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体曾发表于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版《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
晏鸿鸣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文章首先综述了疑问句“孰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以前研究的功绩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选择疑问句“名1与名2孰谓”演变为“名1孰与名2谓”是因为“与”字介、连词共一词形,“与”所连接的部分又属“孰”的先行词,因此受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的规律影响,又加上其它类型“孰与”句的同化影响所致。后又演变为“名1孰与名2”,是因为其选择疑问句中无疑而问的类型有向取舍句发展的趋势,加上古代“与、如(若)”音同(近)、问答多对用,故混同于表取舍的“孰如(若)”句所致。这种取舍句又反过来影响选择句,使选择句也产生了同样的句型。“孰(曷)若”句的连词用法,则是因其表取舍的用法与“岂若”义近混用所致。文章最后对疑问句“孰与”的各种小类进行了全面的列举举例分析。
关键词:文言语法;疑问句;孰与;孰如;孰若;奚若;曷若;何如;奚与;何与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晏鸿鸣(1951-),男,湖北武汉人,从事古汉语研究。
1 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孰与”因类型多变化,其中有的类型语义与字面上有差异、语法分析有困难,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称“书传中言‘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何如”结构有多种语义,大致有“怎么办、怎(么)样”和“孰与”(其语义又有多种,下详)。虽书传中难以把握的“孰与”往往是用如“何如”的,但简单说皆作此解,未免以偏概全。
杨伯峻先生分析得细了一点,他排除了其他类型,将对象限制为“表比较(即选择疑问)”,但仍认为“是‘何如’之意”。他在《文言语法》中说“与其……孰若……”句是“以疑问形式出现”的“抉择句”,“有比较的意思”。在分析例1《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例序为笔者所加,下同。此例句子结构为‘名1孰与名2’以下称孰与2型句)时,又说这是“不用‘与其’单用‘孰与’”,[1](P.212)则又混同于“孰若”,把它看作连词了。
吕叔湘先生指出,“孰”字“含抉择之意”的用法有三种:一种“前面先行词只是一个名词”,“孰字表‘众中择一’之意”;第二种“前面并列两个或更多的名词”,“孰字又表‘数者择一’”〔此类句子结构为“名1(与)名2(与名n等)孰谓”(以下称其中“名1与名2孰谓”为“孰与”原型句),句子谓语一般认为只是形容词,实有少数动词,如:例2《论语·公冶长》“女与回孰愈?”例3《墨子·经说上》“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
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心爱人,是孰宜心”(孙诒让《墨子闲诂》认为二“心”皆当作“止”)〕;第三种以“孰若、孰与”形式出现,是“比较之辞(比较‘何如’)”。[2](P.26-27)虽然仍未摆脱“何如”的纠缠,但分析得更细了一些。他详细分析了“孰”前先行词不同与相应语义的变化,这是一大贡献。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又指出孰与2型句是原型句“把词序换过用孰与连接两端”,已大致指出这种句子的演变线索。
董性茂先生《“孰与”浅见》(福清师专学报1982年1期)批评许多语法书将“孰与”简单地看作习惯格式或固定结构,因而忽略对它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继而作了有益的分析尝试。[3]他将“孰与”分析为状中结构(“孰”作状语,“与”为动词)的理由是词义和译文,笔者虽不赞成,但他将介词宾语前置类型的“孰与”区分出来,无疑是正确的。他坚持应对“孰与”进行语法分析,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
①本文的主要部分,曾发表于申小龙、李耀楠、赵世举主编的《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H·K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版),印数有限,流传不广,且有进一步完善、丰富的必要。
刘胜友先生《浅谈“孰与”》(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2期)根据异文和应答同用关系,认为应将孰与2型句分为两类:一为“带条件疑问”,句中“孰”为疑问代词作谓语,“与”为介词,引进比较对象组成介宾词组作“孰”的补语,义为“何如”(即表选择疑问的);一同“孰若、何如”,“孰”为疑问代词作状语,“与”为动词谓语,义为“哪里比得上、怎么比得上”(即表取舍疑问的。有称抉择,词义与选择同。又有称决择,有生造之嫌)。[4]他指出这类句子形式虽一样,却应区分两种情况作语法分析,这是有眼力的。但分析为动补失之怪异,分析为状中根据欠论述,皆于理未安。
蒋绍愚先生等仍认为固定短语,未联系原型作语法分析,但其按对译所举例句,已分析出两个类型。除2型句外,还有“名1孰与名2谓(下称孰与1型句)”。[5](P.261-262)
何乐士先生等虽也未联系原型作语法分析认为固定短语,但选择句3例句中,例1、3为1型句,例2为2型句,较前已有进步。而且,又进一步分析出“倾向于肯定后面(即表取舍)的一种”。然将其混同于“与其……孰若……”的连词用法,是其局限。[6](P.516-517)后来,他们在中已看出“孰如、孰若”有与“孰与”相同表比较询问(即选择疑问)的,有在“孰与”前“出现表示相比较的内容”的,但将2型置于1型句前,[7](P.530-531)却仍可商榷。
易孟醇先生认为2型为1型句的省略,是对的。但他不知道它们与原型句的关系,而以“与”的“匹敌”义和“若”的“选择”义为基础,认为是以1型句为最完整、常见的短语,这是错误的。由此他把“不如、不若”等认为短语,把简单的语言现象复杂化了;而分析“孰与”与“弗如”配合使用的语例,又未免简单化了。他将1型句形容词谓语分析为“比较的内容”(应为“方面”)是混淆了二者。他所列第三类实属介词宾语前置类型,应予排除。[8](P.51-52)他将例1分析为表选择,实际上应为取舍;而简单理解《汉书·西南夷列传》“汉孰与我大”颜师古注:“与,犹‘如’”,又将表选择误认为取舍。[8](P.522-523)
张国光先生分析了“孰与”形成、演变的年代及其类型,特别探讨了形成的原因。[9]笔者虽不同意其结论,但认为从这一点切入是很有见地的。作为一种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语言现象,局限于变化后的形态就事论事地分析语法结构,是难得要领的;而结合其形成、演变的原因分析,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自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指出孰与2型句是原型句“把词序换过用孰与连接两端”而形成的,已为学界许多人接受。可引起这种语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还是一个谜。
张文认为变换是句中形容词谓语“语境省略”或因形容词谓语突破单音节“而作强调性前置”,引起名2和形容词“重又组合”造成的。“孰”因不能居句尾,只能置于“与”前的“最佳必然位置”。这样一来不影响名1和名2“平行式的比较”,二来“合于孰一般不作宾语的这一特点”。进而又认为1型句是上述变化引起的重又组合类型之一。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疑点甚多:其一,语境省略的必要前提是不影响对语义的理解,而这里不但语法结构变得难以分析,而且语义也由表选择疑问变出了表取舍疑问的一类。其二,笔者对句子谓语的调查表明,孰与原型句字数最多为“仁且智”,孰与1型句也有同为联合结构的“明智、少长”,皆“突破单音节”,但并未前置。其三,孰与诸句型皆有在句子前面出现名词、句子(省主谓则为形容词谓语或动宾词组)作状语的情况,足见所谓形容词谓语前置并非引起句子变化的原因,如:原型句 例4《吕览·执一》“治四海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 1型句 例5《战国策·秦五》“金钱、粟孰与之富?” 2型句 例6 《战国策·秦三》“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 其四,既然变化是因为谓语省略或前置引起的,何以同时存在大量有谓语而且谓语处于正常位置的孰与1型句?笔者考查了先秦至汉代的主要典籍《论语》、《老子》、《墨子》、《春秋经传》、《孟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国语》、《史记》,这些典籍中共有原型句40例、1型句30例、2型句45例,各型用例数大体相当。其中《战国策》1型句有17例,比原型句4例、2型句12例都多。其五,张文因认为“孰”字前置的原因是形容词谓语前置或语境省略,所以只能认为孰与2型产生在1型句之前,可孰与1型句有谓语并处于正常位置,较2型句在语法上显然更接近原型。考诸典籍,《论语》、《老子》、《孟子》、《春秋经传》仅有原型句,《墨子·耕柱》开始出现1型句“鬼神孰与圣人明智”,而《荀子》、《韩非子》才开始有2型句。从产生时代顺序看,也是1型在2型之先。其六,马汉麟《古汉语语法提要》引《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自料,勇悍强仁孰与项王”等用例,提出了这类句子形容词谓语“为突出可前置”的观点,张文进而发展为“突破单音节而作强调性前置”,用来作为自己观点的基础之一。可是,这一观点并不正确。让我们看一下上引例6,文中形容词“慈仁”与动宾短语“任忠、不欺旧故”并列,可见不能认为形容词谓语前置。又据上引例4后有形容词“贤”,句前动宾联合短语也不能认为谓语前置。相反,被认为谓语前置的句子,并非像有的学者断言的那样,其实都可以补出谓语,如: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贤(愈、甚)乎? 大王自料,勇悍强仁孰与项王贤(愈、甚)?由此看来,这种语法现象还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面谈到,吕叔湘《文言虚字》将“孰”字的“众中择一”与“数者择一”用法相提并论,似已看出这两种句子之间的联系,可惜这种联系没有得到进一步研究。研究这种联系,有助于认识上面讨论的问题。“众中择一”句式为“名+孰+谓”,如:《墨子·鲁问》“其功孰多?”《左传·成公十七年》(襄公六年、昭公二十五年同)“罪孰大焉?”“数者择一”只是名词性先行词是并列结构(多为两个并列成分),如:《孟子·梁惠王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然则婴、齐孰后?”《左传·文公七年》“赵衰、赵盾孰贤?”《战国策·韩一》“强楚、弊楚,其于王孰便也?”张文认为这种句子是省略了“与”,其实不然。这种句子实际上和孰与原型结构相同,区别只是作先行词的并列成分间一用停顿(书面语用顿号表示)、一用连词“与”而已。显然,孰与原型句只是“数者择一”中的一种,而“数者择一”句又从属于“众中择一”句,它们的句子结构和变型应都是一样的。“众中择一”句前也有出现动宾结构、形容词或名词的,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其为吉,孰大焉?”《墨子·非儒》“污邪诈伪孰大于此?”《左传·庄公二十年》“祸孰大焉?”这些句子,后面都有形容词谓语,因此,句子前面的成分(包括形容词)不能认为是前置来的。
其实,在现代汉语“数者择一”的选择疑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说“我(干活)和他(干活)谁快”;也可以说“(在)干活(上),我和他谁快”;“讲快,我(干活)和他(干活)谁强”。这说明,这类句子可以从整体或其中比较对象(相关事物)、性状、比较方面这样几个角度进行比较选择:句子或省略谓宾的名词性成分作先行词,是着眼于整体或比较对象;先行词前或句中出现状语(古汉语名词可作状语,现代汉语则多为介宾结构及其省略形式),是着眼于比较方面;先行词前有形容词为宾语的句子(省略主谓则为形容词)作状语,则是着眼于性质状态。
综上所述,张文作为理论基础的形容词谓语前置从理论上来说是不正确的,他提出的句子变化的原因是形容词谓语语境省略和前置也站不住脚,他对孰与1和2型句产生顺序的判断也是不正确的。
2 “孰与”形成、演变的原因及其语法结构分析
2、1 “孰与”原型句演变为1型句的原因及其语法结构分析
笔者认为,孰与原型句变成1型句的原因,是孰与原型句受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规律的连带影响和另几类“孰与”句的同化影响所致。其中,前一种影响是重要的,但后一种影响也不能忽视。前面已经提到,有学者已指出,“孰与”句中,有一类是介词宾语前置性质的,如《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在孰与原型句中,“与”虽为连词而非介词,疑问代词“孰”也不是介词宾语,但形式上“与”字为介、连词共用词形,“与”后连接的部分又是疑问代词“孰”的先行词,所指相同,因此,可以连带产生前置变化影响。同时,除了上述介宾前置式的以外,还有主谓式的,如《孟子·万章》“然则舜之有天下也,孰与之”等。代连式的,如:《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同赴诸侯乎?’左右默然莫对。”王阜彤先生认为其中“孰而”同孰若表取舍,语义为“怎么比得上”,[10]是不正确的。将其释义放到句子中,与文中语义并不相合。之所以出错,当是未细审上下文义,望文生训所致。姚宏本注“一本无‘而’字”;鲍彪本注“而,辞也”:都有道理。没有“而”说明可不需要;而加上“而”,只是“辞也”,作用应是为与占绝大多数的类型相区别。无论有没有“而”,“孰”和“与”的词性都不受影响。“与”都是连接并列成分的连词,“孰”与后边的“我”是被连接的成份。类似还有杜甫诗《谒先帝庙》“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等;(后来还有谓语宾语前置式的,如《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翃。’”)这些类型语法结构虽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是以“孰与”顺序形式出现的疑问句,这些句子对同有“孰与”的疑问句就会有一种同化影响力。由于这两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孰与原型句变成了1型句。
2·2 孰与1型演变为2型句的原因,2型句的类型及其语法分析。
孰与1型演变为2型句的原因和过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吕叔湘《文言虚字》说:“标明形容词用以比较两人、两物或两事之高下,有时下(后)面不标形容词,乃比较两事得失”,容易使人认为两类句子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语义上的差别。张之强《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认为,这种句子是“说话人往往已经对比较对象之间的高下得失有了某种倾向性,常常是倾向肯定‘孰与’之后的人、事物”(实际上也有肯定之前的,下详),这里虽然没有论及孰与2型句的产生原因,但人们容易因此认为,孰与1型是否因为多数具有这种倾向性致使后面的谓语因不必要而省略,因而变成了2型句呢?为此,笔者对早期2型句作了调查。《荀子》6例虽皆表具倾向性的取舍,但《韩非子》仅1例却表不具倾向性的选择。《战国策》两类都有,共12例,其中10例表选择,只有2例表取舍。总的来说,孰与2型在产生的初始阶段,并非多数具有这种倾向性,因此,这种倾向性并非简单就是这一句式产生的原因。而且,正如上面笔者指出过的,谓语失落使整个句子语法关系变得无法分析,语义也突然增加了表取舍的一类,这样巨大的变化,显然无法简单用谓语省略来解释,上面笔者已经谈到,省略的必要前提是不影响对语义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孰与1型句本身语义的发展与“孰如(若)”句混同造成的。
孰与原型句除表选择外,本来就可以有另外的作用。《墨子·经说下》“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这种用选择疑问句表无法选择的用例,当然十分特殊。《老子》四四“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样的选择疑问句,因被选择者有明显的优劣高下,实际上发问者是无疑而问,自己已有明确取舍,并不需要对方回答。《孟子·公孙丑下》“陈贾曰:‘……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对方不但觉得不必回答,而且有时还认为问得奇怪。笔者认为这样的选择疑问句本身就已经隐含着表取舍的语义,只是由于其选择疑问句的形式束缚,使这种语义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孰与原型句演变为1型句后,句子语法结构被打乱,为有取舍语义的孰与1型句与表取舍的“孰如(若)”句的混同提供了机会。古人否定回答各型孰与选择疑问句,本来就多用“不(弗)如”,如:对孰与原型句例2的回答是“弗如也”。例7《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 回答孰与1型句例为《战国策·齐一》“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沔对曰:‘不如早救之。’”例5所在段共7个问句,答皆为“不(弗)如”。
回答2型句就更不用说了,如:例8《战国策·齐一》“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孰与1型句阶段,这种否定回答有时就是用“不如”对原句的仿照改写,如:例9《战国策·齐四》“苏秦谓齐王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对曰:‘……伐赵不如伐宋之利。’”例10《战国策·秦五》“甘罗见张唐曰:……‘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连后面的形容词都仿照写出来了。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如:例11《战国策·秦四》“今之如耳、魏齐孰如孟尝、芒卯之贤?”再发展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战国策·中山策》“夫胜一臣之严(鲍彪注:犹威),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
“若”上古属铎部,与同属鱼部的“与、如”音近,《广雅疏证》“与、如、若亦一声之转”。此句先行词不是并列成分,疑问代词“孰”无所选择指代,因而已经虚化为疑问副词,句意也由上例的表选择的疑问句变成了表取舍的疑问句了。上列二句的共同之处是,“如、若”在句中已是谓语,句后不必再有谓语出现。于是,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杜恕《体论》“譬犹登高者,愈惧愈危、愈危愈坠,孰如早去邪径而就大道乎?”《后汉书·庞公传》“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这种用法的影响增大,还出现了与“孰如(若)”词性构成相同的“奚若、曷若”。当然,它们也是状中结构。《列子·力命》“若之力奚若我哉!”例12班固《东都赋》“秦岭九嵕、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
表取舍的“孰如(若)”句同时还反过来影响表选择的“孰与”句,这曾使古人感到十分困惑。看到例11的“孰如”句《史记·魏世家》“今时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贤”作孰与1型,例13《韩非子·难三》“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作孰与2型,《士礼居丛书札记》就说例11是“今本‘与’误‘如’”,《经传释词》卷七也释此例为“如犹与也”,这是认为“孰如”是“孰与”。例14《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予秦地,如毋予,孰吉?”似乎也只能释“如”为“与”。可是,相反的意见也为数不少。《文选·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郭璞注:“与犹如也。”《广雅·释诂》“与,如也。”《广雅疏证》“皆一声之转也”,其释与例11同段的“今日韩魏孰与始强”为“孰与犹孰如也”。其实,例11不用讲得那么麻烦,因为“甲乙谁像丙丁(那样)贤明”在语法上和用“不如”仿照回答孰与句一样,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虽具体用例类型古人分析不一定正确,上面这两种相反的意见又都有一定道理,正如上面笔者谈到的,“与、如”古音相近、问答多对用,在当时和以后人们眼里,它们已经混同了。混同的结果,表选择的孰与1型句分化出像表取舍的“孰如(若)”句一样、丢失了后面谓语的、表取舍的孰与2型句。简而言之,即“与犹如也”。最早使用孰与2型句的包括例1在内的《荀子·天论》连续6句皆属这种类型,就不仅是可以理解而且是有必然性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孰与”与“曷若”同义,因此,班固《东都赋》“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与同段的例12“曷若”对举互用。《广雅疏证》且释曰:“曷若犹孰与”。因为孰与句在历史上使用较多、影响很大,这种表取舍的句子仍以用“孰与”形式为主,其余少见。当然不能排除有非孰与句被后人改成孰与句的可能性,因为上面谈到确实有人这样主张。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上述句式演变与用例年代关系的对应不够明显,但只有这样看,句式变化在语法理论上才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取舍句因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其所取只能是后者,语义为“怎么比得上”。但因为孰与句原为选择句,前后不论,因此,孰与2型取舍句也有取前者的,语义为“怎么能和名2(即后者)比”,这应是孰与句由表选择向表取舍演变的证明之一。例如:《战国策·赵三》“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战国策·秦三》“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如上所述,孰与原型句即有明表选择暗含取舍两种语义。孰与2型句产生于表取舍的语义,表选择的语义也连带产生了这种句型。于是,孰与2型句又有了表选择的用法,如例8、13等,例多不烦列举。在这种句子中,谓语当然只能被认为是省略了,但省略的原因不是可以不出现导致的失落,而是孰与2型取舍句的同化影响。译文可以补出谓语,也可以译成“名1与名2比怎么样”。
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有语音及结构相同关系的表选择关系的“孰如、何如”。《晋书·王豹传》“今明公自视,功德孰如周公”、《世说新语·品藻》“我何如谢太傅”:在这种句子中,和前边说到过的正好相反。不是表选择的“孰与”混同于表取舍的“孰如、何如”,而是表取舍的“孰如、何如”混同于表选择的“孰与”。简而言之,即“与犹如也”。这些“孰如、何如”句的语法结构也应被认为是省略谓语的选择句。同表选择的“孰与”和“何如”当然是可以对应互用的,如:《三国志·诸葛瑾传》“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同表选择,“何(孰)如”即“孰与”,这种影响甚至也侵入到孰与原型句的使用中去了。例14有认为“如”是“何如”的讹脱,实际上是“孰如”与“孰与”混用所致。将此句中“孰”前置则为“予秦地孰如毋予吉”,是孰如选择疑问句;将“如”改为“与”,则为“予秦地与毋予孰吉”,是孰与原型句:至于语义,则都是一样的。有趣的是,甚至还出现了与这些形式类似的“奚与、何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卫君之爱疑奚与媪”,这是选择疑问句;“媪曰”的回答仍是常见的“不如吾爱子也”。《左传·闵公元年》“犹有令名,与其及也”,《〈史记〉集解》引王肃注云:“吾去犹可有令名,何与其坐而及祸也”,这又是取舍句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楚王之猎,何与寡人”,《集解》引郭璞注:“与犹如也”,此例《汉书》、《文选》作“孰与”是“何与、何如、孰与”同用,皆表选择疑问。
2·3 “孰若、曷若”连词用法分析
“孰若、曷若”有和“与其”配合表取舍的用法,因“与其”已虚化,同为连词无疑。跟“与其”配合表取舍,古有“不如”,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又有“不若”,如《礼记·檀弓上》“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以上两种是表否定的,如表反诘,则有“岂若”,如《论语·微子》“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上举各种,字面上很好理解。“孰若、曷若”则不然,按本身词义不好讲。笔者认为这也是由上述表取舍问句用法发展而来的。上面谈到,“孰若”等表取舍问句义为“怎么比得上”,与“岂若”义近,所以也可以有相同用法,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柳宗元《童区寄传》“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宋史·符彦卿传》“与其束手待擒。曷若死战?”此用法例皆在唐代以后,易孟醇《先秦语法》说先秦有“与(其)……孰与(或孰若)”的用法,举例却无,[8](P.523)不知何据?杨伯峻《文言语法》认为柳宗元《童区寄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是省略了“与其”,[1](P.212)我们既已知道“孰若”单用也表取舍,认为省略就没必要了。
3 孰与句有关特点及其语法分析
3·1 三类共有特点
3·1·1 句前有状语 见2·1
3·1·2 名2定语中心词承前省略 ,如:
原型句 例7
1型句 《史记·曹相国世家》“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2型句《战国策·秦五》“卿之功孰与武安君?”(此“之”为定中结构助词)
3·2 两类共有特点
3·2·1 名1承前省略,如:
1型句 《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
2型句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自度孰与陈平、绛侯?”
3·2·2 名2为句子省谓宾 如:
1型句 例10
2型句 例6 张文认为2型句例为形容词谓语前置后的重又组合形式“A(名1)之C(C张文指形容词,但‘任忠、不欺旧故’是动宾结构)孰与B(名2)”,但1型句谓语未前置也有此类型,“之”只是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足见所言不确。
3·3 一类特有特点
3·3·1 原型句先行词后有“于我”,有补充指出相对对象的作用。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前引“众中择一”句后多有“焉、于此”,理同。
3·3·2 原型句先行词后有“也”表提顿,仅五例:《论语》2例、《战国策》1例、《史记》转录2例。张文认为这种句子“最为整饬”,证据似嫌不足。《论语·先进》“师与商也,孰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师与商孰贤”。《墨子·节葬》“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无择也。’”此例前句“与”前名1后也有“也”,后句非孰与句同样有“也”。
3·3·3 原型句先行词复杂,其后用“是”复指,如例3。
3·3·4 1型句形容词谓语前有“之”,如:例9、11、《战国策·韩一》“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桀宋之利?”此类应为“孰与”和“孰如”混同后,将1型句名2与形容词谓语关系混同于定中关系所致。张文认为这种句式是在B(名2)、C(形容词谓语)项之间加“之”,以与“A(名1)之C孰与B)句”对应,是不正确的,参见3·2·2。
3·3·5 2型句名1后孰与前有名词性成分表比较方面,如:《战国策·秦策三》“蔡泽……曰:‘……以君臣论之,商君、吴起、大夫种,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商君、吴起、大夫种不若也。’”
注释暨参考文献:
[1]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6.
[2]吕叔湘.文言虚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3]董性茂.孰与浅见[J].福清师专学报.1982,(1).
[4]刘胜友.浅谈孰与[J].东北师大学报.1984,(2)
[5]《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W].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W].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W].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易孟醇.先秦语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9]张国光.试论孰与的形成[J].中国语文.1989,(2).
[10]王阜彤.说孰与与孰若[J].语文研究.1992,(4).
The Thesis on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about the Interrogative”Shu Yu(孰与)”,and its Analysis of Grammar and Grammar Types
YAN Hong-ming
(School of the Humannities,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first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shu yu(孰与)”,then puts forwards the author’s own attitudes:the reason that the selective interrogative sentence”noun1 yu(与) noun2 shu(孰) predicate” that has been changed into”noun1 shu yu(孰与)noun2 predicate”shows the different syntactical functions of”yu(与)”,namely prep. and conjunction,possessing the same morphology,and the part connected by “yu(与)”is the antecedent of “shu(孰)”,and such a rule that when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 is used as object,it should be prepositional. Additionally it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assimilation of other types of “shu yu(孰与)”.But finally the sentence again has been changed into “noun1 shu yu(孰与) noun2”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the question without query in the option sentence possesses a trend of being developed to the option sentence(namely the option interrogative sentence which have possessed the option tendentiousness),in addition”yu(与),ru(如)〔ruo(若)〕”have the same or the similar pronunciation in the ancient times,and take the contrast answer when having the question ,so it is confused with”shu ru(孰如)〔ruo(若)〕”in the option sentence.But this option sentence”shu ru(孰如)〔ruo(若)〕”also affects oppositely the option sentence which making it have the same sentence type.The reason that”shu(孰)〔he(曷)〕ruo(若)”that being used as a conjunction is its use expressing the option sentence”shu yu(孰与)”being in the similitude of the meaning of “qi ruo(岂若)”,so the former is gradually confused with the latter.At last,the author analysises fully the grammar types of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shu yu(孰与)”.
key words: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interrogative sentence,shu yu(孰与)
(每行45字共约12000字)
啸乐(口哨音乐)欣赏、演奏和理论研究培训班
招 生 啦 !
一、啸、啸乐简介:
啸,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哨”。人类在语言之前即用啸来达意表情,后来又用它演奏乐曲,即啸乐。啸乐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华夏具有最为悠久、连续的历史记载和辉煌、光荣的传统: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等,史不绝书;从诸葛亮、曹植、阮籍、陶渊明到李白、苏轼、岳飞等,名人辈出。
因为啸声比较小,不能强势进入传统乐队,不能成为高雅艺术,只能是下里巴人;更因为啸叫有示意暗号的作用和近似某些灾变声音等,有的人听了不快,所以世界各地或有歧视。我国儒家、佛门甚至予以抵制。宋代理学兴盛,啸改称口哨等,仅在民间下层流行。
扩音技术发展以后,为啸乐艺术扫除了发展的障碍。近代美国后来居上,已开始公开演奏、举办世界大赛。古国岂甘落后,现在正重振雄风,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其声音富有特色:表现力丰富,演奏流畅,转调、变奏容易,加上音域较宽,尤其是人体本身具备,故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街小巷随处可闻。只要整体水平提高,极具发展潜力,前景美好。
口号:有利身心成才,发扬历史传统,发展啸艺事业,丰富艺术世界,开发人体潜能,构建(和谐社会)美好人生。
只要能吹气,就能学习和演奏啸乐(口哨音乐)。
二、培训有演奏(初、中、高级)和研究的不同层次,适应您的不同需要。
三、培训面向全社会,不限年龄、职业,培训地点、时间可灵活安排。
四、江汉大学世界首创高校选修课,主持教师晏鸿鸣教授出版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正式教材。学成可评定艺术等级,推荐到相应业余或专业艺术团体演出。包教包会,如果需要可继续参加同级下期培训班学习!
五、报名热线:yanhm1951@QQ.com或15335894981晏鸿鸣教授。
报名需了解:
姓名 联系方式 学习希望(欣赏、吹响、变音、演奏、研究) 教学时间、地点要求 (武汉经济开发区以外需自行组班开课)
一、《口哨》
张海迪(中国残疾人协会主席)
我会吹口哨。
是妈妈教我吹口哨的。那时我大约六七岁。
那时我整天躺在病床上,我的脊背上重叠着很长的刀口,我的腿不能动,我的胳膊不能动,我的脖子更动不得,假如我不小心活动一下,就会引起脊背伤口的剧痛。我长时间地躺着,我无可奈何地躺着,我终日孤独地躺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躺在这种疼痛里更难过的事了。我不知道我要躺多久,我不知道我的快乐是什么。我的眼睛一次次转向窗外,我也没有更多的玩具,我只有几本翻烂了的小人书,一盒旧积木,还有一个傻乎乎的布娃娃。我唯一的快乐就是听小鸟唱歌,它们叽叽啾啾很是热闹。
有一天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和小鸟一样唱歌啊!
妈妈说我来教你吹口哨,这样你就能和小鸟一起唱歌了。妈妈说,你把嘴唇嘟起来,轻轻,轻轻地吹,有一丝风吹过的样子。
我于是轻轻,轻轻地吹,一丝细细的风从嘴唇中牵出,一个好听的声音散开来,很悠长很柔和,神奇而缥缈。我反复吹着,开始是单音,后来我学会了由低音吹到高音。再后来我就学小鸟叫,学它们啾啾地唱歌。我也吹自己会唱的歌。于是孤独中的我找到了快乐。在我的口哨声中,窗外小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在我的口哨声中,树叶飘落了,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
春天来临,少女时代的我热情而活泼,在鲁西北那片绿色的田野上,我又吹起口哨,我的口哨带着弧线从这边飘向那边。村里的男孩们听见我吹口哨很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我又用欢快的口哨呼唤大白狗,它一听见我的口哨就会像一匹小白马,从村里热情万丈地飞跑到我身边。看着大白狗在我身边亲热地摇头摆尾,孩子们脸上露出油然钦佩的神情,我说我们一起吹口哨吧。于是田野上空仿佛飞来了一群百灵鸟……
夕阳就要落山了,我们还流连在金色晚霞的迷蒙中。孩子们推我来到河边,我用口哨吹起苏联歌曲: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向他表白,满怀的知心话儿没法讲出来。啊……
晚风里,我的泪水涌出来。我觉得口哨与歌声有区别,它给人更多的想象。口哨与唱歌不同,无论什么歌,用口哨一吹便牵出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怅惘。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
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
一天,我又一次躺在病床上,窗外的小鸟早已不在,这里病房的窗外看不见绿色的枝条,天空却依旧是蓝天白云。忽然我很想吹口哨,吹一支随着轻风飘远的歌,那个曾经孤独的我,总盼望吹着口哨病就好了。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
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析评]这虽然是篇抒情短文,却涉及啸(口哨)艺许多方面:
首先是啸(口哨)非常方便。年幼的张海迪手术后躺在床上,全身几乎只有眼睛能动,但却能学会啸(口哨)并用来吹奏乐曲。
其次说明与这种方便相应,啸(口哨)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小海迪的母亲,一个没有特别背景的普通下放女干部,就会这种技艺,并且可以传授。小海迪建议鲁西北村庄的小伙伴一起吹,于是田野上空仿佛飞来一群百灵鸟。基本估计约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吹响,其中十分之一能吹奏乐曲。
当然,与群众基础广泛相关的是学习容易。小海迪的母亲显然没有运用特别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只是教她把嘴嘟起来,轻轻地吹,像有一丝风吹过的样子,小海迪就学会了。不但学会了像小鸟一样发出叫声,而且无师自通,学会了演奏乐曲。
张海迪女士认为啸(口哨)乐比唱歌能给人更多想象,其实是因为没有限制想象的歌词,这应该算乐曲的优点。她觉得用啸(口哨)吹奏乐曲会有淡淡的忧伤和怅惘,其实是她当时心境和所吹奏的乐曲的原因。啸(口哨)乐能表现的感情包括生活中的全部,是丰富多彩的。
二、《口哨de趣闻轶事》
高沛(曾任武汉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本文发表在武汉市文联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少年文学报》1998年3月18日2版,括号中是笔者的参考意见)
用嘴巴充当乐器——吹口哨,在古今中外都有。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诗经》中,有着“其啸也歌”的诗句,(郑玄的)注释中说:“啸,吹声也。”这些可算是有关口哨的最早文字记录了(《山海经》西王母善啸记载的实际和反映的史实可能更早)。但真正盛行口哨是在魏、晋时代,当时不但民间百姓,而且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一般是不当权的),甚至妇女都喜爱吹口哨(历史记载妇女早于名人)。
口哨发展到唐代,已和其他的乐器配合运用了,这一点从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诗句里可以得到证实(《诗经·白华》与“啸歌伤怀”相应,下文有“鼓钟于宫”。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有“啸歌琴绪”,皆在唐前)。口哨之所以能与丝竹管弦乐器合鸣,主要是它的演奏技艺日趋成熟了。据唐代孙广的《啸旨》中说,那时口哨的技巧有十二种之多,并且口哨乐曲也十分流行(据笔者考证,多为后人、特别是明人增益附会,不可信)。
比中国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外国口哨音乐,更是广泛流行(在记载历史早,且几千年连绵不绝方面,没有别国能和中国相比)。古印度以口哨(应为指啸)代替祭祀唱礼歌,在非洲(等)用口哨音乐(示意啸叫,与音乐无关)作为传递消息的语言,危地马拉、墨西哥、德国也都十分流行吹口哨。据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科学家爱因斯坦,都酷爱吹口哨。但美国(现代)则是吹口哨之最:前总统罗斯福和威尔逊均是吹口哨的爱好者;美国北卡罗米(莱)纳州设有一座口哨博物馆;加利福尼亚州办有一(十九世纪初美国已有六)所口技(哨)学校,校内有一个三十人的口技(哨)乐团,能演奏世界名曲。有“口哨夫人”之称的艾丽丝也是美国人,她的吹奏口形美观(无意义),音准质纯,音区宽广(有报道只有两个半八度,远逊于我国目前高手的三个多八度),感情细腻而富于变化,被誉为“魔笛”,世界上第一张口哨唱片就是出自她之口。据国外刊物介绍,奥地利有位口哨专家经过长期摸索苦练,练出一门绝招——或用牙齿和舌头,或用手指和合掌来变化音高、音色、音量,通过两边嘴角的高度的控制,竟能一人吹出二声部的赋格式乐曲(呼麦也能。花样变化能增色,但一般损失更大,不可能取代口哨的主流),从而使得口哨音乐更有吸引力。一时间,“口哨乐团”、“口哨重奏团”和“口哨协会”相继成立,风靡全球。
当今世界上,既有用口哨吹奏贝多芬、巴赫的古典音乐的,也有用口哨演奏爵士音乐和摇滚音乐的;有一个人独奏或二(据说最多可有四)人重奏的;也有用交响乐队或电声乐队伴奏的。如今口哨不仅是一种自我娱乐的形式。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乐器(的面貌)出现在音乐舞台上。
三、《口哨随笔Orawhistle And Me》
龚镇雄Professor Zhenxun Gong
(作者是北大物理系教授、音乐声学专家、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此文应河北省石家庄市口哨李李立忠先生之约而作,转自中国口哨网站)
谈起口哨,有的人可能认为:浪荡小青年,鼓起腮帮子,翘起嘴唇,嘴里嘘哩嘘哩地,吹起小曲儿,不登大雅之堂。可是我却很喜欢,国内、外还有不少人乐于此道,可以登上舞台,还可以出唱片、开音乐会。这也是一件真真确确、人人都有、可以随身携带,比任何其他的都方便的乐器。
我从小喜欢音乐,虽然没有出身在音乐世家,却喜欢买本《大戏考》(解放前每年都由电台推出一种各种戏曲、曲艺、歌曲的脚本)跟着收音机(我家里买了一台三个电子管的再生式收音机,我视为致宝)哼唱,也学着大孩子们嘘哩嘘哩地吹口哨,反正走到哪里都可以吹。慢慢就成调了。后来吸气也能了。
到了高中,自己找本书看看自学了“和声学”,知道同时出两个音可以形成和声,比单音好听,于是试用嘴唇的两侧发不同的音吹成口哨的和声。在余《音乐声学》这本书及在北大和中央音乐学院讲课时,讲到乐器及歌唱发声,我认为口哨是一种由“唇簧”起振、由“管”耦合而发声的簧管乐器,像喇叭(号)、单簧管和双簧管一样;也有认为口哨的振动像声带那样直接振动而发声即简单的簧振乐器,像口琴、手风琴、八音琴一样。(不过也有认为歌唱发声也是声带起振,胸、腹、头腔耦合发声的。)[因为口哨发声时唇部没有感觉到振动和由此造成的发麻感觉,所以应该是孔音起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有两个事实是“我安上满口假牙后,口哨声没有过去响了;吹气顺时(气流不见小),口哨声不易控制了。吸气亦然[根据音理和历史记载,牙齿不影响发音,先生的问题应另找原因]。
口哨的优点除了人人皆有、不用花成本、随时可用以外,还可以随意控制音调,同各种乐器或乐队都可以协同,音色亦可改变一点点。缺点是音域太窄[这是先生根据自身和所知作的概括,我们现在了解音域可达四个多八度,是难得音域比较宽的],每个人的音域基本固定,音量一般较小。
现在的青年可能注意力不在这上面,不过我正是希望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开我们自己的音乐会,出我们自己的唱片,有我们自己的“大师”。
最近我正在写一本《天下物理》的书,包罗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在“音乐物理”这部分中,我会把“口哨”罗嗦几句。
四、秘书回忆:周恩来总理也吹口哨
纪东《难忘的八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其中有周恩来总理吹口哨的内容:
我听过总理吹口哨,也是在他高兴时的自娱自乐。总理吹口哨不怎么会拐弯(指形成旋律),是以“嘘……”这(一)个音调(乐音)为主。说真话,总理没我吹得好。我曾对总理的侄媳、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邓在军说过此事。那是我们一起去福建泉州参加纪念周总理的活动,之后结伴游览,她无意中听见我吹的口哨歌曲(乐曲),说:“纪东老弟,你的口哨吹得真不错。”我对她说,总理也吹过口哨,我还模仿了一下。她觉得很新奇,很开心。
五、著名医学家裘法祖院士用口哨示爱
2008年6月15日,《武汉晚报》在3版《“人民医学家”的裘法祖传奇人生》文中《异国行医收获“钻石”爱情》部分,介绍著名医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湖北省“人民医学家”、武汉市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妙用口哨。“直至今天,与裘法祖同一宿舍楼里的邻居还会提及他们的恩爱。早年,裘法祖每次回家(,)都会在楼下吹声口哨,这时(,其德国夫人)裘罗懿就会跑到窗台,向他扔一只水果。”可见在他们看(听)来,口哨和投桃报李的水果一样,是表示恩爱的载体。
六、韩国总统卢武铉口哨为媒
2002年12月20日,只有职高学历的新千年民主党候选人卢武铉当选为韩国总统,这在韩国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不仅有着传奇的政治经历,他的(以)口哨为媒(、)真情不渝(的)爱情故事也是韩国媒体和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青年卢武铉由于家境不好,只读到了职高。毕业后不久,他就在家准备参加韩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司法高试。权良淑与他是同村,幼年丧父,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在母亲的影响下,权良淑从小就有很强的自尊心,村里人都说她是个“傲气”的姑娘。不过卢武铉倒是很欣赏她这种个性,曾在同伴面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宣布,一定要“征服”她。
2003年初,卢武铉夫妇接受韩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时,在观众面前“坦白”了他们的恋爱经历。卢武铉1971年服完兵役后,在村里和权良淑不期而遇,第一次点燃了爱情的火花。那次见面后,卢武铉每天都路过权家去村头挑水,每次都会在小溪边“遇到”权良淑。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直到后来“山盟海誓”、“私订终身”。当节目主持人好奇地问道:“怎么会那么巧,不管什么时候去挑水都能遇到呢?”卢夫人羞红了脸,笑而不答。卢武铉总统经不住一再追问,小声说了一句:“我每次快到她家门口时就吹口哨,使劲大声地吹……”引得观众大笑。
1 陌生的老朋友——“啸”在中国古代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
“啸”,乍一听好像很隔膜,却是我们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老朋友,历史上的著名作家的著名文学作品常常出现:
南宋初年著名将领岳飞的撼人心魄的爱国词作《满江红》中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后赤壁赋》中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诗圣唐杜甫《上后园山脚》有:“敢为苏门啸,庶作《梁父吟》。”
晋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才高八斗”的魏文坛领袖曹植《美女篇》中有:“顾眄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汉刘向楚辞《九叹·思古》称楚屈原曾:“临深水以长啸。”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歗(啸异体)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2 啸算江湖哪一门派——啸的性质和发音原理、类型
啸这个老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今记载和工具书表述限于认识和了解却都不够明晰。
学者的解释虽不断进步,但笔者认为对“啸”的语义和发音原理认识都有缺憾。
笔者认为,指啸借助手指、叶啸借助树叶发声,从这个意义上,与其相对不借助其他物体发声的啸又可称为徒啸。这些方法都基本以吹气(仅徒啸可短时间以吸气)的方法发声,发出的声音风格特点近似,但发音部位和振动源及其状态却大不一样。徒啸的音域,可以从(g1)c2到c6(e6),达四个多八度,属于音域较宽因而表现力较强,特别是人体自身具备、不需另带的特别方便的特殊发音(乐)器。
根据对古今的考察(详见全国社科30佳、人文核心、湖北省优秀期刊《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6期晏鸿鸣、魏敏、许绯《“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我们可以确定,啸就是人们今天一般说的“口哨”。其发音原理,应该是双唇孔音起振,由相连接的、用舌和腭调节的口共鸣腔耦合而发声。是人体自身具备的特殊发音器。其声音可大致分为两种:发出简单叫声的啸叫和演奏乐曲的啸乐。对后者而言,就是唯一自身具备的、能演奏乐曲的特殊的吹孔气鸣乐器。
3 啸艺的江湖浮沉——我国古代啸乐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受歧视
3·1 啸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发展,据我们考察(详见将发论文《啸史考辩》),大概是这样的: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善啸”,应是部落时代古人用啸示意进行听觉交际的反映。
《诗经》和《楚辞》的用例都大致可以确认为啸乐(详见论文《啸有人乐类考辩》)。
西汉末年已经有军队中的士人(王遵)写自己吟啸,东汉末年开始多起来,包括清流名士成缙和魏鱼豢《魏略》记:“(诸葛)亮在荆州……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魏“才高八斗”的文坛领袖曹植多写啸,包括写自己作啸,可以说是大力提倡,基本奠定了啸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名人雅士的啸既多又推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晋至唐史载写啸和作啸甚至善啸的人较多,晋代文学家、啸乐艺术家成公绥撰有《啸赋》,用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体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认识。唐朝孙广写了《啸旨》,研究了啸的作用、传承等理论问题。
3·2 我国古今对啸乐(口哨)的歧视及对其发展的影响(详见专题论文《啸在历史上受歧视的表现及原因考辩》)
啸因音量较小,没能强势地进入乐坛和正统思想。古人认为属阴,与言、呼属阳相对。《楚辞·招魂》汉·王逸注以阴阳分啸呼,开后代先河。我国古代因男尊女卑等原因,尊阳抑阴,也导致对啸的歧视。其示意作用使它常为没有钟鼓等正规军乐和号令条件的异族和造反者运用,招致统治者和正统思想的歧视。
后代古人歧视啸的原因,主要是“学者讲义理”,即儒家及其后来的程朱理学要求士人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所致。有趣的是指啸最早记载为古印度和佛经,佛教应该是不排斥啸的,但大概是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化的原因,后来中国佛教也歧视了。
宋代以后,文人“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从考古和俗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和下层百姓:皆为正统上流不齿,被称为“响马哨”和“流氓哨”。
据《华商报》报道,陕西省十届人大“有委员表示……有陌生男人吹口哨……只要违背妇女意愿,都属于性骚扰。”是这种歧视的最新反映,但网上多数持批评态度,说明这种看法虽有势力,已渐渐不得人心了。
啸受歧视后及其诸引伸义,为了区别,一般写作哨、口哨。
4 啸(哨)友遍天下——啸义的扩大和世界其他地区古代啸艺的发展概貌
啸后来成为人们对自然界一类声音的归纳,如猿、虎、鸟、风、海啸等。
甚至语言高度发达的现代,啸叫表意仍在不少地区存在。
《法新社介绍世界一些地方的“口哨语言”》说到,在欧洲比利牛斯山脉法国比利牛斯省阿斯村,非洲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坦桑利亚部分地区和加那利群岛的拉戈梅拉岛,美洲墨西哥三、四百万安哥、拉马扎西克和扎波西克人,亚洲土耳其和前苏联接壤的特拉布松南部20万交通不便的山区人中,存在用口哨为交际手段的语言。
李曼《上帝赐予的魔笛》也介绍了西方(美欧)和世界其他地区啸(该文称为口哨)的情况,认为也“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媒介”。
无独有偶,与中华文明无涉的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对啸的歧视,可以作为我们认识这一现象的佐证。李曼《上帝赐予的魔笛》:“口哨(即啸,下同)艺术难于风靡世界是由于一些国家的风俗所致。阿拉伯国家的风俗规定:吹口哨者被罚40天不准清口洁齿。有的地方还有人笃信这种观念:航船吹口哨会招致风暴,采矿吹口哨会引起瓦斯爆炸。妇女吹口哨总是被认为会招灾引祸,至少是她大病将临的先兆。1931年,纽约大学的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撰文说:‘吹口哨是低能、弱智的象征,成功的男人是从不吹口哨的。’这篇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办公桌几乎被来自各方的抨击淹没了。口哨学校的学生在他的寓所前抗议示威,人们并列出长长的爱好口哨的伟人名单:罗斯福总统、威尔逊总统、科学家爱因斯坦、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巨子洛克菲勒……来反驳。”
5 啸乐(口哨音乐)艺术的崛起——现代的快速发展
扩音技术的发展使啸(口哨)突破声音弱小的局限,开始了新的崛起。
5·1 世界其他地区
1886年,4个孩子的母亲阿利斯·肖在纽约首次公演,轰动美国。1888年,她又灌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唱片。
1909年,阿格尼丝·伍德沃德小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口哨学校。到该世纪40年代,美国这种学校已有6所。
该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已不断举办有几十个国家优秀选手参加的音乐大赛。
美国作曲家、长号演奏家卜莱尔专门为其谱写了《口哨与小狗》,《波基上校进行曲》则成为影片《桂河大桥》主题曲,故又名《桂河大桥进行曲》。据《中国口哨网》报道,目前此类乐曲已有205首之多。
法国2007年十大金曲中有口哨乐曲。
日本办有协会和培训班(已知10多处,仅东京9处)。2007组团参加第34届国际大赛夺得多项第一名。2008年成功举办第35届国际大赛,获得少年组全部和青年、成年妇女组多数第一名。
然社会歧视和偏见仍在制约啸(口哨)的发展,1981年国际口哨大赛总冠军(唯一获此殊荣的女子)南希·福兰,自称“吹口哨的第一位淑女”,坚定地认为口哨吹奏者“是艺术家,而不是耍把戏的人”。
5·2 我国
5·2·1 发展概貌
受世界风潮的影响,我国具有优良传统这项艺术已呈恢复和急起直追的发展态势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交响乐团双簧管演奏家章棣和、小提琴演奏家陈丘新、作曲家卞留念先生开始在各地乃至中央电视台等公开演奏。
山东青岛曹庆跃先生开始录制了个人专辑CD和MTV;
河北石家庄李立忠先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网站——“中国口哨网”网站,后来又有“口哨沙龙”、“湖北省暨武汉市啸(口哨)艺研究和发展促进会”网站(http://hbxiaoyi.5d6d.com)、口哨音乐网站等。
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在校工会领导下成立了”啸艺(口哨艺术)研究和发展促进会”。接着,又开始发起筹备”湖北省暨武汉市啸艺(口哨艺术)研究和发展促进会”。
2004年河南新乡举办全国比赛;
云南昆明洪菠创办第一个UC房间“口哨音乐”,后来又有“温馨口哨”和“口哨与歌声”等。
晏鸿鸣先生办网站发表《中外古今啸(口哨)艺发展大事记》(2008年被《百度百科词典》作为“口哨”词条)、《啸(口哨)艺发展的怪圈及其对策》等一批文章。其中《“啸”义及其发音原理考辩》在全国30佳社科学报2006年6期公开发表。2006年其开设的“啸(口哨)艺的理论和实践”被接受为江汉大学校级选修课。2007年其主持的湖北省暨武汉市啸(口哨)沙龙开始每周活动。又被江汉大学学生艺术团聘为艺术指导教师,组建“啸(口哨)艺学习与演奏队”。2008年成功申报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湖北省啸艺资源及其开发运用研究”(鄂教思政【2008】4号,成果已发表于《楚天学术》2008年2期)、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啸(口哨)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武教高【2008】10号)。指导学生张莹等申报的江汉大学学生学术科技项目“论汉以前妇女作啸多的现象及原因”也获得批准:均为世界首创。
2005年张玉刚先生在北京成林骨科医院成功召开“全国首届研讨联谊会”。
9月16日新乡市获准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团体“啸台口哨艺术研究会”(豫新民社证字第0231号)。
2006年余音、洪菠等邀集中天、蓝猫、晏鸿鸣、伍哨、蝶恋花七人发起并担任常委,8月18-19日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召开“首届中国口哨艺术高峰论坛”。讨论了口哨(啸)艺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决定成立常设会议组织,代行中国口哨协会筹备委员会职能。会议选举余音任轮值主席,洪菠为秘书长,以决议的形式确定了一年内的工作目标。以新华社为首的首都媒体跟踪采访、报道,受到董翔、徐磊先生等著名艺术家的支持。其官方网站(http://www.whistlemusic.com)最高在线339人。
2007年五一期间在南京秀水苑大酒店举行春季特别会议,增补曹庆跃、王明磊、老孟、天宝为常委。
2007年北京成立口哨音乐协会,孟维鸿任理事长。年底在青岛举行中国高峰论坛会议,选举常委28人。
2008年4月19日,中国口哨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约百名会员参加。选举余音任理事长、孟维鸿为副理事长,贾月亮任秘书长。理事33人,候补理事12人。
2008年7月19——21日第35届世界啸(口哨)大赛在日本茨城县牛久市举行,来自美国、挪威、印度、荷兰、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共77人参赛。我国曹庆跃先生获成年男子组艺术表现第一名、通俗乐曲第二名和总成绩第三名的好成绩。
2008年11月27日《平原晚报》A6版报道王明磊说:“啸乐(口哨音乐)已经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2月1日初七晚上8点1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小崔说事【春节大联欢】节目播出孟维鸿先生兄弟和洪菠先生精彩的口哨三重奏节目。
2009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啸乐(口哨音乐)被宣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5·2·2 发展前景
我们的口号:有利身心成才,发展啸艺事业,丰富艺术世界,开发人体潜能,构建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
我们的目标:
发扬古代光荣的文化传统,由地区扩展到全国,建立组织、培训、评级、演出等系统。
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全世界,争取成为世界啸(口哨)研究、演艺、培训、会展和组织的排头兵。
如果视频没有显示, 请点击本文标题进入.
[youku code=”XNjY4OTU3OTg0″]
离退处党委并请转呈校党委有关领导:
为江大园享受校、处建设的活动室的团队和人数增多,文、体混杂,互相干扰,影响使用效果,特请求暂借一间文化活动室事宜: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党和国家日益重视老年文化生活,文化活动场所、即文化活动室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江大园目前是我校教职员工的主要聚居区,也是校退休教职工居住人数最多的小区,与其他小区人数呈减少趋势相反,今后不断增加,一直受到校、处有关领导的特别重视。继为小区借一间门面房建立文化活动室以后,又为活动室安装了空调、等离子饮水机、防滑地板胶、时钟,购买了30把椅子。今年6月24日,又成立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以加强对小区学习和文体活动的组织和支持。
在校、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物业的关心和支持下,江大园社团增多,人员增加,呈现可喜的兴旺局面。继太极拳、民族舞、乒乓球、台球队,歌咏队、京剧社也渐入佳境,民乐队也一直在筹备组织中。去年,太极拳队曾入选校老年运动会表演,舞蹈队参加武汉开发区比赛获三等奖,我小区成员参与的口哨和合唱、伴奏多个节目参加了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的庆十八大优秀节目巡演。歌咏队活动现已近60人规模。京剧社活动已成为武汉开发区的京剧活动重要力量和中心,今年九月下旬即将成立的武汉开发区戏迷票友协会京剧社将挂牌江大园活动室。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活动室文体混杂,互相干扰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和活动开展。原活动室面积虽不小,但布置有台球台和乒乓球台各一,加上它们相应必需的活动空间,安排歌咏队座椅已成问题,更不谈同时需要活动的互相干扰了。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群众呼声日益强烈。
为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增借一房间作为图书阅览和文艺活动的阵地,原活动室则专作乒乓、台球活动阵地。小区现仍有可供利用的预留门点房,闲置可惜,希望能一如既往,先借给我们开展活动。我们一定不辜负校、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后,都服从校、处统筹安排。
特此报告,翘盼批复。
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呈
2013年6月28日
为方便江大教职工住宿和工作,解决当时江大晚间和双休的文化孤岛问题,经江大、武汉开发区的协商和共同努力,江大园获批建成了。作为武汉市和开发区唯一的省属市管综合性大学,探讨其教职工住宿小区文化活动的开始、现状和未来发展,对今后能够较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是有意义的工作。
一、开始与现状
江大园有30栋住宅,上千套住房,大约从2007年建成开始入住。由于教职工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活动也自然而然地逐步开展起来了。
最先出现的是刘年邦老师为首组织的相对自由、松散的太极拳(剑)队,约10人以内规模,每天开展晨练。曾在2012年受邀参加离退处在汉口校区组织的秋季趣味体育运动会节目表演。
后来又有类似的组织较为严格的以黄茅老师为教练的、现由汪凤莲负责的太极扇队产生了,有10人以上规模,也是每天晨练。
接下去,当时在职后来也退休的陈先丽老师负责组织的健身舞蹈队成立了,发展至30人左右规模,每周六次,每天晚饭后在小区水池边广场活动,在小区影响较大。后因小区有人认为影响工作和休息,致发生剪电线、砸扩音器的冲突,后经协商,改变至学校体育馆附近活动。2013年配合小区居委会组织参加开发区健身舞比赛,荣获三等奖。
2011年10月14日江大离退休职工活动室建成揭牌投入使用,报道有100余平米,设有乒乓球台和台球台各一,相应的爱好者队伍也行成了。
后来,又有人提议并积极筹备成立乐队。
2011年12月28日晚,由小区舞蹈队、太极拳(剑)队、太极扇队、乐队(筹)等合作,在江大工会和江大园居委会支持下,在江大师生活动中心举办了首场元旦晚会,共有以上团体和特邀佳泰社区民乐队表演的舞蹈、时装、太极剑、太极扇和器乐独合奏、独唱节目12个,晚会非常成功。这是江大园举办的首次大型文艺联欢会。
2012年2月27日,由于加强活动室建设的考虑,项向阳副处长主持召集相关团体负责人会议,商量活动室活动安排和值班问题。会议决定由需要使用活动室的乒乓球、台球和筹备成立的乐队负责活动室的值班问题。
实施一段时间后,乐队组织虽尚未成功,但发展而成的京剧社和歌咏队每周一个上午开展活动。其中,小区京剧社以江大京剧社成员为骨干,影响较大,已经发展成为武汉开发区戏迷(票友)协会京剧社的主要活动骨干和基地之一。歌咏队要求离退处配备了30把椅子和一台钢琴,以人数众多为特色,已经发展至约50人规模。
乒乓球和台球队则每天下午在活动室开展活动。
2013年6月24日,又成立由支部书记余旭炎,支委陈先丽、邓莉、吴颖、夏赤丹、晏鸿鸣、杨容组成的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
2013年11月9日(周六)下午,由江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主办,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和居委会、物业参与的江大园2013年金秋联欢会在江大园中心广场成功举办。联欢会分文化团体(舞蹈队、太极剑队、京剧社、太极扇队、歌咏队)节目展演和趣味游戏项目两部分构成,受到与会领导、江大在职和退休教职工及其家属、江大园居委会、物业有关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这是在江大园内成功举办的首次室外大型联欢会。
2013年12月30日上午,歌咏队在本期最后一次活动时,在居委会支持下成功举办了迎春联欢会。这是在江大园内成功举办的首次室内大型歌咏联欢会。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组织建设
小区成员类型复杂,虽然大体为江大教职工和家属,但江大在职教职工文化活动属工会管,退休教职工文化活动属离退处管,家属文化活动只能属小区居委会管。理论上小区居委会可以管所有居民,但经费有限,必须依托学校开展活动。活动室开放以来,电费已达七千多元,小区居委会承担不起,最后还是江大离退处解决了。离退处党委为开展工作,经学校同意成立了退休综合支部,但理论上管不了在职教职工和家属。虽然人员有交叉,但我小区各文化团队没有整合,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工作或联系的困难,如去年年底歌咏队举办迎新联欢,居委会得知后尽力支持。今年初舞蹈队欲举办同类活动,居委会因无计划,没留余地,再想同样支持已有困难。我小区文化活动,似乎应考虑借鉴其他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选择走江大业主委员会会同居委会管理和发展小区艺术团或开设老年大学分校的道路。
(二) 场地建设
现小区已有室外露天活动场地较为充裕,问题主要是室内活动场地不足。现小区活动室虽号称一百余平米,但形状不规整,不便开展演出、排练活动。现文体活动兼用,难免互相妨碍。小区退休综合支部成立后,即将申请再借一间活动室实现文体分用作为头等要务,但因小区服务用房按规划已分配完毕而未果。小区居委会张湘芳书记传达开发区要求我小区必须有一千平米活动场所,不达标者只需提供处所,即可由开发区提供设计和经费解决。小区居委会已经考虑安排在二号门口,可惜此方案开发区可能现在一时还难以实施。
(三) 设施建设
小区活动设施经多方努力,已经有了一些改善,如物业和小区居委会解决的健身、娱乐器材,江大离退处解决了活动室的硬、软件设备等。现在较突出的问题是音响,现有团队自备音响都较小,不能满足大场所演出的需要。大型活动音响靠借:2012元旦晚会是借用校师生活动中心工会的场地,连带也是借用的他们的音响。金秋联欢是借用的江大学生处的音响。这次迎春联欢借用小区居委会的音响,效果也成问题。开发区戏迷(票友)协会说将给其所属京剧社配音响,至今尚未兑现,有了也只能算借用。还必须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三、未来文化活动发展的思考
借鉴其他社区,统筹我小区文化活动,可以考虑两种发展模式。
(一) 采取小区艺术团模式
由退休综合支部直接管理拥有在职教职工和家属的各团队,未免名不正言不顺,宜建立小区艺术团统属各团队,由离退处及其退休综合支部会同业委会、居委会,管理艺术团,但前段尝试提出,多数人自认为水平不高,需要有老师带领学习,对成立艺术团缺乏信心。
(二) 采取老年大学分部模式
挂靠江大或开发区老年大学,成为其分部,按老年大学成熟的模式进行教学管理,还可以享受国家对老年大学的补助政策,是目前比较现实的道路,但江大老年大学及其挂靠的江大离退处设在汉口苗栗路5号,因路远不理会此提议。如果挂靠开发区老年大学,又对争取学校支持不利。
2013年12月30日上午,江大园歌咏队在小区活动室举办2014年迎春联欢会。由于大家积极性很高,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联欢会内容丰富,食品充足,奖品、纪念品精美。大家热情高涨,非常开心。联欢会整体办得比较成功。
江大园歌咏队虽然成立于上学期后期,但本期为首个完整学期,又逢新年到来,担任歌咏队教学任务的易峰琼老师等借鉴老年大学声乐班的惯例,在12月16日上午的活动时间,决定在今年最后一次活动时举办兼具娱乐、展现和汇报小结性的联欢会。起初有提议去卡拉ok厅的,但多数成员认为我们有钢琴伴奏,在小区活动室玩更有气氛和意义。12月23日活动时开始征集节目报名和安排进行各项准备工作。12月29日,即举办前一天,正式通知小区居委会并希望合办和提供支持,得到积极回应。
12月30日上午,歌咏队成员及其家属纷纷提前来到小区活动室,因地制宜地布置会场。在平时教学用的黑板上写上“江大园歌咏队迎春联欢”,点明了活动主题。连同难以移动的台球台,加上拆卸了球网的乒乓球台,再加上旁边的一张桌子,共安排了三圈座椅,和一排由木沙发组成的来宾席。虽然不够整齐和规范,但大家随心就座,显得温馨随性。桌上放满了用结余经费精心选购的水果、糖果和瓜子,使平时学习歌咏的教室有了家的气氛。积极参与采购的吴颖还拿来了自己家里的三个造型漂亮的太空气球,晏鸿鸣带来了京剧社的打击乐,既节约了大家的开支,节日气氛也更加浓郁了。按照需要,从小区居委会搬来了奖(纪念)品,借来了音响和话筒,小区居委会领导和摄影工作人员也一并到位了。
大约九点半钟,随着主持人一声宣布,联欢会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开始了。居委会张湘芳书记简短和热情地致辞后,以1个歌舞节目开头,13个混声和女声小合唱、男女声独唱节目轮番上演,大家的喝彩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大家的热情鼓舞下,还在节目单之外增加了一个钢琴独奏节目。演出中,进行了三次抽奖。节目演完后,还分别评出了一(女声小合唱《洪湖水浪打浪》等)、二(歌舞《新年好》、男女声小合唱《雪绒花》等、男女声小合唱《小路》等)、三等奖(其余)。每位参加演出的成员和与会者都得到了一份奖品或纪念品。最后,在全体参与的大合唱《祖国之恋》歌声中,联欢会画上了成功的句号。
为了办好联欢会,吴颖、王敏娟、房华宪等精心采购,易峰琼、房华宪、王敏娟、赵晓芬、杨东辉、黄国丽等积极排练节目,易峰琼老师几乎全程钢琴伴奏,房华宪、王敏娟全场主持,为联欢会的成功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本次联欢会虽然是继2012年迎元旦晚会、2013年金秋联欢会的的小区第三次大型联欢活动,但却是首次在小区内举办的大型室内联欢活动。实现了张英校长过年再办一次联欢会的愿望。参与面较广泛,参与表演的有35人,其中11人参与表演了2个节目。大家积极性较高,气氛热烈,整体效果较好。
由于是开创性的活动,没有经验和借鉴,本次联欢会不可避免地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此次联欢会与金秋联欢会相比,自发性色彩较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打铁无样越打越像,目标在发展中逐渐才明确,计划性不够,组织建设(有小区艺术团和老年大学分部两种可能)和上级(小区居委会、业委会、江大离退处及其退休综合支部等)联系也待加强,靠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精神弥补。种类不够丰富,缺乏对唱、重唱和表演唱。水平有待提高,合唱其实多为齐唱,优美的和声太少。节目安排也有待改进之处。如四个女生小合唱节目中的三个排在了一起。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会越来越多,越办越好。
2013年11月9日(周六)下午,由江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主办,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和居委会、物业参与的江大园2013年金秋联欢会在江大园中心广场成功举办,受到与会领导、江大在职和退休教职工及其家属、江大园居委会、物业有关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
因汉口校区出售,离退处每年成功举办的离退休趣味运动会没有场地进行,于是因地制宜,筹划结合社区开展联欢活动,江大园是我校在职和退休教职工及其家属最为集中的社区,上期已专门成立了支部,于是首先从这里开始。
联欢会前期由江大园退休综合支部联合居委会策划、筹备,后期主体工作由离退处主持完成。
主持有关工作的张英副校长和离退处全体领导和工作人员、江大园退休综合支部、居委会和物业工作人员出席并参与了联欢会的现场工作。
张英副校长和李靖处长代表学校和离退处表示了祝贺和鼓励。余旭炎支部书记主持了联欢会,张英副校长宣布开幕后,江大园舞蹈队、太极扇队、歌咏队、京剧社、太极剑队分别表演了精彩的节目。92岁高龄的周健吾老人主动到社区居委会报名,现场临时自己创作的打油诗,成为联欢会的亮点之一。
节目表演期间,主持人杨容和夏端阳还采访了现场观众,校老协副会长、江大园居民张绪宽教授现场朗诵了他创作的养身诗《新长寿歌》。
联欢会主体为趣味游戏,因为首次进行,仅安排有手眼协调(用筷子夹乒乓球)、稳健前行(用乒乓球拍托球行进);保持状态(拍篮球)三项。现场参与踊跃,气氛热烈。离退处准备的奖品和纪念品丰富多彩,受到大家一致称赞。
联欢会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称赞本次活动组织、安排得好,希望今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附件一:
策划书
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名称: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2013年欢乐金秋联欢会
目的:根据党委一贯积极倡导,为鼓励健康生活理念、丰富江大园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和有关人员(居委会、物业等)生活。
时间:2013年11月9日(周六)下午14:30-16:30时(遇雨顺延)
地点:江大园中心广场(小山和水池边)
参加人员:邀请有关领导(江汉大学、离退处、居委会、物业领导,要求江大园江汉大学退休(身体健康,能安全参加安排的活动,下同)和有展演节目的人员参加,欢迎在职教职工和家属、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观看。
具体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
开幕仪式(领导讲话、宣布开幕,余旭言支部书记主持,约10分钟)
江大园文化团体节目展演:按舞蹈队、太极剑队、京剧社、太极扇队、歌咏队(各表演约10分钟的节目,展演主持人主持,共约50分钟)
游戏项目(各游戏项目主持人主持,共约60分钟):手眼协调(用筷子夹乒乓球,可委托家属和朋友完成。下同);稳健前行(用乒乓球拍托球行进);保持状态(拍篮球)
附件二:待落实工作:
(一)筹备阶段
1、统计江大园退休人员名单和人数(邓莉、夏赤丹),每游戏项目各准备一份,共3份。
2、报离退处批准和提供经费支持(余旭炎书记)。
3、邀请对有关领导(校、离退处、居委会、物业),发请柬和海报等通知有关人员和单位(江大园居委会、物业员工和退休、在职职工及家属。杨容)。
4、各展演节目排练并统计上报参演人数(陈先丽、刘年邦、杨容、汪凤莲、吴颖)。
5、定制横幅(居委会熊主任)。
6、游戏用具准备(吴、邓)。
7、纪念品购买(按出席校、处、居委会和物业领导,参加展演、主持人各一份,退休人员每项目各一份准备。(吴、邓))。
8、主持人安排:展示(杨容、夏端阳)和游戏项目(支部)。
9、借、放音响(余旭炎书记)。
10、征集、验收各文化团体节目(晏鸿鸣)。
11、节目单排定(晏鸿鸣)、印制(杨容)。
12、纪念品凭证准备。
13、撰写主持词。
(二)现场阶段:
1、打扫清洁(物业)。
2、张挂横幅(居委会)。
3、安排观看和休息座椅(居委会)。
4、音响安装到位,各文化团体提交伴奏(余旭炎书记)。
5、主持开幕式、展演和游戏项目(主持人)。
6、收拾、归还用具,清理场地(支部)。
附件三:
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
关于举办2013年“江大园金秋联欢会”的
请示报告
离退处党委:
根据党委一贯积极倡导,为鼓励健康生活理念、丰富江大园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和有关人员(居委会、物业等)生活,我支部拟举办“江大园金秋联欢会”。联欢会安排在2013年11月9日(周六)下午14:30-16:30时(遇雨顺延)举行,地点为江大园中心广场(小山和水池边)。参加人员以江汉大学退休人员(要求身体健康,能安全参加安排的活动,下同)为主,欢迎在职教职工和家属、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观看。在开幕仪式(约10分钟)后,联欢分两段举行:首先为江大园文化团体节目展演,由歌咏、京剧社、太极拳、太极扇和舞蹈队各表演约10分钟的节目,共约50分钟。以后约60分钟为游戏项目时间,准备安排手眼协调、稳健前行、保持状态。拟为莅临校、处、居委会、物业领导,参加展演和江大园退休人员每项游戏项目各准备纪念品一份。预计下午16:30时结束。为进行开幕式横幅等和纪念品的准备工作,特申请活动经费贰千元整。
特此请示,盼早批复!
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
2013年10月24日呈
附件四:
邀请函
(江汉大学校、离退处,江大园居委会、物业)领导:
兹定于2013年11月9日(周六)下午14:30-16:30时(遇雨顺延)举行“江大园金秋联欢会”。地点为江大园中心广场(小山和水池边)。
敬请
莅临!
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
2013年10月24日呈
附件五:
海 报
定于2013年11月9日(周六)下午14:30-16:30时(遇雨顺延)举办“江大园金秋联欢会”。地点为江大园中心广场(小山和水池边)。要求江汉大学退休(身体健康,能安全参加安排的活动)和有展演节目的人员参加,欢迎在职教职工和家属,居委会、物业工作人员观看。
盛况空前,欢迎光临!
江大园退休综合党支部
2013年10月24日
附件六:
主持词
各位领导、来宾、江大园江汉大学退休人员和广大居民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为倡导、鼓励健康生活理念,丰富江大园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和有关人员的生活,在江汉大学及其离退休工作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居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江大园退休综合支部的主持下,在这金色的秋天,枫叶火红,丹桂飘香,我们大家欢聚在这里,隆重举办2013年金秋联欢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莅临的领导和嘉宾:张英副校长、李靖处长、姜苓书记等。
请领导致辞:
请江大园退休综合支部余旭炎书记宣布联欢会开始。
联欢会序幕:文体团队祝贺节目展演
江大园舞蹈队是江大园成立较早的大型文艺团队,每周六次在傍晚开展舞蹈活动,给江大园居民生活带来了欢乐和活力。2012年以江大园舞蹈队为主,由居委会组织参加开发区社区健身舞大赛荣获三等奖,为江大园争得了荣誉,下面请欣赏她们奉献的舞蹈《中华全家福》,领舞:。
江大园太极剑队是江大园最早建立的文艺团队,每天早晨随着悠扬的乐曲婆娑起舞,展现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无穷魅力。2012年江汉大学离退休处举办秋季趣味运动会,曾应邀表演。下面请欣赏他们带来的精彩表演,领舞:。
江大居委会为江大园居民生活美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但积极谋划,而且亲力亲为,为江大园居民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下面请欣赏他们奉献的朗诵《党的恩情记在心》,朗诵者:周健吾(92岁)。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也是江汉大学的优秀传统。江大人不仅一贯努力坚持京剧活动,今年9月13日上午,还推动建立了由武汉开发区管委会社会发展局批准的“武汉开发区戏迷(票友)协会”,其京剧社以我校京剧社为重要骨干,以我校江大园活动室为主要活动基地。在协会成立大会和重阳节永久社区演出中,我校京剧爱好者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请欣赏京剧唱段,操琴:窦天祥、钟秀斌等。演唱:杨容。
江大园太极扇队是江大园比较大型的团队,每天早晨活动,彩扇挥舞,气韵不凡,也是江大园的亮点之一。下面请欣赏她们奉献的《中华功夫扇》,领舞:
江大园歌咏队是江大园比较年青的团队,今年组建后,受到江汉大学离退处和居委会的大力支持,购置座椅,配备了钢琴,现在已成为江大园最大的团体,每周一上午在小区活动室开展活动,给江大园带来美妙的音乐之声。下面请欣赏他们奉献的歌曲《祖国之恋》、《红莓花儿开》,策划和伴奏:易峰琼。指挥:赵晓芬。领唱:黄警官。
团体舞:舞蹈队。
联欢会主体和高潮:
游戏项目:有手眼协调(用筷子夹乒乓球,可委托家属和朋友完成。下同);稳健前行(用乒乓球拍托球行进);保持状态(拍篮球)。退休人员参加有纪念品,欢迎大家参与!