山之所作”。据王逸说:汉初淮南王刘安博雅好古,招天下贤士著作辞赋,以类相从,或称“小山”,或称“大山”,相当《诗经》中“大雅”和“小雅”,则“小山”可能是类名或笔名。萧统《文选》题刘安作,似不确。《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今仅存此一篇。

王逸认为此篇为小山之徒“闵伤屈原”之作,但与标题不符,因为屈原并非隐士。近人多以为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根据亦不足。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比较切合内容。

此篇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极力描写山野虽清幽高洁,但凄厉恐怖,为呼吁隐士出山归来张本。既不损害隐士的高洁,又否定了山隐之乐,构思较为巧妙。朱熹《楚辞集注》:“此篇视汉诸作,最为高古。”王夫之《楚辞通释》也说:“以音节局度,浏漓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辞赋之比。”

【原文】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山气陇嵸兮石嵯峨,蹊谷崭岩兮水曾波。蝯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①。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嶔岑碕石义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青莎杂树兮,烦艹草霍隹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羆,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羆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②!

【注释】

①见《文选》卷三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四七七面上。

幽:幽暗处。偃蹇、连卷:弯曲的样子。缭:缠绕。卷,一作踡。陇嵸(zong):聚结貌。陇一作巃。嵯峨(cuó’e):高陡的样子。崭(chán)岩:险峻的样子。崭:通巉。曾:通层,重叠。蝯:猿的异体字。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啸:与后嗥同义互文。嗥:野兽吼叫。聊:姑且。淹留:停留。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隐士。萋萋:茂盛的样子。聊:依赖、寄托。蟪蛄:即寒蝉。啾啾:象声词。

②坱轧(yǎngyà):高低不平。轧:一作圠。曲岪(fú):山势曲折的样子。恫:恐惧。慌忽、罔沕(hū):音义同,心神不定的样子。憭(liáo)栗:恐惧的样子。丛薄:草木丛。嶔(qīn)岑:山高的样子。碕石义(qíyǐ):石不平的样子。碅磳(jūnzēng):高耸的样子。磈硊(kuíwěi):奇特而高耸的样子。树轮:树的横枝。茷(fá):枝叶茂密的样子。骫(wěi):枝条屈曲的样子。莎(suō):莎草。烦艹(fān):草名。霍隹(suí)靡:随风倾侧的样子。麏(jūn):獐子。麚(jiā)雄鹿。崯崯(yín)、峨峨:皆高耸的样子。凄凄、漇漇(xǐ):皆皮毛湿润的样子。羆(pí):熊的一种,又称马熊和人熊。慕:思。悲:不高兴,即发怒。咆:咆哮。骇:惊惧。曹:同类。

韵:幽,幽部;缭,宵部:旁转。峨、波,歌部。嗥、留,幽部。归,微部;萋,脂部:旁转。聊、啾,幽部。

岪、忽、沕,物部。栗、穴,栗,质部。石义、硊、骫、靡,歌部。麚,鱼部;倚,歌部:通转。峨,歌部;漇,支部:旁通转。羆,歌部;悲,微部:旁转。留、咆、曹,幽部;来,之部:旁转。

【今译】

山北背阴面生长着桂花林,弯曲的树枝纠缠在一起。山上聚集的云气映衬着险峻的岩石。山谷中悬崖伴随着奔腾的涧溪。虎豹发出威猛的吼叫声,成群的猿猴也叫着攀援栖息。隐士游于山中不归去,春天的青草生长得多么茂密。到年末心情跟山景一样空虚,寒蝉声声叫得多么凄厉。

路崎岖,山弯曲,心想留下又恐惧。心恍恍惚惚,腿战战兢兢,山上都是虎豹穴,草深林密使人惊。山高耸,石林立。树枝纠缠在一起,加上树叶又茂密。青莎夹杂在树旁,烦艹草随风伏又起。白鹿獐子和雄鹿,有的腾跃有的靠树立。鹿角高举真锐利,浑身冒汗往下滴。还有猕猴和熊羆,寻找同类有怒气。虽然想攀援桂枝住山里。虎豹争斗,熊羆吼叫,禽兽惊跑被扑倒。隐士归来吧!山中哪里能筑巢?

[评析]

此处猿猴用啸,虎豹用嗥,似乎用语精细有别,但由下面我们可以知道,虎豹也可以用啸,那么,这里更可能只是避免相同而换用同义词,即同义互文现象。此例是猿猴的群啸。

 

刘向《九叹·思古》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12-116页。

 

【介绍】

刘向:公元前77(79)-公元前6(8)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政治家、目录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汉元帝时升任散骑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曾两次被关进监狱,被废多年。汉成帝时又被起用,改名刘向,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汉书》有传。曾受诏校阅群书,写成《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书目。还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汉书.艺文志》载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和《请雨华山赋》。传其父刘德治淮南王刘安狱,得其《枕中鸿宝密书》。刘更生幼诵读,以为奇,献。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多无验,乃下吏。

《九叹》:王逸序认为是作者后期典校群书时,“追念屈原忠信之节”而作。文章代屈原抒情,同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感慨。《九叹》分九段,《思古》是其中的第八段。

【原文】

《思古》冥冥深林兮,树木灪灪。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cóng)于山陆。旦徘徊于长阪兮,夕彷徨而独宿。发披披以鬤鬤(ráng发乱)兮,躬劬劳而瘏瘁。魂俇俇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心婵媛而无告兮,口噤闭而不言。违郢都之旧闾兮,回湘、沅而远迁。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自悲。聊浮游于山峡兮,步周流于江畔。临深水而长啸兮,且徜徉而泛观。

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往轨于初古。道修远其难迁兮,伤余心之不能已。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侍侧。甘棠枯于丰草兮,藜棘树于中庭。西施斥于北宫兮,仳倠倚于弥楹。乌获戚而骖乘兮,燕公操于马圉。蒯瞶登于清府兮,咎繇弃而在野。盖见兹以永叹兮,欲登阶而狐疑。乘白水而高鹜兮,因徙弛而长词。

叹曰:徜徉垆阪,沼水深兮。容与汉渚,涕淫淫兮。钟、牙已死,谁为声兮?纤阿不御,焉舒情兮?曾哀凄欷?心离离兮。还顾高丘,泣如洒兮。

【注释】

王逸序:“叹者,伤也、息也。”

冥冥:幽暗的样子。灪灪:茂盛的样子。参差:不齐貌。崭岩:同巉岩,山势险峻的样子。阜:土山。杳杳:幽暗的样子。悁悁:忧愁的样子。眇眇:远看的样子。骚屑:连绵词,形容风声。吸吸:不停流动的样子。湫戾(qiūlì):卷曲的样子。倥偬(kǒngzǒng):困苦的样子。陆:大土山。长阪:大山坡。披披、鬤鬤(ráng):散乱的样子。躬:自己。劬(qú)劳:劳累。瘏瘁:生病。俇俇(guàng):犹惶惶,不安的样子。濡:湿。袂:衣袖。婵媛:难舍的样子。郢都:楚国主要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西北。楚文王十(公元前680)年自丹阳迁此,至楚昭王十(公元前506)年被吴师攻破迁鄀。闾:古代居民组织单位,这里指家乡。回:即洄,上溯。湘、沅:今湖南境内河流,都通过洞庭湖汇入长江。迁:迁移,指放逐。邦:国家,狭义指国都。横陷:被敌人随意攻陷。宗:祭祖。鬼神:指祖宗。次:处所。闵:担心。先嗣:先祖的后嗣。中绝:中途断绝。聊:暂且。浮游:在水上漂流。山峡:山岭的峡谷。步:步行。周流:走遍。长啸:长声啸叫。徜徉:漫步。泛观:随意看。

兴:兴起,这里指写作。微文:暗含讽谏的文章。冀:希望。灵修:指楚王。壹悟:一次醒悟。还余车于南郢:让我驾车回到郢都,指废弃放逐令,恢复自己的官职。复往轨于初古:恢复最初的法则。轨:车轮距,这里指法则。修远:遥远。迁:迁移,指改正。伤:哀伤,可悲。已:停止,指不抱希望。三五:旧说三皇五帝;疑三王讹,指楚国历史上的句亶王熊伯庸、鄂王熊红、越章王熊疵。典刑:旧法。绝:抛弃。《洪范》:《尚书》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汉儒兴天人感应说,常以之为根据。近人疑为战国时人假托之作。洪:大。范:规范,法则。辟纪:同义复词,法纪。播:舍弃。规矩、度:指法则。错:同措,废弃。权衡:古称量衡器,这里指法则。任意:随心所欲。操:掌握。绳墨:古木工划线工具,这里指法则。倾:歪斜。容幸:以逢迎讨人喜欢。侧:身边。甘棠:又名白棠、棠梨,落叶乔木。高可至十米,果酸可食。藜棘:即蒺藜,草名,一名茨。果实满布针状突起,有倒钩,供挂附经过的动物来传播种子。中庭:即庭中。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斥:被排斥。北宫:王后的寝宫。古代宫室都坐北朝南:帝王寝宫在前,称南宫;王后的寝宫后,称北宫。仳倠(písuī):古代丑女名。倚:靠。弥:满。楹:两楹间省,是古代殿堂中最尊显的位置。楹:堂上柱。乌获:战国秦力士。传说能举千钧,与力士任鄙和孟说都曾被秦武王任为大官。戚:悲伤。骖乘:车右。掌推车等,不必千钧力。燕公:即燕邵(召)公姬奭。周成王时,与周公分陕而治。操:操劳。马圉:马厩。蒯瞶:王念孙考证即蒯聩。战国赵人,长击剑。清府:即清庙。宗庙清静,故称。咎繇:即皋陶,传说中夏禹时贤臣。永:长。登阶:指进宫劝谏。狐疑:同犹豫。乘白水:在清澈的江水上乘船。白水:清澈的江水。高鹜:高飞,指远去。徙弛:离别归隐。长词:即长辞。永远告别。

叹:尾声。徜徉:同彷徨。垆阪:庐山。沼:池。容与:徘徊。汉渚:汉江边的沙洲。淫淫:不停歇的样子。钟、牙:钟子期和俞伯牙,传说知音故事的两位主人翁。为声:演奏乐曲。纤阿: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人。御:驾车。焉:怎么。舒情:使感情舒畅。曾:通增。欷:歔欷,哽咽。离离:分裂痛苦的样子。高丘:楚国山名。

韵:灪,物部;日、戾,质部:与物部旁转。泣,缉部,与物部通转。陆、宿,觉部。瘁,物部,与觉部合韵。袂,月部,与物部旁转。言、迁,元部。次,脂部;悲,微部:旁转。畔、观,元部。

悟、古,鱼部。已、纪,之部。意、侧,职部。庭、楹,耕部。圉、野,鱼部。疑、词,之部。

深、淫,侵部。声、情,耕部。离、洒,支部。

【今译】

幽静阴暗的树林,树木长得多么茂盛。群山起伏且险峻,峰峦蔽日阴沉沉。可怜我心中无比愁闷,目无所见泪流满身。风声飒飒吹动树木,云层不停翻卷运动。可叹我生活已没有欢乐,忧愁困苦在大山之中。早晨孤身在山坡徘徊,晚上独宿在床上彷徨。头发蓬松而且散乱,身体疲劳卧病在床。灵魂迷茫走向南方,泪如雨下沾湿衣裳。愁思缠绕无处倾诉,嘴巴紧闭无话可讲。离开郢都的旧乡,到湘沅上游去流放。挂念国都横遭攻陷,祭拜祖先都没有了地方。忧虑宗族中途灭绝,心中充满惶恐和悲伤。姑且乘船在峡谷漂流,或者到江边走上一趟。在深水边长声啸叫,或者四处徘徊眺望。

我写了《离骚》这篇讽喻文章,希望君王能觉悟一场。让我驾车回到南郢,恢复我们祖先的辉煌。距离遥远谅难悔改,可悲我总是寄予希望。背弃贤明先祖的法典,断绝《洪范》开辟的纪纲。弃规矩以改度,背权衡而妄想。持绳墨却放弃,让迎合的人呆在身旁。棠梨枯死草疯长,蒺藜长到院中央。西施被赶出王后宫,丑女满堂尊位上。能举千斤的乌获去推车,协助治国的燕公操劳在马房。击剑师蒯瞶清庙陪烧香,贤臣咎繇被抛弃在僻乡。看见这我只有长叹,想进谏又犹豫彷徨。浮清江我去向远方,因归隐而永别君王。

尾声:我徘徊在庐山坡,山坡潭水深且幽。我游荡在汉水边,泪水不断往下流。钟期伯牙已死去,谁为知音去弹琴?月亮没有纤阿驾车,哪能快乐和舒心?越说越增悲伤情,有如刀斧往心里进。回头眺望楚国高丘山,眼泪抛洒如雨淋。

《庄子》二则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11-112页。

【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曾为漆园吏,《史记》有传。相传楚威王闻其名,厚币以迎,许以为相,坚辞不就。著书十余万言,往往以寓言阐发。主张清静无为,独尊老子而排斥儒、墨。 《庄子》:《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今本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和杂篇11篇。相传内篇为庄子撰,外篇等为其弟子和后世道家所作。唐朝崇奉道教,天宝元年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为《南华真经》。历代注释者多,流传至今仅晋•郭象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各家皆已散佚。

《则阳》 【原文】 夫吹管也,犹有口高也;吹剑首者,口夬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口夬也。(170、386) 【注释】 口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管声也。”疏:“大声。”剑首:剑柄末端的装饰镂有孔和花纹。口夬:风过声。成玄英疏:“吹剑环,声则微小……曾无足可闻也。”后有典故“剑头一口夬”比喻微小、无足轻重。道:称道。戴晋人:疑庄子所谓的至道者。 【今译】 (如果人用口)吹管子,就有大的吹管声;吹剑柄头上的小孔,就只有微小的气流声了。尧、舜是被人们称誉的人,但在至道者面前称道尧舜,就好像发出了一声气流声(般渺小、不足道)。” 【析评】 管因为可以形成共鸣腔,所以能耦合扩大声音,故管乐是乐器中的一大类。剑头小孔声音小,是因为没有共鸣腔配合。古人对此两者声音大小的差别非常清楚,说明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探索和实践。深入认识其中的科学道理,能帮助我们知道和掌握啸(口哨)的发音原理。

逸文 【原文】 童子夜啸,鬼数若齿。 【注释】 见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353面),可能是历史上散佚部分的一句。 若齿:像牙齿一样排列密集,形容多。 【今译】 小孩在夜晚发出啸叫声,召来了很多鬼魂。 【析评】 结合以后《楚辞.招魂》等,反映古人认为啸有召鬼作用,这是其神奇示意作用的曲折反映。

《诗经》三首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06-110页。 

【介绍】

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本称《诗》,后儒家列为经典之一。编成于春秋时代,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和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为十五国民间诗歌。雅有大、小雅,颂有周、鲁、商颂,是宴会的乐歌。

【原文】

《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ƒ。”

【注释】

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292面中。

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在岐山之南,为周初召公奭的采邑。其地所采民间诗歌,《诗经》编为召南。有根据本篇“江有沱”认为包括长江上、中游,汉水以西地区。《摽有梅》同《楚辞》用“兮”字,沈湘源主编《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7-98面)认为“与楚风在地域上有相近相通之处”。汜、渚、沱:江水中的歧流。汜:《尔雅·释水》:“水决复入为汜。”渚:水中洲,分水为二。沱:江水因江岸阻碍形成的回水湾,俗称“回水沱”,如四川省境内的朱家沱、石盘沱,重庆市的牛角沱、唐家沱,湖北省的大鱼沱等。

‚以:用,即理会。。与:在一起。处:《诗集传》“安也。”

ƒ过:经过,即拜访。啸歌:并列短语,啸曲歌唱。诗序曰:“美媵也。勤而无怨,嫡能悔过也。文王之时,江沱之间,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将什么都讲成封建说教,这是其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问题。郑玄笺:“嫡有所思而为之;既觉自悔而歌,歌者,言其悔过以自解说也。”这是宣扬诗序观点的,当然也不可信。朱熹《诗集传》联系上两章的“其后也悔”和“其后也处”解释为:“啸,蹙口出声,以舒愤懑之气,言其悔时也。歌,则得其所处而乐也。”然诗文一理,各章内容相应独立通顺,不能有突兀的必须联系上章的词语才能理解的词语。姚际恒《诗经通论·上》批评“《集传》以啸贴悔、以歌贴处”,是对的;他说:“啸、歌二字本一类”,本来也不错:但他又说:“今欲押歌字,因易去后字,遂以啸字当之,仍用也字调分为两”,完全等同二事,仍不正确。王先谦《诗三家义疏·上》说:“愚案《园有桃章句》云:‘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此啸无章曲而亦得称歌者,发声清激,近似高歌耳。”赵荫棠先生赞同他的意见,并联系语法分析,认为同“后悔”为状中结构,译为“啸着歌”。其实,诗相应位置语法结构不一定必然相同,而且,啸不同于歌,不但是因为歌有歌词,即能运用语言表意,而啸不能,而且二者发声原理不同。歌唱是声带起振,而啸不是这样。二位先生大概因为自己不会啸,因此不知道“啸着歌”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仔细分析,“啸歌”连用(后有作“歌啸”),对独自一人来说,可能是“啸和歌”。对多人来说,则可能是“有的啸有的歌”:不论是哪种情况,这里的“啸”一定不能是“啸叫”。歌有歌词意境,一会儿啸叫一会儿歌,变化太快,显得不正常;在有人唱歌时发出啸叫,那不是喝倒彩就是捣乱。因此,其中啸只能是啸乐。《小雅·白华》下文还有“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与乐器对举,可为佐证。范子烨先生《中古文人生活研究》[5]因为认为是啸的一种类型,所以释为“是以啸声对‘歌’的曲调进行模拟”。其实,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知道“其啸也歌”就是“啸歌”(也作“歌啸”),是并列结构,那么,这句诗很好理解,即“啸和歌”,也就是“(照常)啸曲和唱歌”。

【今译】

歧流终究归长江,那人远出把家归,回家对我不理会。回家对我不理会,今后必定要后悔。歧流终究归长江,那人远出回家乡,回家不再把我访。回家不再把我访,从今我会睡得香。歧流终究归长江,那人远出回家阁,回了家阁不看我。回了家阁不看我,我当啸啸当歌歌。

 

【原文】

《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歗(啸异体)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注释】

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332面上。

中谷:谷中。蓷(tuī):益母草,入药能治妇女病。暵(hàn):干枯。其:形容词尾。

‚仳(pǐ)离:分离,指女子被遗弃。嘅(kài):义同慨。脩:干肉,此同干。条:朱熹《诗集传》:条然,啸貌。歗:啸的异体字。湿:《玉篇》作日显,暴晒。啜泣:抽抽搭搭地哭。何嗟及:即嗟何及的倒置。

【今译】

山谷中的益母草,从叶到茎被晒干。孤孤零零一女子,长声短声把气叹。长声短声把气叹,嫁人不好受磨难。山谷中的益母草,从叶到茎晒枯槁。孤孤零零一女子,长声短声作悲啸。长声短声作悲啸,嫁个男人没嫁好。山谷中的益母草,从叶到茎晒过气。孤孤零零一女子,长声短声把泪滴。长声短声把泪滴,叹息哪还来得及?

 

【原文】

《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ƒ。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④。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⑤。有鶖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⑥。”(P.496-497))

【注释】

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496面下。

华:花。菅: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叶坚韧,秋天开白花。俾:使。

‚英英:朱熹《诗集传》:“轻明之貌。”又作“泱泱”。露:覆盖。天步:犹时运。不犹:不道,不良。

ƒ滮池:滮水,又名冰池,淲沱。出咸阳县滮池,至西安北入镐水。硕:大,高大。

④卬:我。煁(chén):三隅灶,能移动的小炉灶。

⑤鼓钟:《韩诗》作“钟鼓”。懆(cǎo)懆:犹惨惨,忧愁貌。迈迈:《韩诗》作“愇愇”。毛传:“不悦也。”《说文》:“很(恨)怒也。”

⑥鹙(qiú):古籍中的水鸟,似鹤而大,青苍色。梁:鱼梁,为捕鱼修筑的堤坝。戢:敛,一说插入其喙。疧:毛传:“病也。”

【今译】:

割倒白花的菅草,割来白茅捆成束。那个人儿去远方,使我一人受孤独。天上轻轻白云飘,映衬菅花和白茅。时运不济命不好,心上人儿把我抛。滮水日夜向北流,分流灌溉水稻田。唱歌啸曲抒忧伤,思念情郎渐行远。采来桑枝作薪柴,投入炉灶把火烤。一心思念那个人,心里感觉像火烧。家中奏响钟鼓乐,乐曲悠扬飘屋外。忧愁不安思念你,你却对我无善待。一只鹤鸟在鱼梁,一只鹤鸟在树上。那人高高又大大,叫我如何不想他。鸳鸯双双来鱼梁,嘴儿插进左翅膀。那个人儿不像样,承诺从不放心上。有块石头扁又扁,踏在上面望不远。那个人儿去远方,使我思念病怏怏。

【析评】

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也是最早的写到啸的传世典籍。

三例皆妇女抒情啸,其中两例与歌连用,我们分析,已属啸乐范畴。《小雅·白华》下文还有“鼓钟于宫”,与乐器对举,可为佐证。

古代妇女常见作啸,这可能是因为妇女中常有异族俘虏或出身下层者。且来自下层的女性仆人常做的抱孩子撒尿至今仍以啸叫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不受封建礼制的限制。

 

《山海经》一则注译析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105-106页。

【介绍】

《山海经》,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论》,未言作者。《汉书.艺文志》列入《数术略.形法类》,十三篇。传世本十八篇,三万一千余字。前面有刘秀(歆)校上奏,称夏禹、伯益作,不可信。有传汉刘歆撰,可能仅是整理。大约为战国至汉初楚人撰写和增删。记述各地山川、方位、部族、物产、风俗等保存有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材料。晋郭璞有注和图赞,明有杨慎补注,清有郝懿行疏。清毕沅校正本,依郭注博采书传,堪称善本。

刘歆(公元?-23年),刘向子,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頴叔。河平(前28-前25)年间,与其父刘向总校群书。刘向死,他任中垒校尉,继承父业整理典籍。编成《七略》,为目录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王莽建立新政权,任命他为国师。后因参与谋杀王莽,失败自杀。他通晓天文律历,著有《三统历谱》。《汉书》有传,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有《刘子骏集》。

【原文】

《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五朝小说大观》中东汉桓驎(桓焉兄子,字元凤,早有才慧。桓帝初为议郎,侍讲禁中。以直道忤左右,出为许令。著述凡二十一篇)《西王母传》卷一之一页有“华”]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ƒ。”

【注释】

见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50面。

玉山:山名,清·毕沅认为在肃州(隋仁寿二年置,汉为酒泉郡。清为直隶州,公元1913年改酒泉县,隶甘肃省)西七十里昆仑之连麓。

‚西王母:古国首领和神话中的女神。

ƒ蓬头:乱发。胜:玉胜。司:掌管。厉:灾害和瘟疫。残:伤害,刑罚。

【今译】

玉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的样子像人,长着豹子似的尾巴和老虎似的牙齿,擅长发出啸叫声。头发蓬乱,戴着玉胜。她掌管天降的灾害、瘟疫和刑罚。

【析评】

《山海经》中还有几处西王母的记载,大致相同,可互为补充。《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衍),其南有三青鸟(足乌)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其山万物尽有。”甲骨文(商王盘庚迁殷至纣亡国时,即前14中至11世纪中期的卜辞)“乙酉(古人用甲、乙、丙、丁、戊、己、庚、心、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排列组合成六十甲子表示年、月、日的序数,称干支纪数法,这里是纪日)贞(由专业祭祀人员“贞人”进行占卜活动,并记录结果),又(祐的通假)岁(年成)于伊(伊尹,殷商早期名臣,辅佐成汤及太甲,后来作为祭祀和祈祷的对象。也可能指其配偶,原因同)、西母(甲骨文中与“东母”常一起作为祭祀对象出现,有怀疑是日、月之神,我们认为即西王母,古国首领和后代神话中的女神)。”《竹书纪年》[古本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一说太康元、二年,即280、281年)在汲郡的战国魏慕中发现。共12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晋和战国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公元前229)年止。宋佚,清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补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二卷,据考证为后人编辑伪托。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认为:“古本虽胜于今本,但今本《纪年》并非毫无价值。从辑佚年代来看,今本《纪年》更早,辑佚者所见到的《纪年》佚文也会更多……不可全面否定。”]“周穆王十七年 古本:西征昆仑丘,遂见西王母。”“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今本:“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二·昆仑山》:“《纪年》曰:穆王十七年,西征至于昆仑西,见西王母,乃宴。”《史记·秦本纪》集解所引,日本庆长活字本、朝鲜刊本‘见’上有‘遂’(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卷五页一一),据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氏”中,是天神。《帝王世纪》认为是本为天神,后人化为商始祖之父的帝喾之后。按后者,为帝王之师。)(《太平御览》)道教又称金母、王母娘娘、西姥。《枕中记》称其为盘古真人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墉城集仙录》(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辑古今得道女子事迹,因以西王母为尊,其居金墉城,故名。《通志·艺文略》录为十卷,集一百零九人。今《道藏》本六卷,收入《洞神部·谱录类》,三十余人;《云笈七籤》本三卷,二十七人;《太平广记》集录二十六人:互有异同)中为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与东华至真之气所化生的东王公共理二气,是掌管女仙的神仙领袖。:“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五朝小说大观》中汉桓驎《西王母传》卷一之一页:“《尔雅》云:‘西王母,日下是矣。’”《逍遥虚经》(又名《仙记》,明初道士洪自诚编撰,二卷。系道教神仙人物传记,收入《续道藏》。因皆为逍遥物外者,故名。《五朝小说大观》中汉桓驎《西王母传》卷一之一页文同):“蓬发戴胜,虎齿啸者,此乃西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范子烨认为:“这种作伪本身,也正说明了西王母在道教的神仙谱系是何等重要,惟其重要,所以相貌就不能太难看。”詹石窗《道教文学史》(554):“周代以前,有所谓‘祭月于西’的说法,且称月神为西皇。月为太阴,故西皇当为西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西母’之中何以插上一个‘王’字。这是因为王的本义为旺,谓火烧旺盛,后引申为保存天然火种之事。在母系氏族中,司火之人称为王母,即司火的老祖母。由于火在初民生活中极为重要,故司火之人也就有特殊的地位,从而被尊为王,作为称王天下的代表。可见,王母故事是在原始自然神化与祖先崇拜、种族起源神化的融合之中产生的。经过长期的流传,又演变为仙话。

 

怎样进行欣赏和表演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92-96页。

1、啸乐艺术认识论——啸乐乐曲的欣赏(感知和认同)。

(1)感知:运用感官了解乐曲,最终达到了解、熟悉乐曲。

(2)认同: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与感受,认同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变成自己希望通过乐曲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有人称艺术再现,这一提法过分强调了作者原意,否定受众的再感受,易导致认识的僵化。

 

2、啸乐艺术表演论——啸乐乐曲的艺术表现。

(1)调整动机——端正目的。

正确的表演动机应是对啸乐艺术的热爱和艺术美感的追求,而沽名钓誉、卖弄技巧和追求酬劳必定导致轻浮、浅薄和哗众取宠。

(2)调适心理——避免紧张和松懈。

消除紧张:心理紧张是表演的大敌,由此产生的怯场——即不自信、犹豫和害怕会干扰和抑制表演者进入角色和发挥水平。消除紧张应从源头抓起,引起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对环境和观众的了解和适应心理准备不够;演出的熟练程度不够;演出能力不够;以前失败的经历;因演出的重要性而患得患失等。

避免松懈:松懈会导致表演不到位和失误,使观众觉得表演者不卖力气。

调适心理要做到准备充分和进入角色、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

(3)了解对象。

演出不是表演者的独角戏,而是与受众的协同。受众有行家、痴迷者、一般爱好者、希望了解者、从众者和休闲者,每场演出各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演奏者在演出曲目、舞台布置、演出风格和现场气氛等方面要努力做到与其最大程度的适合,以追求最佳演出效果。

(4)适度再(又称二次、二度)创作:

演奏是乐曲创作的实现,也是创作活动的最后完成。演出需要结合演奏者个人体验和理解、特长,受众和现场进行处理,实际上也需要创作。因此,同一或不同演奏者都要反对一成不变的照搬,而要强调再创作。当然,这不同于重新改编或任意改变,必须遵循其基调(包括主题、思想感情和旋律、节奏、风格),只能在速度、音量、音色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变化。

(5)话筒、伴奏、伴舞的运用:

①因为自然啸声比较细弱,需要环境比较安静,但表演没有这种条件,因此,话筒的运用十分必要和重要。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觉得应注意以下方面:

话筒的选用:话筒有类型特点,一般使用的是低音话筒,高音拾取不足,而对低音敏感,因此,话筒里不断传出呼吸和口部器官运动发出的声音。

话筒的使用:为避免吹气声,话筒不能正对气流,而应用其侧面。这和唱歌区别很大。因固定话筒不便调节,且限制身体动作,一般避免采用,而以手持话筒为宜。

②伴奏应在适合乐曲风格的基础上再结合啸乐特点,一般要避免风格特点类似的管乐器,如竹笛等,而风格特点不同、相辅相成的弓弦、弹拨、打击等乐器则比较好。另外,除用啸乐给唱歌作伴奏,一般不考虑和唱歌同时出现,否则人们很容易看作伴奏,正如舞蹈和声、器乐同时出现容易被认为是伴舞一样。

③伴舞可增加动感和气氛,但需要配合恰当,不能反而影响演奏效果。

(6)了解各类演(独、表演、伴、重、合)奏的特点和要求。

各类演奏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如:都要求适合受众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曲目;因啸乐不能持久,曲目不宜过多、长,否则影响效果;都应根据演奏者音域,具体确定音调(音高)。另外,各类演奏还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①单一啸乐演奏:

独奏适合只有一个演奏者或为表现某演奏者技艺全面和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独奏方式。在中间那种情况,则应选择能全面表现该演奏者技艺的乐曲。如果可以演奏几首乐曲,应在该演奏者能力范围内,组合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乐曲(如快、中、慢速)。按演奏者、受众和乐曲特点和表现需要安排顺序。因为人声非常优美和泛音丰富,尽量演奏乐曲而不是歌曲。当然,这也不绝对,歌曲一般为人熟知,特别对一般民众而非音乐爱好者,乐曲则要逊色一些。如果只能演奏一首乐曲,应尽可能选择富于速度、情绪、强度变化的乐曲。在比较重大、听众较多的演出,尽可能演奏有一定难度的乐曲。

表演奏:需要设计动作,简单的类似独奏,起避免呆板的作用;运用得好,可加演奏效果和现场气氛。但要避免喧宾夺主,甚至哗众取宠。

伴奏:啸乐不需另带乐器,是旅游、旅行途中最方便的伴奏乐器,正规演出也可采用适当的乐器或乐队伴奏。

(无伴奏)重奏:可以运用配合和和声,胜过独奏,但要求较高。需要一个以上的、水平接近、有重奏经验的演奏者,才能完成。所谓重奏经验,就是较好完成重奏演出的经验。不是两个独奏者的凑合,而是默契的配合和恰如其分的结合。形象地说,重奏者一般要一边吹、一边听,随时调整自己的音量等,不但要适合乐曲的要求,而且要适合合作者,以与合作者达到和谐。我国现阶段已有李立忠和晏鸿鸣先生运用过二重奏。据报道,陈啸女士组织残疾女少年五人组合,运用和声演奏乐曲,但不知属几重奏。2009年2月1日初七晚上8点1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小崔说事【春节大联欢】节目播出孟维鸿先生兄弟和洪波先生精彩的口哨三重奏节目。王明磊《快乐口哨》(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42面)称:“法国音乐学家玛丽·博比丽叶(笔名布累内)在她的《英语词典》里说:‘……口哨已成为一种真正的优势,口哨爱好者正把口哨表演组合成二重奏、三重奏和古典四重奏。’”多重奏和多声部演唱一样,对音域的要求也较高。

②合奏:可分为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和啸乐自身的合奏两种。

与其他器乐的合奏,即作为乐器进入乐队,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运用,主要是为追求特殊效果加入啸乐。因为啸乐比较细弱且不持久,作为完全平等的乐器有困难,当然,我们认为这种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

正如声乐可以有分声部、有伴奏的大合奏,啸乐也应该可以有这样的合奏,只是存在其特殊的条件和困难,暂时还没有听说有很好的效果,今后可以作为发展的目标。

(7)啸与啸乐是听觉艺术,但在表演必须配合视觉,成为了综合艺术,因此,还必须讲究台风。

①演出姿态:啸乐和声乐及管乐等一样,靠气息发声,给呼吸器官以最佳条件至关重要,

因此,一般取站姿;不重要或难度不大以及有特殊需要的演出也可取坐姿等。

②形体动作: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总的要求是自然、大方、优美,与乐曲谐和。

不论站、坐姿等,都要尽可能挺拔、端正。 站姿时,双腿以与肩部大致等宽的距离呈外八字平行站立,也可以一腿略前近似丁字形站立。

头部非特殊需要,一般保持端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应充分运用,配合表情达意。

包括头、手和身体在表演时要避免僵化,可以有简单、自然的动作或移动,但不能矫揉造作,或脱离乐曲需要,幅度过当则易分散注意力。

 

怎样提高演奏技艺——使啸乐声优美动听(学习颤、吐、滑、顿、分、历、蟋蟀音、埙和葫芦丝特色和吹吸结合的技法)。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88-92页。

如已能发出稳定、饱满、响亮的啸和啸乐声,要进一步使啸乐声优美动听,需要进一步学习一些使啸乐声优美动听的技法:

(1)颤音:

一个乐音如时值较长而无变化,容易使人觉得单调,人们发现,每秒6次左右的高低波动能给人美好感觉。即将5——演奏成5656……,或者5454……(具体根据感情和效果需要)。

颤音及其进入有快慢的不同,快速、欢乐、激情时进入较快,波动也较快;慢速、悲伤、低沉的进入较慢,波动也较慢。快有能力的局限,不会太过;慢没有这种局限,应努力保持在合理范围,否则后给人音不稳定的感觉。不论快、慢,都有逐渐发展的,即渐快、渐慢,应根据情况掌握速度和进度。

声乐(唱歌)用发声喉头的颤动来发出颤音,能达到最大的灵活性。各乐器根据各自的条件不同而各异,如弦乐用揉弦,口琴用摇手和送气等。啸乐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有三种方法发出三类颤音,以满足三类不同的需要。各种类型还可以有变化调节。仅次于声乐等,优越于其他管乐器。

舌颤:又可称快速颤音。在保持其他发音器官形态和稳定气流的同时,舌面作小幅度上下运动发出的颤音。因舌面抬高会导致发出声音的增高,舌面降低则相反,而回到原来位置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音高,如此快速重复,所以能产生这种声音效果。在能够运用颤音处理乐曲的演奏者中,这一方法运用较多,但因为舌头比较灵活,运动的速率较快,发出的颤音波动也较快,只适用于快速、欢乐、激情的乐曲表现;而控制舌头到较慢速度较为困难,保持波动稳定更难,因此,不适合表现其他情况的乐曲。

颌颤:又可称中速颤音。在保持其他发音器官形态和稳定气流的同时,用腭作上下运动发出的颤音。因颌抬高会连带舌面抬高导致发出声音的增高,其下降则相反,而回到原来位置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音高,如此匀速重复,所以能产生这种声音效果。在能够运用颤音处理乐曲的好的演奏者中,有相当一部份掌握了这一方法。因下颌部有力、对口腔影响体积大,这一方法是最有力量的。但正因为如此,却不够快速、灵敏,对速率较快或较慢颤音的表现却不太适合。

气颤:又可称慢速颤音。在保持口部发音器官形态和稳定气流的同时,胸部送气器官(包括呼气肌群和横膈肌)作小幅度强弱运动变化发出颤音。因气流增强会导致发出声音的增高,而回到原来力度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音高,如此匀速重复,所以能产生这种声音效果。在能够运用颤音处理乐曲的演奏者中,这一方法运用较少。因为这些器官作这种运动比较缓慢而且能越来越慢,特别适合慢速、深沉、悲伤的乐曲的表现。因为一般演奏者没掌握这一颤音,常见演奏者将这类乐曲颤音演奏成快、中速的。当然,由于这一颤音速率不够快和有力,因此,一般不适合表现快、中速乐曲。

(2)快速音:

因在笛子等管乐器是用吐音表现的,所以有称吐音,但啸和啸乐并非靠嘴唇吐气完成这样的音的表现,而有以下方法:

整体快音:由送气的呼气肌群和横膈肌快速和有间隔的送气配合发音口形发出的。这是最为有力、响亮、有表现力的快速音,但因为这些器官整体协同灵活性有限,其速率有限。

局部快音:在整体呼气肌群保持相应发音动作的前提下,由横膈肌局部作较快的匀速抖动发出的。发音时,其相应舌位变换必须协同、准确,否则音与音之间的区分就会显得不够清晰。发同一音时,因仅膈肌局部作匀速运动,效果比较差;发不同音时,因为有舌的动作配合呼应,效果要好一些。

指击快音:章棣和先生为解决快速音的清晰(先生按音乐界形象的说法称为“颗粒感”)问题,发明了这一方法并传授给刘建国先生。在发音的同时,以手指按乐曲表现需要快速轻击外唇,通过轻击时造成的乐音瞬间改变达成这样的效果。运用这一技法,一定要训练口发声与手指弹击的配合。发音部位最多只能容纳两个手指,因而速度也受局限。

(3)闪音:

又称波音,由主音和其上、下方的邻音迅速作一或两次交替而成,按邻音的差异分为上闪(波)音和下闪(波)音两种。因时值一般较短,故一般由动作灵活的舌来完成。因为舌头比较灵活,而且音间距离小,比较能发挥优势。当然也不能违背乐曲要求,用得过滥。

(4)倚音:

乐音开始或结束时,在其时值内占时较少的装饰音。在乐音开始时的称前倚音,在乐音结束时的称后倚音。乐谱一般标在主音的斜上方。一般根据发有关音的要求,口形、舌位、气流配合快速完成。

(5)滑音:

由一个音向上或下滑进到另外的音,按滑进方向的差异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一般根据发有关音的要求,口形、舌位、气流配合快速完成。

(6)顿音:

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加强气流强度形成的、有力度和弹性的音,音与音之间没有间隔。

(7)分音:

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通过有强度和间隔的气流形成的、音与音之间有间隔的、有力度和弹性的音。

(8)蟋蟀音:详上。

(9)埙和葫芦丝风格

我国口哨耿、燕南天和34届国际口哨大赛成年男子组日本冠军似有此风格。分析二乐器的特点是局部管径较大,因而音间转换略显迟缓。口哨吹奏时可适度后缩舌前部,以达到此效果。选择适合这种风格的适当的乐曲,效果会更好一些。

(10)吹吸结合技法:

啸和啸乐一般通过吹(呼)出气体进行,但已能发出稳定啸声的演奏者,吸气同样能发出该音。在乐曲表现需要时,可利用这一方法。有人用来发高音或吹一句吸一句等,但人体发声,包括说话、唱歌,都是慢放快吸,生理进化应适应这样。用吸气演绎乐曲整体比较困难,效果不好。一般在快速乐曲无法换气时,用此方法换气,又不影响乐曲的演绎和表现,如演奏竹笛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我是一个兵》和二胡独奏曲《赛马》等中的快速部分。

 

怎样扩大音域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42-43页。

气流越缓慢,舌位后缩,下颌打开的程度越大,口腔里的共鸣腔越长、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舌位越前、高抬,下颌收缩,口腔里的共鸣腔越短、窄,发出的声音越高。

一般容易发出的乐音为c3——b3,在此基础上要扩大音域,可向两个方向努力:

(1)向低音方向发展至c2(g1)音。

因此,应在保持稳定啸音的前提下,尽可能后缩舌位、打开下颌。加强练习,直到熟练发出此音域内各音。

因必须依靠软腭配合形成发声共鸣腔,舌再往后缩,将抵住软腭和喉壁,所以,这种发展应该是有限的。

(2)向高音方向发展至c(e)6音。

在发c3以上音时,则主要靠舌体抬高,腔径缩小,以及气流加强、唇孔缩小来提高声音。

因此,应在保持稳定啸音的前提下,尽可能抬高舌位、缩小腔径和唇孔、以加强气流。多练习,直到熟练发出此音域内各音。

运用此法理论上还可以继续扩大音域,但大概因管腔过狭、气流过强无法较好地发声和共鸣,声音会不明晰而类似急速气流的噪音。国内有称能发五个八度者,低音不可能再增加,只能是增加高音,我们从实践和理论上看似乎不可能,需要验证甚至科学仪器(如赫兹仪等)的检测确认。

怎样调整和控制气息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41-42页。

人的呼吸分为三类:

(1)身心平静时的呼吸。因所需吸排的空气量不大,只需胸廓呼吸肌群和横膈肌作缓慢的收缩和放松。横膈的移动距离通常为30-50毫米。

(2)强体力活动时的呼吸。因所需呼排的空气量大,故需胸廓呼吸肌群和横膈肌作快速有力的收缩和放松。横膈的移动距离达到最大值。呼吸和呼吸肌肉的动作轮流进行,排气时呼吸肌没有拮抗控制。

(3)艺术发声时的呼吸。艺术发声,包括艺术语言(即朗诵、话剧等)、声乐(即歌唱)和啸艺。因所需呼入的空气量大,故需胸廓吸气肌群和横膈肌作快速有力的收缩。横膈的移动距离达到最大值。为增强其表现力,排气时吸气肌必须起拮抗作用,即根据需要控制气息缓慢排出,表现为腹部肌肉克服此作用的持续紧张。我国历史上称“气沉丹田”,现代声乐称“胸腹联合式呼吸”。此呼吸法因能控制气息,气息自然得以延长。

因此,要想控制和延长气息,必须学习和掌握艺术发声的呼吸方法。

怎样使啸声响亮自如

载《啸乐(口哨音乐)艺术基础》4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乐器”:“音量取决于共振的充分性(又及时扩散)”。《管乐器手册》:“开管空气柱的振动波从管的一端出发,到达管的另一端又被反射回来,当这个发射波回到原处后(,)如果恰和下次振动所引起的波相位完全重合、形成驻波,又一起向另一端出发,这时,振动幅才能得到加强,获得最大音量。”(103面)由这一论述可以知道,使气流两“次振动所引起的波相位完全重合”是关键,达到这一“重合”的必要条件是气流的方向的同一和稳定。气流无影无形,似乎难以捉摸,但气流是发音器官以正确发音动作运用肺部空气形成的。正确的发声动作是气流方向正确的保证。因此,要想使啸声响亮,必须掌握正确的发音动作。各人器官不同,情况各异,口中发音时仅有小孔,且伴随气流,不便观察指导,主要靠自己体会和教师凭经验指导。

据称,人声带发出的声音也有限,经过喉、咽、口、鼻甚至头腔(实为窦)共鸣加强,可以有较洪亮的喊或歌声,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